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语文课上,我带领同学们分析一道课外阅读题。材料是一篇短文,大意是,爸爸去世得早,既做父亲又做母亲的妈妈因为太多太重的劳动,“双手既粗大又满是皱纹,还脏乎乎的……”设置的问题是:结合短文,谈谈怎样才能使这位妈妈的手变得又纤细又干净?
孩子们认真地思考着,可就是没有一点儿头绪。我于是提示:妈妈的手是怎么变成这个样子的呢?要使妈妈的手变得既纤细又干净,我们能为妈妈做些什么呢?
孩子们立即茅塞顿开,纷纷举手。有的说为妈妈扫地,洗碗,洗衣;有的说不打架,不吃零食;还有的说听妈妈的话,努力学习,做懂事的孩子……我微笑着,不断地点头,表示回答是正确的。孩子们的脸上都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正当我准备讲下一题时,坐在教室最后排的那个小男生瑟瑟地举起了手。我本不打算再让学生回答,但考虑到这位叫马力的小男孩是新来的同学,还是请他站了起来。
他瑟瑟地站起来,嘴巴张了几次都没有说出话,教室里开始发出了低低的笑声。他的脸刷地红到了耳根。我鼓励他大胆说。他又张了张嘴,看上去是在给自己鼓劲。终于,他说:“给妈妈找个能干的爸爸!”说完,就抬起头,睁大眼睛看着我,急切地等待着我的裁定。
教室里哄笑起来,我也“扑哧”笑出了声。静下后,我问大家马力的答案对不对?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不对!”我点点头,告诉马力:“脑子不能乱想。”
很快,我就忘了这件事,因为孩子有些古怪的想法是正常的。但接下来的几天里,马力同学的眼睛一直红肿着,老是像没睡醒的样子,课堂上总是死气沉沉,老师讲到了下一页,他的课本还在上一页——他根本就不在听课。我警告过他几次,但都没有用。如此几天,我决定找他认真地谈一次。
我开门见山地告诉他:“要是再不能端正态度,我就要请你爸爸到学校……”
没想到他竟然大声地哭道:“别……老师!别请我爸爸。”
“为什么?”
“我……我爸爸不在……”
“爸爸不在家,就请妈妈,反正得……”
“不!老师!”他哭得更厉害,目光分明在乞求我,“老师,求您别把我不听话的事告诉我妈妈!我爸爸不在……不在世了……”
我像是被浇了一盆凉水,面对着这个不过十岁的孩子,脑中一片空白。
“老师,我妈妈的手也是既粗大又满是皱纹,还脏乎乎的,因为自从我两岁时爸爸走了后,妈妈这双手就既做妈妈的活又做爸爸的活。我很小就希望妈妈的手能像小伙伴们妈妈的手,我就听姥姥的话,帮妈妈扫地、洗碗、洗衣,做懂事的孩子。”他稍稍平静下来,“但是,妈妈的手一点儿都没有变。后来,姥姥说妈妈身边要是有个能干的爸爸就好了……”
我的眼里像是有液体在转动。我想叫马力不要再说,但又没有张嘴的勇气。
“自此,我暗下决心好好学习,长大后为妈妈找个能干的爸爸。到那时,妈妈的手就一定会变得既纤细又干净。”他的脸上闪过一丝笑容,“可,老师,我……我错了。”他又哽咽起来,“老师,告诉我,怎样才能使我妈妈的手又纤细又干净?”
我一把搂过马力,早已泪如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