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要建好,更要管好
据报道,我市以“生态、人文、健康”为主题的凤凰公园,由于疏于管理,无人维护,不少设施损坏严重;而“最大的水上公园”东湖公园因资金短缺,已停工近两年,园内脏乱不堪,多处设施损坏。
类似例子并不鲜见。去年国庆节前,装饰一新的神农公园神农阁重新开放,然而一个月不到,阁内部分灯饰和装饰便遭到人为破坏。而在石峰公园,每年樱花节举行时,不少市民攀爬树枝、折花留念,每当游人离去时,地上遗留的大片垃圾更是不堪入目。出现如此情形,除了部分市民的文明素质不高外,与公园的环卫设施欠缺、管理不完善也有很大关系。
近年来,我市加大投入,建设改造了大批公园,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去处,城市品位大大提升。但同时也应看到,有些公园的配套和管理还没有完全跟上。
公园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建固然重要,但科学管理才能真正体现一个城市管理者的水平。如果后期管理缺失或不到位,势必影响城市“四化”成果。因此,建设、绿化等管理部门要理顺管理职能,明确管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为市民真正提供一个温馨惬意的休闲场所,让公园成为宜居城市的形象和窗口。
(原载2010年2月9日《株洲日报》)
沟通协调促进解决
攸县国土资源局实行局长接访日常化,通过积极沟通和协调,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信访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受到群众好评。
其实,很多信访形成的原因很简单,有由于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没有对群众解释清楚,使他们难以理解的因素;也有单位内部科(股)室各自强调其职能职责,相互推诿、搪塞,使简单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一旦拖延、积压,群众就会有意见。
沟通是为了促进相互了解,协调的目的是达成一致意见。领导就是协调,协调就是服务。只有积极沟通协调,才能促进问题解决。任何事情,只要领导重视了,亲自出面了,沟通就容易了,协调也轻松了,解决问题也不是问题了。
加强沟通协调,是促进问题解决的根本方法。如果局长亲自接访的制度长期坚持下去,很多历史形成的信访问题就会逐渐得到有效解决,新的信访问题也会越来越少。如果在为群众服务的第一时间就注重沟通协调,很多信访也就不会发生。
(原载2009年3月23日《株洲日报》)
我的社区我做主
荷塘区在7个社区推广“议事厅”制度,居住在社区里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评代表、离退休干部、劳动模范及热心社区事务的群众担任“议员”,民主决策社区事务,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接受社区居民的监督。这种“议事厅”形式,颇具推广价值。
时下,部分社区居委会采取越俎代庖式的管理模式,不能很好地体现居民的意愿。其一厢情愿做好的“蛋糕”,并不一定适合居民的口味。因此,不如还决策权于居民,由居民代表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后,形成初步意见,提交社区居委会实施。
这样,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也可从繁杂的社区事务管理中解脱出来,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居民自我管理,实现“居民的事自己做,居民的事自己管,居民的矛盾自己解决”,何乐而不为?
