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防潮闸
世界上各大入海海河口区,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风暴潮的侵袭,特别是一些地势低洼的河口区更易遭受灾害。同时,河口区又是各个国家的重要通道,为了充分利用这一地理优势,又避免风暴潮的危害,不少国家相继建设了众多的防潮的闸,其中最突出的,要数荷兰新建的一座防潮闸。
荷兰位于西欧,濒临北海,全境地势低洼,河流纵横,渠道交错,堤坝密布。全国面积近5万平方公里,其中有一半位于海拔1米以下。长期以来,荷兰人民与海潮、水患斗争,依靠修筑堤坝,当大海潮来临时,“半壁江山”将没入水下。
荷兰沿海低洼之处,河流众多,水势汹涌,加上这一带潮差较大,极易发生风暴潮灾害。为避免遭受灾害,荷兰政府修筑了众多的防护设施。近年来,修建在荷兰西南部韦斯特思尔德的新水道口上的一座宏伟防潮工程,最引世人瞩目。这座防潮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防潮闸工程。由于河道口处地势低,河道多,上游水量丰富,在汛期常受风暴潮灾害之苦。在80年代初期,经过论证后认为,在这里建设一座开关式移动性防潮闸门是可行的。在这项工程中,设计了两扇巨大的防潮闸大门,平时把这两扇大门存放在船坞里,让河水从闸口通畅流过,以利通航和排水。当风暴潮来临时,利用计算机控制电力机械启动大门,关闭河道达到防潮的目的。
防潮闸大门是这项工程的关键部位。大门为两扇,宽约360米,采用可升降的船体式,船体高22米,长210米,分成许多个舱室,犹如集装箱一样,其中一个舱室为电机房,用来安装电力和水力装置,其大门的舱室利用进水多少来控制船体的浮沉。每扇重36000吨。为了能承受这样巨大的重量,而又能让它灵活转动,特别铸造了直径10米、重680吨的钢球,作为它的支点圆心。把钢球固定在重5.2吨的三角形水泥地基上,它的承受力可达7万吨。
防潮闸大门的运行程序全部用计算机系统操纵。风暴潮一旦来临,水位超过阿姆斯特丹常年平均海平面3.2米时,先将水放进船坞里,让防潮库大门浮起,然后打开船坞门,用机车把防潮闸大门移到水道中央。这时,开启它的各个舱室,放水进舱,让其下沉至离河底1米处,利用下边空隙处涌出的急流,把河床上的泥沙,冲刷干净,再把防潮闸大门平稳地落到底部,两扇大闸门很严密地将宽360米的河道关闭。待风暴潮过后,先将防潮闸大门各舱内的水排出,使其上浮,用机车拖回船坞内放好,再排干船坞内的积水,待下次再用。
这项防潮闸大门工程,是考虑了十年一遇的风暴潮情况设计的。为保证防潮闸大门的正常运动,每年都要演习一次。这项工程总投资达9亿美元。它的建成使河口区的百万居免受风暴潮灾害之苦。
最先证实北极是冰雪海洋的探险家
南森是挪威人,自小立志要到北极探险,长大后成了动物学家,曾乘渔船到格陵兰岛东部海岸实习。1888年5月组成探险队,由挪威东海岸出发,先到冰岛搭乘驶往格陵兰以东海域的捕海豹船,于8月15日开始翻越冰盖,经受风暴和严寒,9月5日登上海拔2718米的最高点。26日到达西海岸阿梅拉利克海峡湾,在戈特霍布度过严冬,并研究爱斯基摩人,为以后出版《爱斯基摩人的生活》一书收集资料。1889年5月胜利回国。
南森在格陵兰岛上发现冰雪里竟长出了松树,这证明地底下有股暖流;他在一篇报道中看到,美国一艘“珍妮”号探险船在西伯利亚冰海触礁沉没,可是它的碎片遗物却经北极飘流到格陵兰东岸。南森根据这两点推测:北冰洋里一定有一条向西的海流经过北极再流到格陵兰岛的东岸。他为证实自己这个想法是正确的,就不顾人们的指责和劝阻,决定要去探险。他总结了前人失败的种种教训,自己亲自设计出一种没有龙骨、没有机器的特别船,命名为“弗雷姆”,意思是“前进”号。这艘船模样很怪,像切成两半的椰子壳,船壁坚厚,船头上斜伸出一根又粗又硬的长“角”。
为了摸清这条海流规律,南森的考察船连船帆都不挂,硬是冒着生命危险,故意让自己的船和冰块结为一体,无声无息地在严寒的北极海中漂流。1893年6月24日,南森一行从克里斯蒂安尼亚起航。船上有13个人,3个月中只漂流60千米。可怕的冰块互相挤压,有好几个队员的衣服被冰尖划破。但他们很乐观,不时还在船上开晚会。当漂流到离极点500千米时,他们发现浮冰群已不再向北极移动,北方已是无边无际的冰原。
