“天棚、鱼缸、石榴树”,院子中间常放一只荷花缸,植荷花养金鱼。正房前一般也都种两株石榴树或海棠、丁香等。院中用杉槁、竹竿、芦席、麻绳搭的天棚主要为了消暑,盛夏白天可以挡烈日强光,晚上可将棚顶芦席一卷,坐在棚下赏月乘凉。这又显示了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和”的内涵。和谐、融合的“和合”境界,与《周礼·考工记》所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顺应自然规律表述也是一致的。四合院不仅反映出人们的生活习俗和社会风情,也涵盖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恭王府
北京老城区,是以元大都城为基础,经明朝改建、扩充,清朝、民国时期的维持,解放后才大规模改造、拓展开的。元朝规定四合院面积占地8亩,到了明朝和清朝,一般的大四合院占地4亩,小四合院只占地l亩或半亩。而到了清末民初,又出现了几户人家合住的,被称之为“大杂院”的四合院。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对于皇族贵戚、王公大臣与普通百姓所居住的四合院的称谓上也不一样。老百姓住的四合院被称之为“宅”,就是“民宅”的意思。当然这也得是有钱的富户才住得起,贫穷的老百姓是盖不起“宅”的。与“宅”相对的就是“第”、“邸’、”府“了。”第“是指皇上赐给臣下的四合院;”邸“是指王、侯、官员的四合院;”府“即”官府“,指贵族和大官住的四合院。
如果要参观北京的王府,恭王府是首选。这是因为:恭王府是现存王府中最宏丽清幽的一座,是保存最好的一座,也是唯一部分对外开放的一座。
恭王府坐落于北京内城前海西街17号,左依十刹海,背靠后海,整个府邸总计占地80余亩,相当于中山公园的一半,因它的清代最后一位府主恭忠亲王奕诉而得名。虽然恭亲王是这座府邸的最后一任府主,但这座宅院却并不是为他而特地新建的。
这所宅院的始建者是清朝乾隆时期权倾朝野的大学士、臭名昭著的大贪官--和坤。和坤出身满洲正红旗,姓钮祜禄氏,没有文韬武略,但却十分善于言词,深受乾隆皇帝的宠信,历任御前侍卫、正蓝旗满洲副都统、太子太保、军机大臣、御前大臣、议政大臣、户部尚书、领侍卫内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四库馆正总裁、大学士等职,并被封为一等忠襄公。甚至,乾隆皇帝还将自己最宠爱的的十公主固伦和孝公主赐婚给和坤的儿子丰绅殷德。和坤用他聚敛的大量钱财修建了府第,无论在规模还是豪华程度上都不亚于后来的恭王府。如今,恭王府中的”锡晋斋“(原名庆颐堂)、”葆光室“、”嘉乐堂“等建筑据说就是和坤时期留下的。和坤死后,这座府第被一分为二,一部分仍由和坤的儿子丰绅殷德与和孝公主居住,另一部分则被赐给了嘉庆皇帝的兄弟庆郡王永磷。永磷是乾隆的第十七子,他对和坤的宅邸心仪已久。据说在作皇子的时候,诸王兄弟聚会,说到和坤都十分痛恨,纷纷表示今后要将其绳之以法,只有永磷说:我没有什么大的志向,只希望日后分府的时候能够得到和坤的宅子我就心满意足了。一位皇子竞将得到和坤的宅邸当作自己的最大愿望。足以说明此宅的华贵。嘉庆登基后,扳倒了和坤,果然将其府邸赏给了永磷。得到这处府邸后,永磷只是按照郡王府的建制对府邸进行了一些调整,中路建筑中的王府大门、银安殿及只有王府才准用的吻兽、琉璃瓦等应为这次所添换,其余建筑并未大肆改建。嘉庆二十五年,永磷晋升庆亲王,其后不久就死了。道光三年和孝公主死,这座宅邸全部划归庆王府。咸丰二年,恭亲王奕诉分府,咸丰皇帝命永磷的孙子奕勖迁出,将这所豪宅赐给了奕诉。
