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身不离田间,勤四体,务五谷,诸葛亮很快学会了耕田、种植、压桑、选种等技术。日晒雨淋,他的脸色由白皙变成了黑红,加之身穿的是束裳布衣,脚蹬的是线棘麻鞋,他完全成了个农家子弟,被朋友们称作“布衣诸葛亮”。
收获的季节到了,田野里散发出了迷人的气息,田地里的高粱红、棉花白、谷子黄、豆角绿,呈现出丰收的景象。
诸葛亮和家人忙前跑后,忙着收割、挑运庄稼,脚被高粱秸秆扎流血了,肩膀被扁担压得青红,诸葛亮全然不顾。晚上全身疼得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但想到即将到手的劳动果实,他从内心里感到高兴。
这天一早,太阳还没出来,诸葛亮兄弟二人已把麦子放倒了一大片。当火辣辣的太阳冒出来时,诸葛均已是满身大汗。
这时,一个老农夫挑着一担斗笠从躬耕的田边经过,好奇地望着这两个年轻人,忍不住叫道:“割麦的小哥,开镰也不看天气,今天哪能割麦呀!”
诸葛亮听老农夫这么一嚷,抬起头看了看天,然后不解地问道:“老伯,这天气不是很好吗?”
老农一听,把这哥俩好生打量了一番,这才说:“今天就是不能割!”
兄弟俩相互看了看,问道:“为什么?”
老农夫拍了拍脑袋:“看样子你们是读书人。但是农家都知道今天不能割麦,我也说不出为什么,反正这是农家的规定。今天有雨,信不信由你。”
诸葛亮望望霞光万道的天空,有些迷惑不解,心想这位老伯可是想雨想迷了心窍,大白天说梦话。
老农夫见诸葛亮兄弟并不理会自己的忠告,干脆把斗笠担子一放,找个石头坐下来,冲着诸葛亮说:“老汉我今天就坐在这看你们的好戏,看看你们是不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诸葛亮哈哈地笑了起来,转身继续割麦。老农夫见状,反而坐不住了,走进躬耕田,动手帮他们将割倒的麦子捆起来。就在地里的麦子快割完时,山里突然起了风。
老汉忙跑到诸葛亮身边,焦急地说道:“小伙计,起风了,快跟我把捆好的麦子搬到高处去堆起来!”说罢,抱起捆好的麦子就往高处跑。
诸葛亮看着老农夫那紧张的样子又好气又好笑。
这时风紧了,刹时,乌云滚滚而来,一道闪电划过,雷声四起,接着瓢泼大雨倾空而下。诸葛亮还没反应过来,大雨已把他淋了个透。
不一会儿,山洪冲了下来,把诸葛亮兄弟二人割倒而老农夫还没来得及捆绑的麦子冲了个一干二净。
诸葛亮目瞪口呆地站在田里,羞愧得无地自容。他想起了孔子关于“吾不如老农”“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导。这才恍然大悟,忙来到老农夫面前,长揖施礼道:“请老伯教我!”
老农夫叹口气道:“这只不过是我们这里传下来的千年农谚中的一句,‘早上放霞,等水浇茶’,是说一定有大雨。‘晚上放霞,干死蛤蟆’,就必定是百灵百验断定明天是好天气的方法。”
诸葛亮听罢惊异地说:“没想到农谚还有这么大的学问!老伯,弟子就拜您为师了!”
