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8年,印度的婆罗摩笈多研究了定方程和不定方程、四边形、圆周率、梯形和序列。给出了方程ax+by=c(a,b,c是整数)的第一个一般解。
656年,中国唐代李淳风等奉旨着《“十部算经”注释》,作为国子监算学馆的课本。“十部算经”指:《周髀》《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张邱建算经》《五经算术》等。
727年,中国唐朝开元年间,僧一行编成《大衍历》,建立了不等距的内插公式。
820年,阿拉伯的阿尔·花刺子模发表了《印度计数算法》,使西欧熟悉了十进位制。
850年,印度的摩珂毗罗提出岭的运算法则。
约920年,阿拉伯的阿尔·巴塔尼提出正切和余切概念,造出从0o到90o的余切表,用sine标记正弦,证明了正弦定理。
公元1000年~1700年
1000~1019年,中国北宋的刘益着《议古根源》,提出了“正负开方术”。
1050年,中国宋朝的贾宪在《黄帝九章算术细草》中,创造了开任意高次幂的“增乘开方法”,并列出了二项式定理系数表,这是现代“组合数学”的早期发现。后人所称的“杨辉三角”即指此法。
1086~1093年,中国宋朝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出“隙积术”和“会圆术”,开始高阶等差级数的研究。
1079年,阿拉伯的卡牙姆完成了一部系统研究三次方程的书《代数学》,用圆锥曲线解三次方程。
十一世纪,阿拉伯的阿尔·卡尔希第一次解出了二次方程的根。
十一世纪,埃及的阿尔·海赛姆解决了“海赛姆”问题,即要在圆的平面上两点作两条线相交于圆周上一点,并与在该点的法线成等角。
十二世纪,印度的拜斯迦罗着《立刺瓦提》一书,这是东方算术和计算方面的重要着作。
1202年,意大利的裴波那契发表《计算之书》,把印度-阿拉伯记数法介绍到西方。
1220年,意大利的裴波那契发表《几何学实习》一书,介绍了许多阿拉伯资料中没有的示例。
1247年,中国宋朝的秦九韶着《数书九章》共十八卷,推广了“增乘开方法”。书中提出的联立一次同余式的解法,比西方早五百七十余年。
1248年,中国宋朝的李治着《测圆海镜》十二卷,这是第一部系统论述“天元术”的着作。
1261年,中国宋朝的杨辉着《详解九章算法》,用“垛积术”求出几类高阶等差级数之和。
1274年,中国宋朝的杨辉发表《乘除通变本末》,叙述“九归”捷法,介绍了筹算乘除的各种运算法。
1280年,元朝《授时历》用招差法编制日月的方位表(中国王恂、郭守敬等)。
十四世纪中叶前,中国开始应用珠算盘,并逐渐代替了筹算。
1303年,中国元朝的朱世杰着《四元玉鉴》三卷,把“天元术”推广为“四元术”。
1464年,德国的约·米勒在《论各种三角形》(1533年出版)中,系统地总结了三角学。
1489年,德国的魏德曼用“+”、“-”表示正负。
1494年,意大利的帕奇欧里发表《算术集成》,反映了当时所知道的关于算术、代数和三角学的知识。
1514年,荷兰的贺伊克用“+”、“-”作为加减运算的符号。
1535年,意大利的塔塔利亚发现三次方程的解法。
1540年,英国的雷科德用“=”表示相等。
1545年,意大利的卡尔达诺、费尔诺在《大法》中发表了求三次方程一般代数解的公式。
1550~1572年,意大利的邦别利出版《代数学》,其中引入了虚数,完全解决了三次方程的代数解问题。
1585年,荷兰的斯蒂文提出分数指数概念与符号;系统导入了十进制分数与十进制小数的意义、计算法及表示法。
1591年左右,德国的韦达在《美妙的代数》中首次使用字母表示数字系数的一般符号,推进了代数问题的一般讨论。
1596年,德国的雷蒂卡斯从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上定义了6个三角函数。
1596~1613年,德国的奥脱、皮提斯库斯完成了六个三角函数的每间隔10秒的十五位小数表。
