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一“笨”法,于我来说,很受用。那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篇美文,百看不厌,百读不烦,读的时间越长,文章在自个心里慢慢发酵酿成美酒。一篇文章,第一遍就找辅教书来看,就找对应的翻译诠注的文章比照,只能顺着别人的思路走,永远体会不到原汁原味的韵味。我认为,一个人肚子里有几十篇经典文章,几百首唐诗宋词元曲烂熟于心,平常作文说话,不愁找不到好的句子。
美的文章美在内涵,工在格调。我欣赏《岳阳楼记》全在于范仲淹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将个人的荣辱升迁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所倡导“先忧后乐”思想已熔铸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血脉之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章中“政通人和”治国理念,成为后代无数治国理政者孜孜以求的境界。影响力洞穿史册,闪烁异彩。
才子就是才子。范仲淹其实没有到过岳阳楼。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邀请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看图作文。才子超凡脱俗的想像力,把岳阳楼记写得如同身临其境,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辞秀美,音节和谐,气度豁达。
为体验《岳阳楼记》意境,我先后10次登上岳阳楼。这座雄峙千古的名楼,阅尽世上满目疮痍,人间悲凉疾苦,乱世颠沛流离,确实令人“感极而悲者矣”;而今,千古憾事已随洞庭洪波滔滔流逝,巴陵胜状更逾从前,鱼米之乡日益富蔗,岳阳古城活色生香,“其喜气洋洋者矣”,虽前不见古人,而后却有来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古今题写岳阳楼的楹联汗牛充栋,我犹偏爱清代巴陵邑陈大纲撰写十四字联,雅切而阔大: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爱莲说/香远千年的美丽
一朵莲花灿烂千载而美丽,一个才子跨越千年而圣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理学大师、道州人周敦颐一生爱莲成癖,爱到心底,浸透骨子,自然有话要说,于是,就有了《爱莲说》。
周敦颐父亲饱读诗书,曾做广西县令,母亲知书达理。出生时,正是莲花盛开时节。
周敦颐故居前有一条小溪,溪中长满莲花,当地人叫莲溪,是周敦颐儿时嬉戏玩耍的地方。相传,周敦颐从小与其他孩子不同,爱观察莲的生长环节,每天看着溪里莲花不动声色地长大,从出水根茎,含苞欲放到莲蓬结子,他细细观赏,暗暗揣摩。
他一生做了30多年小小的地方官,先后在湖南郴州桂阳当县令、江西南昌做知县、广东广南当刑狱、江西知州做通判,最终选择庐山的濂溪终老,不论何时何地,他总是在房前屋后种一池莲花与已相伴。
正是与莲朝夕相处,周敦颐也融入了莲花的世界,莲花是他,他是莲花,相对无言,俩俩悄悄开放。荷塘没有浮躁,没有喧哗,只有他一个人,孑然四顾,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和每一朵莲花零距离接触,作最亲切的交谈。
也许,周敦颐没做什么大的官,担负责任不大,才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历史、现实和理想,驰骋的激情,蓬勃的灵性,充满哲学智慧的生命情调和生活美学意趣化作了一道道思想闪电……于是,中国人就独有了这株莲花,亭亭千年,光洁照人。
周敦颐爱莲,爱得死心塌地,可谓从头到脚,莲的品质在他眼里是那样的完美而高贵: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莲株“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莲香“香远益清”……其蕴藏的内涵在于污泥中出世,却能清醒地屹立,洁身自好。清水芙蓉,含苞待放,也无娇媚之态,无媚世之意。这不正是那些超然脱俗,心胸坦荡,为人忠耿,不攀权附贵,仪容端庄,尊严傲岸的“君子”形象的生动写照吗?
