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山堂之西是一座古典园林--西园。园内有著名的天下第五泉。据唐人张又新《煎茶水记》所载,这里的泉水在当时被品评为天下第五。宋欧阳修在《大明寺泉水记》中称:“此井为水之美者也。”今天,人们游历大明寺,仍以饮天下第五泉水为乐事。此外,园内还有“御碑亭”,有乾隆皇帝御碑三块。园内石山高耸,遍布苍松翠柏,亭台、馆榭等把园内装点得精美别致,游人在此漫步,有步移景变之感。
大明寺原栖灵塔,毁于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原塔雄踞蜀冈之上,李白、刘禹锡、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曾登临此塔吟诗抒怀。1993年在各方倡议下,重新修建,于1996年元旦竣工,塔仍为九层,高73米,风格系仿唐式古塔。
1983年,大明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五)镇江金山寺
“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的神话故事可渭家喻户晓,许多人正是从“水漫金山”开始,认识金山、了解镇江的。金山位于长江边上,禅寺依山而造,殿常楼台层层相接,从江中远望金山,只见寺庙不见山,素有“金山寺裹山”的说法。
金山寺初建于东晋,自晋至今,历经沧桑,屡有兴废。现存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处、念佛堂、紫竹林、方丈室等建筑,傍依山根,通过回廊、回檐、石级有机串连,形成“楼外有阁、楼上有楼、阁中有亭”的精巧建筑。妙高台、七峰顶、椤伽台等联缀山腰;留玉阁、大小观音阁围绕山顶;慈寿塔、江天一览亭矗立山巅,规模宏大,精巧壮丽。清朝曾仿建其一部分于承德避暑山庄及扬州,并借以“小金山”称之。
现有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金山寺之巅的慈寿塔。檐,仿楼阁式,七级八面,每级四面开门,有楼梯盘旋而层有走廊和栏杆可凭栏远眺,面面景色不同。东面焦山如碧玉浮江,南面长山葱葱郁郁,西面的金山鱼池波光粼粼,北面的瓜洲古渡在烟波中若隐若现。
王安石在《金山》诗中生动描绘了登塔感受:“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在上,始惊身在半空中。”
金山还有法海洞、白蛇洞、朝阳洞和和仙人洞“四大名洞”。其中法海洞最为有名,洞中供奉着法海和尚的石像。法海俗姓裴,是唐宣宗丞相裴休之子。他初来金山寺,寺宇倾毁,杂草丛生,半山崖有一条白蟒蛇经常出来伤人,百姓不敢上山烧香。法海勇敢地与白蟒斗法,将白蟒赶入江里。在僧徒和周围群众的支持下,法海修寺盖屋,重继香火,被称为“开山裴祖”。法海圆寂后,弟子们在他坐禅的石洞里雕了这尊石像供奉他。
金山之所以享誉古今,蜚声海外,成为一座江南名山,一是与金山佛寺有不可分割的渊源。二是由于金山名胜古迹甚多,约有上百个景点,每一个景点都经过人工精心的雕琢和巧妙的安排,自然与人工相互结合,融为一体,使金山的风光更加美丽多姿,妩媚动人。三是金山上每一座古迹,甚至一泓清泉,一方石洞碑碣都有迷人的神话,美丽动人的传说和有声有色的历史故事,故金山又称“神话山”。这些故事为金山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再加上亭台楼阁,小河曲桥,湖上泛舟,奇花异草,绿树成荫,泉水叮咚,点缀其问,风景极其优美。
金山寺保存有许多珍贵文物。其中周朝铜鼎、诸葛亮战鼓、文征明《金山图))、苏东坡玉带,合称为“金山四宝”。
金山寺的山门是朝西开的,这和我国大部分寺庙的山门朝南而开不一样。据神话传说,金山寺的大门原是朝南的,因为朝着南天门,得罪了玉皇大帝,使金山寺门口经常轰轰作响,屡遭火焚,以后就将山门改朝西开。其实这是因为金山原耸立于江心,大江由西向东奔流,游人在寺门眺望,才能充分地领略观赏到“大江东去,群山西来”的壮丽景色。
十四、安徽
(一)九华山诸寺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境内,总面积120平方公里,是地藏菩萨道场,与五台、峨眉、普陀合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有“莲花佛国”的美誉。九华山原名九子山,诗仙李白赞其九峰秀如莲花,有“灵山开九华”之吟,故得名“九华”。现已开放山前、九华街、闵园、天台、花台五大景区,区内现存寺庙94座,僧尼700余人。
“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九华山以其风光旖旎而独领风骚,又以“香火甲天下”和“东南第一山”的双重桂冠而名扬天下,是善男信女们的朝拜圣地。