奕诉(1833-1898)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是清道光皇帝第六子,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被封为恭亲王,次年四月分府。他的福晋是慈禧的胞妹。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逃往热河,而奕诉却被留在北京,授钦差全权大臣,负责与侵略军和谈,签订了《北京条约》。次年,咸丰帝在热河行宫抑郁而终,奕诉协助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夺取政权,此后得到慈禧重用。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任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及总理各国事物衙门,权倾朝野,成为慈禧的左膀右臂。他借用帝国主义的势力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还支持曾国藩、李鸿章等地方实力派开办近代军事工业,开了洋务派的先河。由于奕诉权势过大,遂遭到一些守旧派王公大臣的忌恨,暗地里称他为”鬼子六“。慈禧太后也心生疑忌,开始找借口打击奕诉。同治四年,以”内廷召对,时有不检“为由罢去奕诉议政王的头衔。同治十三年,又降奕诉为郡王,不久又复亲王爵。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奕诉终被逐出军机处及总理各国事物衙门,被迫”家居养疾“赋闲。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奕诉再次被起用,重掌军机及总理衙门事务。经过几十年的宦海沉浮,晚年的奕诉变得谨小慎微,凡事明哲保身,不复有年轻时的锋芒。光绪二十四年奕诉去世。
恭王府分中、东、西三路建筑,中路有两重府门,均向南开。大门面阔三间,门前有一对石狮。从前府门外还有并列的两组院落,是当时王府的办事机构和厨房、水房、护卫兵房等。二门面阔五间,门内应是高大气派的银安殿,它是王府的正殿。”银安殿“的名字与紫禁城里的”金銮殿“相对应,显示了皇家无上的尊贵。可惜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元宵节,主人因烧香不慎引起火灾,银安殿全部焚毁,如今只留下高大的台基和柱础。银安殿两侧有东西配殿。再往北,便是以”嘉乐堂“为主的后殿院落。嘉乐堂面阔五间,由廊庑与东西配殿相连。嘉乐堂原为恭王府的神殿,是萨满祭神、祭祖的地方。东配殿为神器库,西配殿为银库。殿右立着一根高高的木杆,叫嗦啦杆子,又称神杆,它印在地上的影子,一般是不许践踏的。殿内有灶,安着几口大铁锅,一口锅可以煮下半扇猪肉。王府中的祭祀活动一般每月举行一次。届时萨满太太穿上吉服,手拿法器,边舞边念祝词,厨师宰杀活猪煮熟后先供神像,然后主人叩头,全家人聚在神殿内分食祭肉。第二日还要将这一整套繁琐仪式重复一遍,整个祭祀活动须费时三天,其劳民伤财,可见而知。
东路轴线上,现只剩下两进院落,1976年地震后,因震坏而拆除了过厅前的配房及廊庑,正房及东西配房都是五开间,前进正厅名多福轩,是奕诉的客厅,墙上挂满各种字体的福字,院里植有一架藤萝。后院正厅取名”乐道堂“,为奕诉的起居之处。”乐道“两字无非是表达宅主人安分守己,达天乐道的处世哲学。
西路中进院落正厅五开间,名”葆光室“,两旁各有耳房三间,东西配房五间。后进院落正厅名”铴晋斋“,原为和坤时代的庆颐堂。此房面阔七间,前有庑殿,后出抱厦,平面呈凸字形。正中厅内东西北三面为两层暗楼,楼内的碧纱橱、槛窗、栏杆等楠木装修,雕饰华美细致,其外檐柱的柱础,与承德普宁寺大乘阁的形制相同。
恭王府花园取名为”萃锦园“,与市内其它私家园林相比,它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即特准引御河水人园,是清代除皇家苑囿之外,仅有三处准许引用活水中的一处。这脉来自什刹海的源头活水,为萃锦园平添了许多妩媚和生趣。
园内建筑也大致分为中东西三路。花园正门为一西洋式石拱券门,左右有假山,迎门立有一块高大挺拔的柱形太湖石,好似大门内的屏风。据说此石是和坤用了7年的时间才南方找来的,因石侧看似一女人怀抱婴儿,和坤求子心切,视之为送子观音。石上题有”独乐峰“三字,体现了封建士人所推崇的”达则兼济
