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299700000059

第59章 反变法的苏轼兄弟及其友生(8)

苏轼的各体散文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他一生写了很多政论和奏议,其中以二十五篇《进策》、《思治论》、《上神宗皇帝书》等最有名。他的这类文章确实“有孟轲之风”,说理透辟,气势雄浑,洋洋洒洒,滔滔不绝,纵横恣肆,雄辩服人。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所作《思治论》(卷四),劈头就提出“方今天下何病哉”这一尖锐的问题,认为当时的“病”就在于“其始不立,其卒不成,惟其不成,是以厌之,而愈不立”,也就是开始没有一定的奋斗目标,最后自然不可能取得成功,正因为不成功,就更不敢提出宏伟目标,所以就事事因循苟且。他指出人们修房子都要有一定的计划,而治理国家却没有计划,各自为政,自行其是:“人各有心,好大者欲王,好权者欲霸,而偷者欲休息。文吏之所至则治刑狱,而聚敛之臣则以货财为急。”前政未废,新政复发,胸无成竹,屡试屡变,虎头蛇尾,有始无终。通篇或分析形势,或征引史实,或作比喻,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当时朝政的混乱状态,从多方面阐述了治理国家要“先定其规模(计划)而后从事”的主张。全文既平易流畅,又气势磅礴,颇能代表苏轼政论文的风格。

苏轼一生写了大量史论,其中以应制科试所作的二十五篇《进论》和以后写的《志林》中的史论部分为最有名。苏轼善于读书得间,从浩如烟海的史书中,发掘一些他人不易见到的新颖见解。其《留侯论》(卷四)云,人们读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往往觉得圯上老人授书张良一段,“其事甚怪”,甚至“以为鬼物”。

而他却从中看出是秦世的“隐君子”,见张良“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这样,苏轼就把人们“以为鬼物”的事,解释得合情合理,全文紧扣一个“忍”字,征引史实若即若离,忽放忽收,舒卷自如,议论风生,确实是一篇雄辩有力的史论。

苏轼的杂说尤为有名,善于用一些浅显、生动、贴切的比喻,阐明一些深刻的道理,如《日喻》、《稼说》等文。他在《日喻》(卷六四)中说,有一个生下来就失明的人(“眇者”),有人告诉他“日之状如铜盘”,铜盘有声,以后他听见钟声就误认为是日;又有人告诉他“日之光如烛”,烛形如笛,后来他就把笛误认为是日。认识来自实践。眇者之所以闹笑话,就在于他“未尝见而求之人”。

文中还作了另一个比喻,南方人“日与水居”,故“七岁而能涉(徒步渡水),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潜水)”;北方人“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即使有人告诉他应该如何游泳,但他们“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苏轼通过一反一正的比喻,说明了“道可致而不可求”,真理只可能在实际接触事物的过程中逐步获得,而不可能通过“达者告知”而求得。他说:“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所谓“即其所见而名之”,意思是仅仅根据自己的一得之见来解释事物;所谓“莫之见而意之”,是说根本没有耳闻目见而对事物进行主观臆测;苏轼认为这两种情况“皆求道之过也”,对寻求真理来说都是错误的。

《稼说送张琥》(卷一○)以种庄稼应当播种及时,不要“寸寸而取”,要保全地力,以免造成地力枯竭为喻,说明人材的培养也有一个“自养”“以待其成”的过程,并进一步落实到治学,强调治学也应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点出劝人“务学”的主旨。苏文善于用浅显生动而又贴切的比喻,说明一些深刻的道理,是很值得借鉴的。

“身行万里半天下”(卷六《龟山》),“人间胜绝略已遍,匡庐南岭并西湖”(卷四○《赠昙秀》)。苏轼一生,南北东西,确实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写了大量游记。前人的游记大都以景物描写为主,寄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情景交融的传统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苏轼好议论,他的游记往往以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的错综并用为特点。有先议论而后进入记叙的,如《超然台记》;有先记叙而后议论的,如《凌虚台记》;有记叙在中间,前后为议论的,如《石钟山记》;有议论在中间,前后为记叙的,如《放鹤亭记》;甚至有除用寥寥数语交待本事外,几乎通篇都是议论的,如《清风阁记》、《思堂记》。《石钟山记》(卷一一)是一篇带有考辨性质的游记,是一篇具有某些论说文(特别是驳论文)特点的游记。通篇围绕着石钟山山名的由来,先写郦道元和李渤对山名由来的看法,摆出要证明的观点和要反驳有靶子;接着用亲访石钟山的所见所闻,证实并补充了郦道元的观点,推翻了李渤的观点,使形象的景物描写为证明和反驳服务。最后,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是不行的这一中心论点,交代了写作意图。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说理透辟,文笔流畅。其中夜游石钟山一段,写得非常生动形象: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苏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鸟鸣声)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形容洪亮声音的象声词)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裂缝),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