1614年,英国的耐普尔制定了对数,做出第一张对数表,只做出圆形计算尺、计算棒。
1615年,德国的开卜勒发表《酒桶的立体几何学》,研究了圆锥曲线旋转体的体积。
1635年,意大利的卡瓦列利发表《不可分连续量的几何学》,书中避免无穷小量,用不可分量制定了一种简单形式的微积分。
1637年,法国的笛卡尔出版《几何学》,提出了解析几何,把变量引进数学,成为“数学中的转折点”。
1638年,法国的费尔玛开始用微分法求极大、极小问题。
意大利的伽里略发表《关于两种新科学的数学证明的论说》,研究距离、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无穷集合的概念,这本书被认为是伽里略重要的科学成就。
1639年,法国的迪沙格发表了《企图研究圆锥和平面的相交所发生的事的草案》,这是近世射影几何学的早期工作。
1641年,法国的帕斯卡发现关于圆锥内接六边形的“帕斯卡定理”。
1649年,法国的帕斯卡制成帕斯卡计算器,它是近代计算机的先驱。
1654年,法国的帕斯卡、费尔玛研究了概率论的基础。
1655年,英国的瓦里斯出版《无穷算术》一书,第一次把代数学扩展到分析学。
1657年,荷兰的惠更斯发表了关于概率论的早期论文《论机会游戏的演算》。
1658年,法国的帕斯卡出版《摆线通论》,对“摆线”进行了充分的研究。
1665~1676年,牛顿(1665~1666年)先于莱布尼茨(1673~1676年)制定了微积分,莱布尼茨(1684~1686年)早于牛顿(1704~1736年)发表了微积分。
1669年,英国的牛顿、雷夫逊发明解非线性方程的牛顿-雷夫逊方法。
1670年,法国的费尔玛提出“费尔玛大定理”。
1673年,荷兰的惠更斯发表了《摆动的时钟》,其中研究了平面曲线的渐屈线和渐伸线。
1684年,德国的莱布尼茨发表了关于微分法的着作《关于极大极小以及切线的新方法》。
1686年,德国的莱布尼茨发表了关于积分法的着作。
1691年,瑞士的约·贝努利出版《微分学初步》,这促进了微积分在物理学和力学上的应用及研究。
1696年,法国的洛比达发明求不定式极限的“洛比达法则”。
1697年,瑞士的约·贝努利解决了一些变分问题,发现最速下降线和测地线。
公元1701~1800年
1704年,英国的牛顿发表《三次曲线枚举》《利用无穷级数求曲线的面积和长度》《流数法》。
1711年,英国的牛顿发表《使用级数、流数等等的分析》。
1713年,瑞士的雅·贝努利出版了概率论的第一本着作《猜度术》。
1715年,英国的布·泰勒发表《增量方法及其他》。
1731年,法国的克雷洛出版《关于双重曲率的曲线的研究》,这是研究空间解析几何和微分几何的最初尝试。
1733年,英国的德·勒哈佛尔发现正态概率曲线。
1734年,英国的贝克莱发表《分析学者》,副标题是《致不信神的数学家》,攻击牛顿的《流数法》,引起所谓第二次数学危机。
1736年,英国的牛顿发表《流数法和无穷级数》。
1736年,瑞士的欧拉出版《力学、或解析地叙述运动的理论》,这是用分析方法发展牛顿的质点动力学的第一本着作。
1742年,英国的麦克劳林引进了函数的幂级数展开法。
1744年,瑞士的欧拉导出了变分法的欧拉方程,发现某些极小曲面。
1747年,法国的达贝尔等由弦振动的研究而开创偏微分方程论。
1748年,瑞士的欧拉出版了系统研究分析数学的《无穷分析概要》,这是欧拉的主要着作之一。
1755~1774年,瑞士的欧拉出版了《微分学》和《积分学》三卷。书中包括微分方程论和一些特殊的函数。
1760~1761年,法国的拉格朗日系统地研究了变分法及其在力学上的应用。
1767年,法国的拉格朗日发现分离代数方程实根的方法和求其近似值的方法。
1770~1771年,法国的拉格朗日把置换群用于代数方程式求解,这是群论的开始。
1772年,法国的拉格朗日给出三体问题最初的特解。
1788年,法国的拉格朗日出版了《解析力学》,把新发展的解析法应用于质点、刚体力学。