九华山风景最著名者,旧记载有“九华十景”:天台晓日、化城晚钟、东崖晏坐、天柱仙踪、桃岩瀑布、莲峰云海、平岗积雪、舒潭印月、九子泉声、五溪山色。此外,还有龙池飞瀑、闵园竹海、甘露灵秀、摩空梵宫、花团锦簇、狮子峰林、清沟探幽、鱼龙洞府、凤凰古松等名胜。
据唐代费冠卿著《九华山化城寺》介绍,天宝末年(公元775年),新罗国(今朝鲜南部)王子金乔觉渡海来华,上九华山东崖岩上苦行修炼,当地人士诸葛节等自山麓登山,发现金乔觉闭目静坐石室,其旁折足鼎中,唯有白土(观音土)少米烹而食之,深为感动,于是自动捐钱,买下檀姓人家的地基,为他建寺。消息传开后,近山群众纷纷为其伐木取石。这时,在群寺上首和尚胜瑜等也闻风远道赶来,拜金乔觉为师,并替他化缘,同建寺宇。经过10年经营,新寺才初具规模。至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郡守张岩仰慕金乔觉德高望重,又进一步修缮,装饰寺中台殿,并表奏朝廷,为新寺赐匾“化城寺”,辟为地藏王菩萨道场。
金乔觉学识渊博,懂得汉文,擅长吟诗。《全唐诗》中收有他的诗作,被后世尊称为“佛诗”。他苦行笃修,发愿云:“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为佛。”自他当了化城寺住持之后,为解决寺僧衣著伙食,亲自开荒种地,自供自给,一直到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圆寂。据说“其肉身置石缸中,经三年后开缸视之,颜色如生,兜罗手软,骨节有声,如撼金锁”,僧众认为是菩萨显示,且见其貌似佛经中所说地藏菩萨,而称他为地藏菩萨的化身。又因他出身王子,故又称他为地藏王菩萨。在九华山神光岭建塔殓葬,并配以殿宇,称为月身(古化月字与肉字通义)殿,以资祀奉,当年的李白曾是金乔觉莫逆之交,故当金乔觉圆寂后,李白为其作诗怀念:“赖假普慈力,能救无边苦。”
地藏之义,佛经上说:“安忍如大地,静虑如秘藏。”九华山佛教的兴盛,确是与金乔觉躬身苦行,从而获得当地群众和官府的资助不开的。除主寺化城寺外,从晚唐至五代,又陆续建起无相寺、圆寂寺、九子寺、广胜寺、崇寿寺、福海寺和尤安寺等大批寺庙。到明清两代,九华山佛教发展达到盛时期,营建寺庙300多座,僧尼5000多人。
九华山重要佛事节日活动很多,主要有如下数种:
佛诞节:夏历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诞生日,佛教徒在这一天过佛诞节,是佛教最大的节日。传说释迦诞生时,有龙喷出香雨浴其身,因此,逢佛诞节,九华山寺院僧尼齐集大殿供佛、诵经,并以香汤浴洗释迦佛像,称为浴佛法会。浴佛法会期间,寺院除施素供僧外,还举行超亡度鬼(放焰口、烧法船)等活动。
自恣日:夏历七月十五,称白恣日,意思是自行检查一年来的修行情况,是佛教又一重大节日,又称盂兰盆节。每逢此节,九华山寺院僧侣及信徒供佛、拜忏、自恣,还举行拜“梁皇忏”、拜“地藏忏”,超度祖先和十方饿鬼。
地藏法会:夏历七月三十(月小为九)是地藏菩萨圣诞日,传说新罗僧金乔觉亦于此日成道,九华山要举行隆重仪式,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守地藏肉身塔,称地藏法会,一般历时7天(七月三十--八月初六)。法会期间,香客们还举行百子会,朝山进香。
佛成道节:夏历腊月初八,是释迦牟尼成道之日,九华山林有吃腊八粥的习惯,用红枣、桂圆、香菇、豆类煮粥,自食和施合,以示对佛祖的感恩。
观音会:逢观音诞日(夏历二月十九)、成道日(夏历六月十九)、涅¤日(夏历九月十九),妇女们相邀成群,烧香拜佛,求签许愿,祈求母子平安,称观音会。
九华山庙会:起源于唐代。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四方信徒、香客云集九华朝山进香、拜塔,朝拜天台,许多山民和手工艺者趁此机会互做买卖,民间艺人也趁此献艺,逐步形成了传统的九华山庙会。1983年开始,九华山恢复了庙会活动,集大型佛事活动、商贸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为一体,每年庙会都吸引了国内外的朝山拜佛信徒和大量游客。
(二)九华山化城寺
坐落在安徽省九华山中心九华镇的芙蓉峰下。这是我国四人佛教圣地之一的地藏上菩萨道,是九华山的丰寺。明、清时期,封建皇帝多次向此寺赐钱、赐匾、赐经书,盛极一时
早在东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年),这里就有印度憎人杯渡结茅传法。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始建寺庙,供奉地藏工菩萨金乔觉。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将寺庙定名为化城寺。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重建,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扩建。清咸丰七年(公元l857年),寺内大部分建筑被火烧毁,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重建,这就是今日的化城寺。