“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钟名)也;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这里,以生动的比喻(大石“如猛兽奇鬼”,鹳鹤“若老人咳且笑者”,水声“如钟鼓不绝”,“如乐作”),形象化的拟人(大石“森然欲搏人”),贴切的象声词(“磔磔”、“噌吰”、“款坎镗鞳”),对夜游石钟山的所见所闻作了绘声、绘色、绘形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行文有缓有急,抑扬顿挫,波澜起伏,诙谐风趣。

大石“森然欲搏人”,上有云霄间栖鹘的惊啼,下有山谷中鹳鹤的怪叫,写得阴森可怖,寒气袭人。“余方心动欲还”,暂缓紧张气氛;突然又听见“大声发于水上,舟人大恐”,又重趋紧张。经过“徐而察之”,原来是微波冲击石缝发出的声音,又趋缓和,确实写得舒张有致。文笔也变幻多姿,毫不板滞,写栖鹘,是先点鸟名,再写惊飞,最后写其惊叫;写鹳鹤,是先写怪叫,然后再交代是鹳鹤在叫。前者用象声词“磔磔”形容其惊叫,后者用比喻“若老人咳且笑”形容其怪叫。两处水声的写法,作者也不肯雷同一笔,表现了苏轼驾驭语言的非凡能力。《石钟山记》确如《古文辞类纂》卷五六所评,是“坡公第一首记文”,是“子瞻诸记中特出者”。

《东坡集》中还有大量书信,其中也不乏佳作,《答李端叔书》(卷四九)“信笔抒意”,写得非常动人。他“信笔”抒发了一种自怨自艾、后悔莫及的感情。他怨自己“贪得不已”,得陇望蜀,中了进士,又举制科;又怨自己缺乏“自知”之明(“人苦不自知”),因为自己考取的是直言极谏科,于是就“诵说古今,考论是非”,“妄论利害,搀说得失”,“哓哓至今,坐此得罪”。作者笑自己具有制科人好发议论的习气,有如“候虫时鸟,自鸣自已”;笑秦观、黄庭坚对自己“独喜见誉,如人嗜昌歜(菖蒲,楚文王所嗜)羊枣(曾皙所嗜),未易诘其所以”;又笑李端叔称说自己的都是自己过去的毛病,如“木有瘿(赘瘤)、石有晕(色彩模糊的部分),犀有通(犀角有纹),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这三个诙谐幽默的比喻,充满了自怨自艾的感情。苏轼还“信笔”抒发了对封建社会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感慨。有的对他落井下石,乘机“推骂”;有的生怕牵连自己,避之唯恐不及:“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就在这样冷酷的社会里,李端叔却一再致书苏轼,“称说”和“推与”苏轼,苏轼的感激之情是可想而知的。尽管苏轼说,李端叔对他的“称说”是“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所“称说”的“皆故我,非今我”,但这都不过是含蓄的牢骚而已。他在信中还“信笔”抒发了忧谗畏讥、借酒浇愁的感情。他说自己“得罪以来,深自闭塞”,为什么要“深自闭塞”?又说此信“不须示人,必喻此意”。为什么“必喻”不以示人之意?无非是害怕大祸再次临头,害怕那些“好事君子”抓住信中的片言只语,捕风捉影,栽赃陷害。苏轼说他经常“偏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表面看笔调轻松,实际上包含着难言的辛酸,特别是像他这样一位“奋励有当世志”的人,“放浪山水”完全是不得已的。苏轼其他一些书信同样表现了这种忧谗畏讥之情,其《答濠州陈章朝请》(卷五七)云:“某自窜逐以来,不复作诗与文字。……其中虽无所云,而好事者巧以酝酿,便生出无穷事也。”《与滕达道书》(卷五一)云:“黄(州)当江路,过往不绝,语言之间,人情难测,不若称病不见为良计。”苏轼不仅自己以言为戒,而且告诫滕也要以言为戒:“某欲见面一言者,盖谓吾侪新法之初,辄守偏见,至有异同之论。虽此心耿耿,归于忧国,而所言差谬,少有中理者。今圣德日新,众化大成,回视向之所执,益觉疏矣。若变志易守,以求进取,固所不敢;若哓哓不已,则忧患愈深。”这封信总的精神无非是告诫老友滕达道进京不要再争论新法的是非,这些貌似“忏悔”而实为牢骚的话,都是为说明“若哓哓不已,则忧患愈深”。

