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便是加息被再三争议的真实所在。不过,随着CPI随后两个月将冲到年内新高,央行加息多多少少会意思一下,当然也就仅此而已。但是,货币超发所致通胀的风险即使会被化解,粗暴过后,又会是什么呢?或许终究还是一片狼藉。中产阶层在此受到重挫,财富进一步向政府聚拢。
分析中国的价格趋势
中国人民银行前一段时间首次以货币政策报告增刊的形式发布了有关于利率的长篇报告,在这篇报告中,充分肯定了货币政策运用价格工具调控的作用。
联系此前央行行长周小川“随着经济逐步市场化,价格机制作用会更明显”的言论的表述,可以看出,今后,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将会更倾向通过利率、汇率等价格工具来进行调节。因此,我们可以说,价格调控已经开始逐渐成为今后的趋势。
如果说数量工具是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途径来影响主要经济变量,那么价格工具就是主要通过影响财务成本和收入预期,从而进一步达到影响微观主体根据宏观调控信号来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实践也证明了,价格调控的确可以将宏观调控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当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之下,货币供应量迅速增长带来的“再通胀”过程还未完成。以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衡量的通货膨胀水平2010年第二季度同比上涨2.7%,而各种资产价格已经呈现明显上涨,公众对未来通胀的变化非常敏感。通胀预期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而为了刺激经济复苏而忽略的通胀目标也重新得到央行重视。而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中央银行调控相比较,中国货币政策长期都在偏重于使用数量工具,运用价格工具则相对较少。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央银行调控体系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微观主体对货币政策敏感性的不断加强,商业银行自主定价的能力和权力已经开始在不断提高,中国已开始注重价格工具的运用。
前几年,面对初步开始显现的通货膨胀压力,央行开始起步调整贷款和贴现利率,特别是9年来的首次加息,取得了比较多的好评。这种依靠市场手段调控经济的举措,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一方面有利于避免行政手段调控经济“一刀切”和急刹车的副作用;另一方面可望对银行体系和实体经济产生渐进式影响,避免急刹车产生新的不良资产的可能。
但是,中国的经济问题换个角度来讲,比如,从中国货币政策的框架来看,1994年起中国开始实行盯住美元汇率的汇率制度,直到2005年实行汇率制度改革,而在1996年起就正式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但是从1994年以来的CPI和PPI同比走势来看,巾国的通货膨胀率的波动跟货币供应量快慢关系并不明显,却与美国的PPI与CPI同此基本保持同步。这就表明中国的货币政策实质上是实行盯住美元汇率的稳定目标或“名义锚”,借助美国货币政策的可信度和公信力,来实现价格水平的稳定,同时以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即使2005年汇率改革之后,人民币已累计对美元升值超过20%,美国的CPI和PPI指数也仍对中国的通货膨胀仍有方向性的指示作用,尤其2009年7月以来,人民币美元汇率基本上处于水平状态,人民币对日元、欧元的波动都源于美元对日元及欧元的波动。因此,美国的通货膨胀何去何从对于中国来讲才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美国通货膨胀率及美元汇率形势却并不乐观。在联邦基金利率因触及零下限而失效的时候,“定量宽松”政策就已经通过扩大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从危机前的8700亿美元迅速升至20000亿美元,这已经大大的超出了经验规则所估计的水平。这就表明美联储除了充当了最后借款人之外,基本上就已经放弃了通胀目标,即锚定通货膨胀水平。
同时,盯住零利率的后果就是导致价格水平的不稳定和预期的不确定,美元的不断贬值也削弱了以前美联储货币政策树立起来的公信力。而社会通货膨胀预期没有锚定的结果则会导致价格水平呈现螺旋式的上升。“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只会导致美国长期利率的大幅上升,近期美联储虽然提及收回宽松货币政策和减少其资产负债表可以动用的一些退出工具和政策,对退出机制做出表态。但是,虽然美元是世界储备货币,但不可否认美联储较少顾及其他国家的利益,其流动性回收也很少及时。