依山而建的化城寺。有前厅、二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搂等主要建筑。禅房、配殿、寮房、斋堂等随山布局,整个寺庙的建筑,严谨又活泼。
高达十米的大雄宝殿是该寺的主体建筑。殿顶的九龙戏珠藻井雕刻精美。殿内立柱上的对联:“愿将佛手双垂下,摸得人心一样平”耐人寻味。
高达二层的藏经楼,是化城寺最后一座重要建筑,也是该寺保存的惟一的一座明代大殿。此殿结构科学,殿内光线充足,不积尘上。也没有蛀虫,令人称奇。殿中保存的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刻印的《涅檗经》以及《华严血经》等都是极为珍贵的文物。
在大雄宝殿和藏经楼之间的小院墙壁上,还有明碑3座,清碑11座。其中,《地藏圣迹碑》,记述了地藏王菩萨的生平和功绩;《祭田碑》、《香灯碑》、《捐输碑记》等,记述了人们捐钱、捐物的情况;《严禁弊害碑》记述了寺僧受恶棍迫害的情况。这些都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
(三)九华山肉身宝殿
又名肉身殿、肉身塔。坐落在安徽省九华山的神光岭上。这是地藏王菩萨金乔觉的肉身供奉处。它和地藏王菩萨成道处化城寺一起.同为九华山的重要佛教寺庙。
肉身宝殿始建于唐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金乔觉24岁出家,从新罗(今朝鲜)渡海来到九华山修行、传道,至99岁圆寂,共度过75年时间。此时,离金乔觉圆寂已经过了3年。之后,人们对肉身宝殿屡有修葺。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扩建。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火毁。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重建。
肉身宝殿长、宽均为15米,高18米。顶铺铁瓦,四周建有回廊。殿内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一座八面七级、高达17米的木塔,矗立于殿中。塔外雕有佛龛,龛内有地藏王菩萨的金身坐像。木塔内壁贴有地藏菩萨的《地藏本愿经》。而安放金乔觉肉身的三层石塔,就存放在这座木塔中。木塔之前,还有八角琉璃灯一盏,四季长明。这里,就是佛教信徒们敬仰的圣地。
在肉身宝殿之前,有八十四级石台阶,以及作为僧房和文物陈列室的东西厢房。殿后,有石砌的半月形瑶台一座,铁鼎三只和古花园一座。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布金胜地。
在肉身宝殿中,还有唐至德年间(公元756-758年)皇帝赐给的璃龙金印和“利生”玉印,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皇帝赐给的龙印,以及明代的“八音石”,清代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铸造的金地藏渡海坐骑地听--独角兽等,都是极为珍贵的文物。
(三)天柱山乾元寺
乾元寺原名山谷寺,又称三祖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天柱山中,为苍峰环绕、万翠环抱、确是灵山圣地。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觉寂塔(俗称“三祖寺塔”)、藏经楼等。寺院周围有许多名胜,如宝公洞、三高亭、立化亭、锡杖井等。1979年,政府有关部门拨款整修了觉寂塔。1982年修复了藏经楼。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三祖寺最有特色的建筑是觉寂塔,又称“三祖寺塔”。塔刹刺天,气吞云霄,屹立于云石涧之中,七层八角的古塔高达10丈,造型宏伟,雄浑高华,塔壁上有唐风雕绘。其八方塔铃风吹音传幽谷,更为山寺笼上了一种神秘的气息。
觉寂塔建于唐玄宗天宝乙酉年(公元758年),舒州别驾河南少尹赵郡李常捐奉。据潜山县志记载:“前河南少尹李常任舒州别驾,访得达摩祖师三世僧璨之墓,启真仪火化,得五色舍利三百粒,以百粒捐俸建塔,并模塑三祖像于塔内。塔于唐肃宗乾元初年建成,到唐代宗大历7年,经御史大夫张延尝请额,得名觉寂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