从此,诸葛亮便经常向这位老农夫求教学习,老农夫还经常把他带到懂得农谚更多的农夫那里学习。
不久诸葛亮就记了一大本农谚,这又逐渐打开了他研究天文地理的通路。这些知识,在诸葛亮日后的赤壁大战中的“借东风”,以及“草船借箭”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隆中不仅有清秀的山水,而且有适于耕种的良田。清幽的环境,给诸葛亮一个轻松宁谧的心境,他除了平时参加田间的耕作外,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习上。
读书自然是一种学习,伴着草屋稻草的幽香,伴着跳动闪耀的烛火,诸葛亮常常苦读至深夜。
向同辈朋友学习,是诸葛亮获得知识、增进学业的又一途径。诸葛亮在荆州有许多同学好友,最著名者有博陵人崔州平,颍川人徐庶、石韬,汝南人孟建,襄阳人庞统、马良等。崔州平是官宦子弟。庞统是襄阳名人。
马良也以才学显名乡里,是马氏兄弟五人中才学最高者。因其眉间有白毛,所以乡里有一首谚语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孟建、石韬、徐庶都曾与诸葛亮游学于荆州。
特别是徐庶,出身贫寒,少好任侠击剑,曾因为人报仇而被捉受辱,此后便决心弃绝刀戟,折节学问,终于“听习经业,义理精熟”,后来在荆州一见到刘备,便受到刘备的器重。
可见诸葛亮的朋友,都是些学有所成、才华出众的青年。诸葛亮隆中隐居时,仍和他们经常来往,一起交流思想,切磋学问,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向书本学习,向师友学习,向社会学习,诸葛亮以极大的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汲取着一切可能学到的知识。
然而,诸葛亮并不想做一个学富五车的学者,不想当皓首穷经的儒生,他有更加远大的志向和人生目标。
在隆中的几年,是年轻的诸葛亮超群智慧的积累期,也是他静观天下之变而在思想上逐渐成熟起来的时期。
在幽静的环境中,他日日下田亲种,余暇则于草屋中掩门读书,抱膝长吟,毫无拘束、自然淳朴的山林生活倒也使他悠然自得,乐得与这田园野趣朝夕相随。
时而有朋友来了,则相聚茅舍,纵论天下,恰似一条卧龙要腾空而去;时而兴致来了,则盘足抚琴,让琴声带着情思随那山风林涛飘向远方。
对于春秋时期的大军事家孙武的名著《孙子兵法》,诸葛亮已经潜心研究不知多少遍了。它言简意赅,汇集了一切军事战争的战略战术。自从好友徐庶给他送来曹操新注的《孙子兵法》后,诸葛亮认识到大千世界的确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己不过是一只井底之蛙。
夜深了,诸葛亮手上拿着兵书苦思冥想。案上摆着几天前他和徐庶下的一盘棋,这是一个双方都无法将对方将死的残局,他一有空就反复琢磨、分析。兵书迷住了诸葛亮,他可以倒背如流。之后他又开始推演阵法。
诸葛亮曾将自己批注的《孙子兵法》和绘制的阵图呈给庞德公看。
庞德公说:“兵不在多而在精。对于兵法,一个人学精了就可以教成十个人;十个人学了就可以教成百人,百人教千人,千人教万人。这样的军队就一定比那百万之师的乌合之众强得多。盖天下古今之战,莫过如步战、骑战、车战、舟战、夜战、昼战、威战、骄战、赏战、罚战、实战、虚战、山战、地战、雨战、雪战、进战、退战、火战、水战、分战、合战、远战、近战、缓战、速战等不可胜数。能达纵横捭阖之妙,贵在一个变字。然万变不离其宗,其妙全在计、谋两字。”
诸葛亮虚心地求问,他的求知精神终于使庞德公将自己花了半生时间研究兵法的成果,从八卦到八阵的推演的八阵图本交给了诸葛亮,他希望诸葛亮能够据此推演出完善的八阵图本。他甚至没有将自己的成果传给亲生的儿子,这令诸葛亮万分感动,决心不负庞德公的巨大希望。
一日,庞德公、黄承彦、司马徽三老聚会,谈到了汝南灵山的酆公玖,此人曾预言,百年之内,必是兵家此起彼落的时代。他们打算请酆公玖助诸葛亮一臂之力。
诸葛亮一路风尘赶到了汝南灵山。酆公玖年事已高,正在闭目养神,对诸葛亮道:“老夫这里是道家清静之地,一向不收学生,你如愿在灵山打柴挑水度日,尚可温饱无忧,要求学问,还是到别处去吧!不要误了锦绣前程。”
诸葛亮一下落到进退两难的地步。
这时酆公玖又说话了:“灵山虽小,倒也清静安定,不似尘世纷纷攘攘。打柴挑水虽说劳筋动骨,却可健身强体。考虑好了吗!卧龙先生?”
听到此言,诸葛亮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老先生说出“卧龙先生”四个字,分量可不轻。诸葛亮想老先生一定是想先观察自己忙磕头道:“谢老前辈收留。”
自此,诸葛亮早起在灵山砍柴挑水,打扫山门,晚睡在小室中温故知新,日月交迭,半年过去了。酆公玖对诸葛亮从来不管不问,视而不见。
一天,诸葛亮打柴归来,见山门右边墙上写了一个斗大的“火”字,他没有在意。待他挑水回来,山门左边墙上又出现了一个斗大的“水”字,这下引起了他的注意。
从此,他每天对着火、水两字出神,想把它们写在山门上的意思弄明白。这天,他正对着两字琢磨时,忽听到背后有人道:“这叫视而不见,见而不闻、不问,兵家之大忌也!”