对于中国经济来说,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选择必将影响中国的通胀形势,“名义锚”公信力的下降使货币目标难以锚定。而控制供应量目标也很不可靠,如2010隼初制定的以高于GDP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约3至4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作为2010年货币供应总量目标,争取全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7%左右的目标已经被打破,2009年二季度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已经达到了28.5%,这两个因素都会严重影响到市场对未来的预测。通胀预期对实际通胀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并且进而会影响到央行维护价格稳定的能力。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一旦形成广泛的通胀预期,就会动摇公众持有货币的信心,就会开始寻求实物商品和资产等防御性投资来规避通货膨胀,从而反过来进一步推高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当前通胀预期大多基于2009年巨量的新增银行贷款,以及之后配套的大规模信贷,都反映了市场对经济刺激政策代价不菲的忧虑。但是中国经济的很多经验研究表明,不同口径的货币供应量(MO,MI,M2)对CPI和PPI价格指数的通货膨胀实际上都是不太有预测功能的,即短期内(两年)中国通货膨胀和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的关系并不大。产生通胀预期的更直接的原因,实际上是公众对货币政策目标职能信任降低,产生对总体价格水平的不可预期,从而使经济复苏和通胀形势更趋复杂。
目前,价格调控的趋势,令市场人士对利率、汇率的调整都抱有强烈预期。并且一般来讲对于存贷款基准利率,灵活微调是正常的,不调反而是不正常的。依据对物价走势、投资、消费和国际收支状况的监测分析,综合考虑物价总水平、宏观政策和社会资金供求状况,以及政府、银行、企业和个人的利益,利率调节今后或许将成为央行的“家常便饭”。
通胀vs通缩,中国式滞涨
乍看这个标题,似乎有悖于经济学的一般规律,通胀和通缩如何能够同时并存,货币供应量如何能够既多于市场需求又少于市场需求呢?其实,很多经济学蹇围绕经济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这个话题有了许多争论,但都没有跳出西方经济学对通胀和通缩的传统解释。就让我们先从经济学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定义说起。当一个经济中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上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而通货紧缩则恰恰与之相反。
经济学家们经常会使用CPI这个指标来衡量通货膨胀或紧缩的情况,但这个指标用在中国却非常的令人费解,因为用它来衡量中国的经济往往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所以让我们先暂时放弃这个重要的指标,单单从通货膨胀或紧缩的定义来讨论中国经济。那么中国经济中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究竟是上涨还是下跌呢?这要说在不同的行业中其实还是有着不同的行情的。简单地说,根据国内的相关资料,中国最近的能源,原材料,教育,医疗,房地产以及通信等产业的商品和劳务成上涨趋势,而电子行业、食品、家电,以及其他一些轻丁业行业则呈现出下跌趋势。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所有上涨的领域都是国有控制的经济领域或者是垄断领域,下跌的领域则是市场化比较好的经济领域。在这两个领域中,因为融资手段或者政府控制的缺乏,资本并不能随意地在这两个经济体中进入和流动,因此在这种情形中可以说形成了两个相对资本互相不流通的经济体。对于这种方法,叮能有人会马上反驳,认为房地产业已经充分市场化了,不能算垄断行业。事实上虽然房地产业的境况比较特殊,但是房地产业所必需的土地是被国家垄断了的,这是不能忽略掉的。同时房地产业所需的资金很大程度上也都需要由国有银行来提供,更为重要的是房地产业的景气程度很大程度上都是根据国家的政策来决定的。普通老百姓顶多也只能进入房地产业的下游,进行有限的投机炒房活动,而且即使就是这种有限的资本活动也极大程度上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