南森看到,他的船无法再到北极。1895年3月14日,他改乘雪橇向极点挺进,可是冰块冰山崎岖不平,而且到处都是七缝八沟,随时都有掉进去的危险。他们在离极点360千米左右时再也无法前进,被迫返回。这在当时来说是最高纪录了。
南森没有返回“弗雷姆”号,而是到一个岛上过冬。他们在这个孤岛上被困达9个月之久,饥寒交迫,苦不堪言。一天夜里,一块巨大浮冰擦过岛岸时,一只北极熊突然从他们身后扑来,那锋利的爪子已伸到南森的胸口,南森机灵地一闪,北极熊扑了空,他的战友立即向熊开枪,击中熊的头部,北极熊倒下了,南森才避免了一场惨祸。
1896年6月间,一艘给杰克逊送东西的船来到这里,南森就搭这条船回到祖国。一个星期后,他的“弗雷姆”号也挣脱冰块回到挪威。这时已过去3年2个月,但他们没有死一个人,这在探险队里是个奇迹。
南森首次证实北极不是陆地,而是冰雪的海洋。他们测量了北冰洋的水深,完成了一系列海洋学方面的勘测目标。南森很快成了响当当的人物,他记载这次探险的《极北地区》于1897年出版。他的名字传遍了世界。
温度、盐度最高的海
印度洋的边缘海——红海有许多不寻常的地方。首先,它的外形奇特,在世界地图上很容易找到这个狭长成条、被夹在非洲东北部和阿拉伯半岛之间的海域,两岸平直陡立,互相平行。从南部曼德海峡算起,长约2100公里,而最大宽度才306公里,北部分叉成两个海湾:西为苏伊士湾,东为亚喀巴湾,酷似一条昆虫的两支触角。其次,红海面积虽不大,约45万平方公里,但深度却不小,大部分海区水深在1000米以上,中部的深槽最大水深达2740米。再者,红海的海水也非同一般,在它表层海水中繁殖着一种蓝绿藻,这种海藻死后变成红褐色,并使海面染色,红海因此而得名。但红海最突出的是,它具有世界各海中最高的水温和含盐度。
红海地处干热的沙漠地区,海面上经常空气闷热,尘埃弥漫。全年降水一般在一二百毫米之内,周围也很少有河流注入,而蒸发却十分旺盛,年蒸发量达2000毫米,远远超过年降水量。红海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之间的海水交换很微弱,补充红海海水的唯一通道是曼德海峡。夏季,表层海水由红海流入印度洋,底层则由印度洋流入红海;冬季的情况恰好相反。只是由于印度洋进入红海的水量大于红海进入印度洋的水量,才使得红海不至于因强烈的蒸发而逐渐干涸。不过,曼德海峡很狭窄,其下部还有一道高高的岩岭,这大大限制了流入红海的水量。以上都是致使红海温度、盐度高的原因。红海8月份表层海水温度可达27~32℃,就是在200米以下的海水水温也在21℃上下。含盐度一般都在40‰以上,北部苏伊士湾一带高达43‰。
近年在红海还发现了几处水温和盐度特别高的海区,它们都处在海中比较深的盆地上,海盆内水温达56℃,上部水温也有44℃,同时含有比一般红海海水高出7倍的盐量。这样的海区被称为“热洞”。原来红海海盆是东非大裂谷向北的延伸部分,由于地壳断裂,使过去连在一起的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大陆分离,并流进了海水。与大裂谷一样,红海海底还在继续扩张,造成地下岩浆沿地壳裂隙上升并溢出到海底,形成海底熔岩。炽热的岩浆加热了围岩,同时也加热了海水,海水受热上升,就形成了所谓的“热洞”。红海的扩张过程是时断时续的,曾有一个时期红海与印度洋中断联系,这时海水被蒸发干涸,在红海海底堆积了一层很厚的盐,成为“热洞”海水盐分的重要来源。
最壮观的海潮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宋朝大诗人苏东坡对钱塘江潮的赞美,也是写实。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前后,许多人来到海宁观潮,登上钱塘江大堤,只见潮水从天水一线的远方似一群洁白的天鹅排成一线,展翅飞来,稍近,又似乎变成了亿万条银白色的带鱼在宽阔的江面上追逐跳跃,不一会儿,浪潮越涌越高,白浪滔天,似万匹白色骏马奔腾咆哮,刹时间,潮水来到观者面前,象一堵高墙陡立在滔滔的江面上,排山倒海,浪花飞溅,响声如雷。潮头高度可达35米,潮差可达9米。
钱塘江潮涌来势汹,异常迅猛,人称“涌潮”、“怒潮”或“暴涨潮”。世界上发生“涌潮”的地方是很多的,南美洲巴西的亚马逊河口、印度的恒河口都有涌潮,但它们都不及钱塘江潮。