苏轼说他“平生不为行状碑传”(卷一三《陈公弼传》),比起韩愈来,他确实很少作墓志碑传等应酬文字。但就在他的寥寥数篇碑传中,也有一些脍炙人口的篇章。在他贬官黄州时写的《方山子传》(卷一三),开头概述了方山子(陈慥字季常)少、壮、晚时的为人:少慕豪侠,壮欲“驰骋当世”,晚乃隐居歧亭,点出了谓之方山子的原因。接着写他们在歧亭的相遇。陈季常得知苏轼贬官黄州“之故”,先是“俯而不答”,继而“仰而笑”,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这位“隐人”蔑视宦海浮沉的神情。陈季常之家“环堵萧然”,而全家却有“自得之意”,表现了“隐人”安于淡泊生活的精神。然后文章转入对陈的回忆。陈季常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西山游猎,他“怒马独出”,“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今虽隐居穷山僻壤,但“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寥寥数语就为我们烘托出这位“一世豪士”的形象。他虽“世有勋阀,当得官”;有“壮丽与公侯等”的园宅,有“岁得帛千匹”的良田;但“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这就进一步刻画了这位“隐人”视富贵如浮云的精神境界。此传四百来字,并没有详细记叙陈慥的生平事迹,仅仅散记了他早年游侠生活和晚年隐居生活中的二三事,这个“异人”的形象已跃然纸上。

元佑年间,苏轼应潮州知州王涤之请,作了一篇《潮州韩文公庙碑》(卷一七),对韩愈推崇备至。他说:“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之于朝廷之上。”很明显,这里既是在赞韩愈,也是在借韩愈以寄慨,因为他自己也“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之于朝廷之上”。他还称颂韩愈“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文章虽有褒扬过分之嫌,但写得气势磅礴,风格雄浑,在所有称颂韩愈的文章中,确实堪称压卷之作。正如洪迈《容斋随笔》卷九所说:“刘梦得、李习之、皇甫持正、李汉,皆称颂韩公之文,各极其势。……及东坡之碑一出,而后众说尽废。”

明人袁宏道《苏长公合作引》说:“坡公之可爱者,多其小文小说。使尽去之,而独存高文大册,岂复有坡公哉?”的确如此,苏轼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不仅在于高文大册,还在于“小文小说”。苏轼《志林》和《仇池笔记》中的许多随笔,就是这种”小文小说”的代表作。如《记承天寺夜游》(卷七一)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短短八十余字,先写两人夜不能寐,相与步于中庭;次写庭中月光如水,竹影纵横,给人以清凉孤寂的感觉;最后发出明月竹柏处处有,但少闲人欣赏的感慨。寥寥数语,不仅再现了深秋月夜的景色,而且寄慨万端,表现了他贬官黄州时那种强作轻松愉快的苦闷心境。

同类推荐
  • 在夏日里画场雨

    在夏日里画场雨

    《在夏日里画场雨》收录了闵凡利自创作以来的20年间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的200余篇作品中精选出来的78篇风格各异的散文佳作,共分《故乡,和我的父亲母亲》、《看看咱的庄稼去》、《开放我们心花的万紫千红》、《人生是一棵爬满猴子的树》、《让狼舔舔你的手》、《阅读的芬芳》六辑。《在夏日里画场雨》中的这些散文作品情感饱~满,视角独特,想象开阔,内涵深邃。在这些作品中,对生活的感悟和描述绵细而稠密,对情绪的挥洒和开拓激烈而诗意。他给我们诠释了生命的迷茫与希望,剖析了疼与痛的根源,开启了人生的禅机与觉悟,直抵心灵,绽放着感染和感动。
  • 心随万物转

    心随万物转

    改变针对同一题材密集叙述的手法,多视角、多层次、多色彩地呈现自然之美,因情生文,率意以言,思想与理性之光闪烁文字之上。
  • 一个女人的梦

    一个女人的梦

    本书是苏菡玲的散文集,作者以审美的眼光、耐心的观察和细腻的感受,叙述女性视角下的现实世界,着力挖掘人性之美。其语言简洁,禅意浓厚,充满哲理。
  • 穆时英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穆时英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穆时英作品集》描素的这些声音,这些脸,这些错杂的街头风景,全是熟极了的。
  • 有事生非

    有事生非

    本书收录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先生近年对学者汪晖、刘禾、蔡翔等人的学术批评,这些评论与探讨虽然在社会上掀起了一时的争议,但毫无疑问,讨论这类问题对于纯洁中国学风有好处与必要性。
热门推荐
  • ikon权志龙之透明人

    ikon权志龙之透明人

    当她无意之间成了他们的助理之后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那
  • 雪月花时最忆君:那些静寂如斯的红颜