诸葛亮猛地回转身来,见是酆公玖,忙拜倒在地说:“弟子才疏学浅,望恩师赐教!”
酆公玖哈哈大笑道:“老夫被你的诚意与恒心打动,有意助你水、火二阵融于八阵图中。起来吧!从今日起就不要再打柴、挑水了,咱们抓紧时间做学问。”
说罢,双手扶起了诸葛亮。
酆公玖对诸葛亮说:“水与火,每日常见之物,却不为人们所思。水火无情,且不相容。你若把无情而又为人们视而不见的水与火融于八阵图中,水可淹七军,火可烧万马千军。八阵添水、火即成绝阵,那便无敌于天下。”
酆公玖非常赏识诸葛亮,将自己一生所著《三才秘录》、《兵法阵图》、《孤虚相旺》、《大战奇观》等都赠与诸葛亮。
诸葛亮接到《三才秘录》、《兵法阵图》、《孤虚相旺》等书后对这些书仔细研读,细心揣摩,终于心领神会,融会贯通了。可以说,诸葛亮后来在各类战争中深不可测的谋略,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早年的这段阅历。
不久,诸葛亮便将水、火二阵发展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他一生用火阵打了许多漂亮仗,如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火烧战船、火烧藤甲兵。难怪后人赞诸葛亮一生皆是火。
情投意合娶阿丑
诸葛亮娶黄氏丑女为妻之事,既见之于史籍所载,又为民间所广泛流传。但是,却很少有人探讨他娶丑女为妻的原因。
诸葛亮娶黄承彦之丑女“黄阿丑”为妻的故事,正史《三国志·诸葛亮传》未载,见于裴松之注引《襄阳记》。
大意是沔南名士黄承彦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家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足下以为如何?”
诸葛亮一听,喜出望外,当即答应,随即就用车子去沔南把阿丑姑娘接了回来。
像诸葛亮那样已被当地名士们公认为才貌双全的青年,竟选择一个丑女为妻,大大超出人们的意料,因而不少人为此替诸葛亮感到惋惜,更有好事者编成谚语来加以嘲笑,谓“诸葛亮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黄承彦也曾有过两个儿子,都只长到几岁便夭折了。自从有了女儿,黄承彦夫妇真是提心吊胆,生怕再有不幸。他们按照襄阳的风俗,给女儿起了个卑贱的名字叫“阿丑”,希望她能因此长得健壮结实。
阿丑姑娘倒真是无病无灾,而且从小就口齿伶俐,聪明过人,几岁上即能“咿咿呀呀”地把《诗经》从头至尾背下来,乐得黄承彦老两口把她视为掌上明珠。不久,黄夫人去世,黄老先生就把女儿看得更重要了。
阿丑像她父亲一样,一通百通,成了一个知识渊博、满腹经纶、才高八斗、气质非凡的女子。只是阿丑长大后,性格变得有点怪,身材长得矮小短粗,加上皮肤黑、头发黄,又一点不留心梳妆打扮,所以,都快20岁的人了,还没有订亲。
阿丑说什么一辈子不嫁,要嫁也给天下的女子做个榜样,非要争他个“女才郎貌”不可!把襄阳城搞得满城风雨。
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黄承彦之丑女为妻?
在一贯以“郎才女貌”“英雄美女”“才子佳人”为传统楷模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人们对诸葛亮选择丑女为妻的原因,或是避而不谈,或是有意掩饰。特别是随着诸葛亮被逐步地神化,有意掩饰的说法更多了起来。
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是不甘寂寞的。他关心天下大事,预测可能出现的变化,又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渴望以救天下为己任,建立一番功业。但他也十分清楚,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实现他的理想,是十分困难的。
刘秀的东汉政权建立以来,豪强地主力量迅速扩张,他们世代把持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职。虽然封建王朝自秦汉以来就一直有所谓的“察举征辟制度”,但由于军阀割据和战乱,早已未能实行。
客观事实即是由士族垄断了官位,非世家大族、名门大姓之子弟,是很难踏入仕途的。在一个专讲出身、门第、等级的时代,诸葛亮虽有才能,又怎能入仕去实现理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