“我的社区我做主”,荷塘区社区“议事厅”堪称有益的尝试。放手让那些热心人士参与社区事务管理,让那些有较高声望的群众,听取和代表居民的意愿,实行更大层面上的居民自治,代表了一种方向。如此,社区和谐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居民们才会拥有更多幸福感。
(原载2011年3月30日《株洲日报》)
幼儿“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亟待破解
入园难、入园贵,早已不是新闻。这些年来,在各种正规新闻和小道消息的轰炸下,大家似乎已经变得麻木和逆来顺受,如果哪个幼儿园突然不用找关系、批条子、交赞助费、上亲子班,反而会被看作是爆炸性新闻。然而,即便是这些承受能力如海绵一样的家长,在噌噌上涨的天价费用面前,也有些“忍无可忍”了。
“入园难,难于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入园难是因为公办幼儿园和正规民办幼儿园相对不足,能够接纳的幼儿十分有限,这似乎不难理解。而入园贵却超出家长们的想象了。按道理,公办幼儿园的收费应该是经过物价部门核准的,幼儿教育的成本几何,哪里难得住物价专家们?这天价的学费是如何核算出来的,除了幼儿园的管理者和物价专家,哪个家长说得清楚?更让人惊讶的是,除了高昂的学费,还有不菲的赞助费。
公办、民办等正规幼儿园摆出一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架势,在家长的呼吁下“被迫”班级增员、增加班级,坐收渔利。那些大多位于城郊结合部或偏远农村的无证幼儿园,凭着简陋而残缺的设施,“家庭作坊式”的管理,特别是相对低廉的收费,成为一些公办园排不上队,民办园付不起费的幼儿家长们无奈的选择。
其实,大家都明白,入园难,是因为幼儿园相对不足;入园贵,是由于收费监管不到位。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政府发挥调控作用,调节幼儿教育的供求关系和幼儿教育的价格杠杆。幼儿园的建设应该纳入地方教育发展规划,逐年安排资金,在生源丰富而幼儿园不足的地区新建或者扩建幼儿园,确保达到入园年龄的幼儿都能够顺利入园接受教育。另外,物价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客观地核定收费标准,坚决杜绝高学费和赞助费。
在扶持民办幼儿园的同时,不能缺乏必要的监管而对其放任自流。同时,要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将那些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无证幼儿园,纳入社会办园范围;对于规模较小、条件较差的幼儿园,可以进行补贴将其改造成为托幼点,由专家小组定期进行检查;对于经过整改办学条件仍然不合格的则坚决取缔,坚决不让其死灰复燃。
(原载2010年9月17日《人才信息报》)
莫因事小而不为
群众申请建一栋房子,发一本土地证,调处一起土地纠纷,放在国土所的整个工作中来看,都是不起眼的小事。有些国土员看不起这样的小事,借口工作忙,对群众推三阻四,今天说没空,明天说资料不齐,让群众跑来跑去。
群众利益无小事。建房对一个农民家庭来说是天大的事,他们怀着满腔希望来到国土所,为的就是办好自己的大事。一本土地证,一个土地纠纷,都是直接关系到他们自身利益、让他们劳心费神的大事。
不管群众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国土所工作人员都要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积极主动依法依规帮助解决。不管有多忙,也要先放下手头的工作,耐心倾听群众的诉求,受理其合法的申请,不能办理的也要解释清楚。把群众的小事都当做大事来对待,群众的合法权益就会得到有效维护,他们就会更加信赖国土所,从而支持配合国土资源管理各项工作。
如果以不屑一顾的态度来对待群众的事,认为他们用鸡毛蒜皮的小事来纠缠,耽误了时间,影响了大事,就是对群众的极大不尊重,也是没有认真履行。这样,要想让群众来支持配合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肯定是很困难的。
(原载2010年4月19日《中国国土资源报》)
让群众少跑腿
农民建一栋房子,要找村里、乡镇和规划、国土部门踏勘选址、现场放线、竣工验收,然后还要申办土地证。他们前前后后需要跑很多路,既耗掉不少时间,又花费不少路费。国土所有必要改革现有的工作方式,尽量为农民群众提供方便,最大限度地让他们少跑腿。
为了避免群众来国土所办事吃“闭门羹”,国土所可以将每个星期中的一到两天固定为集中办公日,并以公告的形式告知群众。集中办公日期间,所里的同志都留在办公室,接待前来办事的群众,受理他们的建房和土地登记申请,受理违法用地和采矿举报,发放建房批准书和土地证,接待和处理来信来访,调解土地纠纷。此为其一。
在秋冬农民建房高峰季节,所里的同志兵分几路,结合动态巡查,进村入户,以现场办公的形式,接受群众咨询,受理相关业务,还可以顺便将办好的土地证和建房用地批准书送到群众手里。此为其二。
在偏远的村设立委托受理服务站,由村干部代为受理农民建房、发证申请,收齐相关资料。国土所每个星期去村里取回资料,报局里审批。手续办好后,国土员将批件和土地证送到各村服务站,群众只需到那里领取即可。这样就为农民群众省却了来回奔跑之苦,还节约了路费。此为其三。
(原载2010年5月31日《中国国土资源报》)
主动下访减上访
如何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有效减少群众信访,是国土所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主动下访,及时排查情况,将问题化解在基层,是减少信访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及时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相关问题。结合排查,了解农民群众的困难,对那些需要建房的群众,要主动上门提供咨询,引导他们依法依规报批,并采取现场办公等形式,及时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其次,要有效制止违法用地行为。讲究公平的执法才最有威力。如果违法用地制止不力,群众就会有意见,甚至会效仿,由此引发的信访自然就会增加。因此,国土所巡查必须到位,该立案的及时立案,该查处的交由执法监察部门查处。
最后,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在重大项目、重点工作开展前主动与群众沟通交流,同他们一道学习政策,研究方案,让农民群众理解、支持和服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积极配合做好征地拆迁工作。在执行政策时做到一碗水端平,彻底消除农民群众心里那种“老实人吃亏”的观念,让他们都愿意积极支持,而不是一味观望。
国土所变坐等信访为主动下访,能让农民群众的合理诉求在他们还没有向国土资源部门反映之前就能够得到关注和解决,就能让他们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某些方面的疑虑在没有正式提出之前得以消除。这样,他们怎么还会无缘无故去上访呢?