1794年,法国的勒让德出版流传很广的初等几何学课本《几何学概要》。
德国的高斯从研究测量误差,提出最小二乘法,于1809年发表。
1797年,法国的拉格朗日发表《解析函数论》,不用极限的概念而用代数方法建立微分学。
1799年,法国的蒙日创立画法几何学,在工程技术中应用颇多。
德国的高斯证明了代数学的一个基本定理:实系数代数方程必有根。
公元1800~1899年
1801年,德国的高斯出版《算术研究》,开创近代数论。
1809年,法国的蒙日出版了微分几何学的第一本书《分析在几何学上的应用》。
1812年,法国的拉普拉斯出版《分析概率论》一书,这是近代概率论的先驱。
1816年,德国的高斯发现非欧几何,但未发表。
1821年,法国的柯西出版《分析教程》,用极限严格地定义了函数的连续、导数和积分,研究了无穷级数的收敛性等。
1822年,法国的彭色列系统研究了几何图形在投影变换下的不变性质,建立了射影几何学。
法国的傅立叶研究了热传导问题,发明用傅立叶级数求解偏微分方程的边值问题,在理论和应用上都有重大影响。
1824年,挪威的阿贝尔证明用根式求解五次方程的不可能性。
1826年,挪威的阿贝尔发现连续函数的级数之和并非连续函数。
俄国的罗巴切夫斯基和匈牙利的波约改变欧几里得几何学中的平行公理,提出非欧几何学的理论。
1827~1829年,德国的雅可比、挪威的阿贝尔和法国的勒阿德尔共同确立了椭圆积分与椭圆函数的理论,在物理、力学中都有应用。
1827年,德国的高斯建立了微分几何中关于曲面的系统理论。德国的莫比乌斯出版《重心演算》,第一次引进齐次坐标。
1830年,捷克的波尔查诺给出一个连续而没有导数的所谓“病态”函数的例子。法国的伽罗华在代数方程可否用根式求解的研究中建立群论。
1831年,法国的柯西发现解析函数的幂级数收敛定理。德国的高斯建立了复数的代数学,用平面上的点来表示复数,破除了复数的神秘性。
1835年,法国的斯特姆提出确定代数方程式实根位置的方法。
1836年,法国的柯西证明解析系数微分方程解的存在性。瑞士的史坦纳证明具有已知周长的一切封闭曲线中包围最大面积的图形一定是圆。
1837年,德国的狄利克莱第一次给出了三角级数的一个收敛性定理。
1840年,德国的狄利克莱把解析函数用于数论,并且引入了“狄利克莱”级数。
1841年,德国的雅可比建立了行列式的系统理论。
1844年,德国的格拉斯曼研究多个变元的代数系统,首次提出多维空间的概念。
1846年,德国的雅克比提出求实对称矩阵特征值的雅可比方法。
1847年,英国的布尔创立了布尔代数,在后来的电子计算机设计有重要应用。
1848年,德国的库莫尔研究各种数域中的因子分解问题,引进了理想数。英国的斯托克斯发现函数极限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致收敛,但未能严格表述。
1850年,德国的黎曼给出了“黎曼积分”的定义,提出函数可积的概念。
1851年,德国的黎曼提出共形映照的原理,在力学、工程技术中应用颇多,但未给出证明。
1854年,德国的黎曼建立了更广泛的一类非欧几何学——黎曼几何学,并提出多维拓扑流形的概念。
俄国的车比雪夫开始建立函数逼近论,利用初等函数来逼近复杂的函数。二十世纪以来,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函数逼近论有很大的发展。
1856年,德国的维尔斯特拉斯确立极限理论中的一致收敛性的概念。
1857年,德国的黎曼详细地讨论了黎曼面,把多值函数看成黎曼面上的单值函数。
1868年,德国的普吕克在解析几何中引进一些新的概念,提出可以用直线、平面等作为基本的空间元素。
1870年,挪威的李发现李群,并用以讨论微分方程的求积问题。德国的克朗尼格给出了群论的公理结构,这是后来研究抽象群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