    雪月花时最忆君:那些静寂如斯的红颜

    翻开那些史书或者野史传奇,有多少个孤单背影,静寂如斯,饶是她们红唇皓齿,容颜明丽,纤腰楚楚,到头来依旧只是空对着菱花镜梳妆,与青山绿水共为邻,着一袭落寞。任是高高在上的一国之母,还是枇杷院落中备受追捧的一代名妓,抑或大明宫中一位白头宫女,甚至是心比天高的一世才女,她们的寂寞,将对何人诉说?本书客观还原那些历史帘幕后的寂寞红颜,读者对象为中青年女性;古典文学爱好者。
  • 丝线爱恋

    丝线爱恋

    这是一段关于丝线爱恋的故事,通过细小的一根丝线,千丝万缕,最终将勾勒成一幅完美的纯真之恋,可能面临着勾勒时的,艰难险阻困难。他们将何去何从?这是关于一篇服装设计师的恋爱故事。在他们将设计成成品之时,若一步走错,步步错。稚嫩的他们。能否克服困难,成为参天大树呢!
  • 收将凤纸写相思:李商隐

    收将凤纸写相思:李商隐

    朱丹红编著的《李商隐(收将凤纸写相思)(精)》 讲述了:李商隐,是晚唐*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 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由于一 直处于“牛李党争”之中,所以一生郁郁不得志。但 他的诗歌是唐诗里的一朵奇葩,其构思新奇,风格婉 约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 优美动人,成为几千年来,人们不断咀嚼回味揣测的 名篇,连带着他的人生在后人眼中也显得神秘。《李 商隐(收将凤纸写相思)(精)》即是以小说体的形式, 来写李商隐郁郁悲苦的一生。
  • 网游之幽域

    网游之幽域

    在未来,人们发明了超智能电脑。十七岁少年与朋友进入神秘游戏。开始自己的人生理想。游戏中得到神秘身份,霸道技能。。。创造游戏奇迹。
  • 修罗传说之问情

    修罗传说之问情

    有一种生灵,徘徊六道之内,游走于三界之间。血腥与罪恶是他们的象征,战斗与杀戮是他们的宿命,其所经之处,必将枯骨苍生,血染长天。世人皆传,他们是一群没有情感的野兽,可又有谁知道,无尽杀戮所掩盖的……情!修罗传说之问情!指定QQ交流群:309686240
  • 辣手小天师

    辣手小天师

    一个不入流的小医生,却掌握着最强神针术!治绝症,转生死,只在弹指之间!土豪见了他要亲自递烟,大佬见了他要客气敬酒,然而,更多的敌人却也虎视眈眈!什么,有人要来杀我?陈禹轻轻一笑,告诉他们,来的时候自己要背上一口棺材!
  • 至尊逃妃:特种兵皇妃

    至尊逃妃:特种兵皇妃

    她是36军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特种兵少将,大仇得报的同时,也赔上了自己的性命。再世为人的她,成为了寄宿在木家的遗孤。他在见到她的一瞬间就认出她来,没有新娘被代替的愤怒,那天,他告诉她:一生一世一双人。这辈子,他只认定她一人。而然世事总是反复无常,当他为了手中的权势而要娶另外一位女子的时候,她到底该何去何从?当她冰冷的尸体呈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也终于是陷入到无边的疯狂和绝望之中……一直到,四年后,一个与他酷似的小家伙出现在他的面前。
  • 权掌万界

    权掌万界

    作为穿越者,苏世的压力真心很大。在现实世界,苏世无奈的被抓去上战场与异界来客为敌;在别的世界里,苏世无奈的在战争中挣扎求存。但就算是这样,也不能磨灭苏世一颗自由的心!创建军团,驰骋万界。你有修真?对不起,食我一发rpg啦!你有异能?抱歉,貌似我手下有异能的人数不胜数啊!敌人纷纷不解,为什么你能左手修真右手科技啊?是不是开挂了!苏世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解释,毕竟作为一个攻打过修真者门派的牛人,他必须保持冷淡。
  • 倏忽间

    倏忽间

    什么鬼,一位白发苍苍的神秘龟仙人告诉她另一个时空因为一个人的死去而将要时空错乱,让她前去挽救可是,她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莫名其妙的穿越到了一个小胖子身上。她根本就没有关于那个时空和那个她的记忆啊。。。此刻她的心里有一万匹马奔过。1897年到2016年一百多年时间,两个时空两个人的记忆,她应该如何适应现代生活呢,她又该如何结束这段闹剧呢,一场青春校园剧就此展开。(女主真实年龄只有1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