潮汐是一种自然现象。潮水的涨落是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和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共同作用引起的。每年的春分和秋分,地球、太阳和月球三者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和太阳对海水的引潮力特别大,海水涨得特高,落得也最低。钱塘江潮如此壮观除上述原因外,还因钱塘江河口特定的地理形势和气象水文条件所决定。钱塘江口的入海处即杭州湾,它在地形上是个典型的喇叭河口,越近东海越宽,最宽处达100公里,从杭州湾口的南汇嘴开始,向西大幅度收缩,至澉浦附近狭到30公里,到海宁盐官,江面只有3公里。河口宽,潮水大量涌进,往里,江面突然束狭,水流不畅,潮水必相互叠置。水面升高。加之在钱塘江澉浦附近的河床底部又有一道南北相连的沙坎,象门槛一样,起着进一步抬高水面的作用。
夏历七八月正是钱塘江洪季,水量丰富。江水滚滚东流入海,恰受东南季风推拥上溯的海潮顶托,风起潮涌,潮水和江水叠加,使得本来因江面束狭和沙坎的阻拦而抬高的潮水更加汹涌,构成蔚为壮观的钱塘潮。
透明度最大的海区
所谓海水的透明度,是指用直径为30厘米的白色圆板,在阳光不能直接照射的地方垂直沉入水中,直至看不见的深度。北大西洋百慕大群岛附近的马尾藻海,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清澈的海,其透明度达到665米,在某些海区,透明度达72米。每当晴天,把照相底片放在1000余米的深处,底片仍能感光。这是所有其他海区所望尘莫及的。
马尾藻海是一个十分奇特的海区。它所处的位置(北纬23°~35°,西经40°~75°)正是北大西洋副热带高压的中心沿着高压中心,边缘经行的顺时针大洋环流成了它的“海岸”,西、北为墨西哥湾暖流,东为加那利寒流,南为北赤道暖流,中间围成了一个面积达645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在4500米以上的海区。这里到处浮动着以马尾藻为主的海藻,就象是一片浸水的大草地,估计藻类总量在1500~2000万吨。其他还有50余种鱼类和动物,如刺鱼屯、飞鱼、海龙、剑鱼、旗鱼等。由于常年没有强风,海水较平静,悬浮物质下沉很快;再加上远离大陆,不受江河影响,海水盐分高达365~37‰。上述种种,是马尾藻海透明度特别大的原因。
此外,骇人听闻的“魔鬼三角区”也正是这个马尾藻海的所在。近百年来,从那里不时传来过往飞机和船只失踪的消息,甚至连残骸和尸体也不知去向;有时飞机和船只虽然安然无恙,却发生仪器失灵、器具变形、钟表走慢等离奇现象。这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关注,纷纷前往该海区进行考察和研究。目前,有关猜测和解释众说纷纭,至今还是地球上的一个谜,但是可以相信,人类的智慧终将揭开“魔鬼”的神秘面纱,弄清那些不幸者遇难的真相,并且找到有效的办法来防止这种悲剧的重演。
最小的海
人们想象中,海洋都是非常辽阔的。但有一个海却例外,当人们在海中航行时,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两岸。这个海就是土耳其西部、位于亚欧大陆之间的马尔马拉海。它的面积仅11万平方公里。如果说珊瑚海是海中“巨人”,马尔马拉海也就是海中“侏儒”了。
马尔马拉海长280公里,宽80公里,呈椭圆形。它东北面通过长31公里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联结黑海,西南面通过长61公里的达达尼尔海峡联结地中海,自古以来就是黑海地区通达外海的航行要道。着名的古城伊斯坦布尔(旧称君士坦丁堡)位于马尔马拉海北岸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入口处,它扼守着亚欧两大洲之间海陆交通的枢纽之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通过马尔马拉海进出黑海的船舶每年有将近两万艘,其中苏联占五分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