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的与世无争的思想境界。大门东西两侧用青石叠起假山,并向东西方向蜿蜒伸展,形成马蹄形。山上辟有石阶,建有小亭,凭栏远眺,园中亭台楼榭、曲苑回廊尽收眼底。园中多处假山的设置,打破了园中单调呆板的平面空间,形成山水相映,起伏错落的景致。石后有一蝙蝠形的小水池,名为”福河“,池边植两株大榆树。每逢春季,榆钱飘落池中,暗含”富裕“的吉语。水池后有”安善堂“、”明道堂“、”棣华轩“一组建筑,布局显得十分随意。堂后又有一方形的水池,水中散布着玲珑山石。池北又建有一组叠成龛形的假山,名滴翠岩。这是花园的至高点,假山上建有三间盝顶敞厅,名日”邀月“,站在邀月台上,看假山露出的部分,活似二龙戏珠。龙是皇帝专用之物,臣子家是不能僭越的,因此造园者在此用山石造了一条”暗龙“,看来是别有用心。原来在此山的腹中,藏有和坤的镇宅之宝--康熙福字碑。此碑进深7.9米,上刻着一个大大的福字,福字的右上角钤着一方印章。更为奇特的是,细看此福字,竟暗
藏着”多福多寿“的美意。
东路第一进院落前有一座垂花门,右前方有一座单檐六角攒尖顶的流杯亭,名”沁秋亭“。亭内的流杯渠正看似”寿“字,侧看又似”水“字,颇有意趣。此景是效法古人”曲水流觞“的典故。”每年三月三,文人雅集,放带耳酒杯随水沿亭中弯弯曲曲的水道而下,杯止而饮。“据记载恭亲王确实也能作诗,著有《萃锦集》。垂花门内为竹子院及荷花院,翠竹郁郁,荷香扑鼻,景色十分优美。此院东房三间为”香雪坞“,西房三间为明道堂的后卷。院北为东路的主体建筑大戏楼,戏台建造在形如一座船坞的面积有685平方米的大厅内,观众席中没有柱子阻碍视线。戏台为四方形,有台柱、台顶和上下场门。戏楼内四壁绘有藤萝,给人以在藤萝架下看戏的感觉。如此大的戏楼冬天是如何取暖的呢?秘密就在戏楼的地板之下,地板下有一架空层,与火道相通,天冷的时候在外面的火洞里点起火,热气在地板下弥漫,既暖和又没有烟气,因此又有暖楼之称。每年阴历十月下旬,是恭亲王奕诉的生日,一般要唱三天的大戏,著名演员谭鑫培、王瑶卿、杨小楼等都曾在此登台献艺。
花园西路最前面有一段城墙式的围墙,上有雉堞,墙上辟有石券门,额书”榆关“,墙两端连接青石假山。”榆关“是山海关的本名,这一景似乎在模仿边关长城。满族祖居关外黑土地,此景也许含有园主思念故乡之意。榆关内有三间敞厅,名秋水山房,是饮茶乘凉之所。西山旁的五间西房是恭亲王的书斋,名养云精舍,又称”益智斋“。西路北部是一片全园最大的水面,有一组以水景为中心的建筑。一泓碧水中央建有三间敞厅,即和坤时期的观鱼台。若登台,必乘船,是主人饮宴、观鱼的佳处。
三、宋庆龄故居
北京风景秀丽的后海北岸边,有一座被高高的灰色砖围墙环绕的大院,大院的南墙开有一座单檐歇山顶的朱漆仿古门楼。门楼檐下挂着一块黑漆大匾,匾上有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的两行金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故居”。这就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女性宋庆龄女士工作和生活了18年的地方。
宋庆龄,原籍广东省文昌县,1893年1月27日,出生在上海一个颇有名气的传教士宋嘉树的家中。宋氏家族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显赫的家族之一,公子宋子文曾任国民党的财政部长,三个女儿更是才貌出众,长女霭龄嫁给了孔祥熙,小女美龄后来嫁给了蒋介石,而最为美貌的二女儿庆龄则嫁给了中国革命的先驱孙中山,被尊称为“国母”。三姐妹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1914年,当宋庆龄满怀爱国热情初到孙中山先生身边作英文秘书时,她还是个20出头的不谙世事的女孩。孙中山所从事的伟大的事业和他伟人的气质与人格,深深吸引着宋庆龄,而美丽清纯的宋庆龄也使长她27岁的孙中山如沐春风。这一对革命的忘年情侣终于在1915年10月结合了。此后,宋庆龄成为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和亲密伴侣。她追随孙中山先生整整10年,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奔走呼号,甚至出生入死,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直到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