(原载2010年4月12日《中国国土资源报》)
下访多则上访少
荷塘国土资源分局在组织实施仙庾、三搭桥等村土地整理项目过程中,深入施工现场,听取群众意见,及时调整水渠、道路等设计施工方案,群众十分满意,整个工作中未发生群众上访。
近年来,在信访工作中,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接待不热情、调查不深入、处理不到位等问题。最近,中央要求各地定期组织干部下访,了解社情民意,督导解决信访问题。
变坐等信访为主动下访,就能使政府机关干部走进人民群众中去,了解他们所需所想,及时并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给予技术扶持,解决资金渠道,调处矛盾纠纷。
“下”到什么地方,是信访减少的关键因素。如果真正下到基层,下到民间,下到群众中去,而不是下在宾馆,下在饭店,下在汇报材料里,就能真正听到群众的呼声,也才能有效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
“访”到什么程度,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效果。是明访还是暗访?是领导轻车简从,走进田间地头、街道社区、村庄工厂、简易工棚?还是领导被层层干部簇拥着,听听汇报,敷衍了事?哪种方式更能解决问题产生效果,答案一目了然。
下访多则上访少。只有在实行“开门大接访”,把群众冷暖系在心上,才能顺民意,安民心,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原载2009年3月5日《株洲日报》)
养老必须走社会化道路
根据《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人口的1/3将是老年人。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并存的社会问题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家庭在缩小、人口流动的速度加快,加上人口的长寿,使得养老问题面临诸多内容和挑战。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由于家庭结构的小型化、空巢老人家庭和两代户老人家庭增多、家庭养老照料成本的上涨等原因,传统的家庭照料方式受到严重挑战,许多独生子女不堪养老的重负。因此,必须让养老由社会来承担,既让老人感受社会和家庭的温暖,又让独生子女这一代不为养老而背上沉重的负担。
国外养老社会化成功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无论是美国芝加哥的“家园共享”,日本的“黄金计划”,英国的异地养老,新加坡的住房抵押,其核心都是通过解决老人经济保障,让他们享受健康快乐的集体生活,享受高质量的医疗和保健服务,以安度晚年。
我国已经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养老的需要,养老社会化必须纳入地方发展规划。各地在开办养老院、敬老院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在此基础上,扩大经营规模,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档次,让更多的老人能够在养老院、敬老院里享受到家庭般的温馨、持续的经济保障和良好的医疗保健服务。考虑到中国家庭式养老的传统,在服务方面应该着力营造家庭氛围,按照家庭的模式来管理,让老人在社会养老机构里能够感受到家庭的关怀,从而让他们更加开心、快乐。
另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让他们将房产抵押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向他们预先支付一定的现金,以解决他们生活所需。其死后所抵押的房产由金融机构予以处置。还可以在消费相对较低的地区大规模发展养老事业,建设高规格的老人村,将高消费地区的老人吸纳进来,以让他们获得质优价廉的养老服务,特别是有效解决大城市里贫困老人的养老问题。
社会化养老关系千家万户,涉及子孙后代。鼓励社会力量办养老服务机构,就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化养老事业的发展。这既有利于老人颐养天年,也有利于减轻子女的后顾之忧,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多做贡献。
(原载2010年10月22日《人才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