所以将房地产行业也划归于垄断行业是有一定道理的,而在市场化比较好的经济领域普遍发生了降价和生产过剩的情况,则在另一个方面,符合通货紧缩的定义。这样我们也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整体的CPI指数无法解释中国的经济现状.因此我们换一个角度,把垄断经济体和市场化经济体的CPI分开来计算。中国的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共存是真实的结论:垄断经济体处于通货膨胀,而市场化经济体处于通货紧缩。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从原因上来说,中国现在独特的经济现状是中国两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并存的现象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中国已经实行了多年的改革开放,许多经济领域都已经实现了完全的市场化。市场经济可谓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国外资本和民间资本极难涉足,因为现在的中国的许多关键产业仍然处于国有垄断之下。而在这种国家垄断的情况下,其实国家对一些如医疗、教育等行业的投入并不充裕。事实上是医疗投入也只占GDP的比例为4.3%,教育投入只占GDP的比例为2.3%.这些水平都还远远落后于世界各国投入比例排名。这种状况与中国的经济地位十分不称,并且,因为投资不足这些行业的商品长期处于紧缺状态。而能源、原材料、通信行业、房地产的土地存量等因为国家的垄断也造成了一定的紧缺状态。这种紧缺状态使垄断经济体内出现的大幅度的通货膨胀,将会对普通老百姓有非常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因为大多数垄断产品都是基本必需品,因此,老百姓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种价格,我们只能用超高的价格来购买这些商品;其二,普通老百姓只能从事下游房投资和股市投资这两个典型的投资活动。因为他们手中的闲置资金无法投资于融资渠道的产生问题的这些行业,也就无法参与这些行业的利益分配;其三,大量的资金都被用于购买垄断的一些投资活动,这些下游投资活动可以谠虽然承担了相当大的行业风险,但却得不到多少实际的利益。
由于我们必须出高价买必需产品,所以用于购买市场经济体中的家电、食品、电子以及其他一些轻工业商品的资金就会相应的不断的减少,这就是所谓的“挤出”效应。因此导致相对的内需不足。而反过来,这种内需不足是被动的不足,是无法通过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拉动的,因为这些政策只会使垄断经济体的通货膨胀继续扩大,更进一步打压市场经济体,而即使稳健的财政政策同样也会打压市场经济体,所以在GDP增长g%以上很高的情况下,国家也无法采取加息政策来平抑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同时根据经济学的观点,失业和通货膨胀率是成反相关的(菲利普斯曲线),也就是说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相应降低,反之,通货膨胀率越低,失业率越高。因此,通货膨胀与紧缩并存的假设同时也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中国在GDP高速增长的情况卜.,中国的失业率却在升高。因为中国的就业市场主要集中在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经济体内,市场化经济体的通货紧缩导致大量人员失业。而对于垄断行业,一方面它的就业门槛很高;另一方面它的垄断性也导致它的人员流动性较差,无法吸纳更多的人员就业。
这种通货膨胀和紧缩并存现象带来的结果还有房地产等行业的商品不断上涨且供不应求,家电等行业的商品价格不断下跌且供大于求。这种情况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普通老百姓的大部分收入恰恰是从市场经济体中得来的。我们不断地从市场经济体抽血输入到垄断经济体,普通老百姓的钱越来越少,就会致使市场经济体的内需越来越不足,两个经济体之间的矛盾从而就会越来越大。一旦中国作为经济基础的市场经漭体受到通货紧缩的打击而萎缩和发展停滞,其垄断经济体也必然会受到沉重打击。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解决垄断经济体和市场经济体的矛盾呢?最佳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加快经济体制改革,规范金融市场,打破垄断蹙垒,增加各种融资渠道,来使国内现有的两个经济体合二为一,实现完全的市场化。还是拿教育产业化和医疗改革来说,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国家在社会保障中的投入,更重要的却还是要把他们完全市场化,允许民营资本和个人资本进入这些行业并能获得利益分配,打破教育垄断定价权和医疗资源垄断权,这样才能真正使人民大众得到好处。如果走回头路,加大国家的控制和对医院学校的直接投资,只会使这些部门的产品更加紧缺,并且优质的产品也只会被个别有特殊关系的人得到,结果是完全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