如今,周敦颐如观音似如来端坐在莲花之上。在湖湘学人千百年来的顶礼膜拜中,他的119字《爱莲说》精髓点点滴滴浸润湖湘大地,成了品行高洁,清正廉明的君子人格象征。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潇湘八景/千年讴歌的美景
米芾的《潇湘八景图诗序》入选《湖南九章》,原本不在初选之列,在广泛征集意见阶段,却有不少网友力荐(我就是其中的一位),实在是喜欢至极:喜欢米芾给湖南取了一个诗意的名字“潇湘”;喜欢米芾千年讴歌的潇湘美景至今风光不减;更喜欢米芾几分颠、几分狂独立特行的个性。
自幼酷爱读书的才子米芾,6岁能背诗百首,7岁学书法,21岁获朝廷任命,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他为人耿直,不受礼教束缚,一生仅官达五品。虽仕途困顿,却未卷入党争,生活相对安定。后来当上书画博士,饱览珍藏,大有收益。
米芾好洁成癖。据说“屋宇器具,时时涤之”;他还以“好洁”作为择婿标准:“芾方择婿,会建康段拂字去尘,芾曰:‘既拂矣,又去尘,真吾婿也!’以女妻之。”
米芾举止狂放,好古博雅,爱穿唐人服装,呼丑石称“兄”,膜拜不已,世人因其不羁,称之为“米颠”。苏轼有“米老真颠却辩颠”之说法,说的是米芾之颠,是其颠、痴、风、狂、谲异、戏遣之类的言行。
工于书法的米芾,其字稳而不俗,险而不枯,润而不肥,意趣独特,个性鲜明,为古代书法之上品。同时,又是一位书画双佳的名家,他不仅书法出众,而且名留画史。享誉千古的“米氏云山”尤为后人称道。笔下的山水,轻笔淡岚,平淡自然。
米芾,史称“大米”;其长子米友仁,史称“小米”。父子二人,大胆突破前人的画风,遇山水有感即“信笔作之,多以烟云掩映树石,意似便已”完成了“米氏云山”的艺术创造;技法上结合书法用笔,以苔墨点与晕染来画圆弧形的山峦,让山水形象融合在一片雾气中,呈现出“山骨隐现,树梢出没”的烟雨微茫的意境,特别具有抒情的韵味。
我想,一定是南宋画家宋迪泼墨挥洒《潇湘八景》契合他的山水雅趣,让一代大家米芾为之击节赞叹之余,意犹未尽,又题写了《潇湘八景图诗序》。从此,宋迪的图,米芾的诗,融和潇湘八景,穿越千年岁月,成为世人神往的人文盛景。
米芾《潇湘八景图诗序》
《潇湘八景图诗序》之一:
潇湘夜雨(永州市潇湘亭)
大王长啸起雄风,又逐行云入梦中。
想像瑶台环佩湿,令人魂断楚江东。
《潇湘八景图诗序》之二:
平沙落雁(衡阳市回雁峰)
阵断衡阳暂此回,沙明水碧岸莓苔。
相呼正喜无征徼,又被孤城画角催。
《潇湘八景图诗序》之三:
烟寺晚钟(衡山县城北清凉寺)
绝顶曾僧未易逢,禅林常被白云封。
残钟已罢寥天远,杖锡时过盖紫峰。
《潇湘八景图诗序》之四:
山市晴岚(湘潭市昭山)
乱峰空翠晴还湿,山市岚昏近觉遥。
正值微寒堪索醉,酒旗从此不须招。
《潇湘八景图诗序》之五:
江天暮雪(长沙市橘子洲尾)
蓑笠无踪失钓船,彤云暗淡混江天。
湘江都对君山老,镜里修眉已皓然。
《潇湘八景图诗序》之六:
远浦归帆(湘阴县城靠湘江一带)
江汉游女石榴裙,一道菱歌两岸闻。
贾客归帆休怅望,闺中红粉正思君。
《潇湘八景图诗序》之七:
洞庭秋月(洞庭湖君山一带)
李白曾移日下仙,烟波秋水洞庭船。
我来更欲乘黄鹤,直上高楼一醉眠。
《潇湘八景图诗序》之八:
渔村夕照(桃源县武陵溪一带)
晒网柴门返照新,桃花落水认前津。
买鱼贾酒湘江去,远吊怀沙作赋人。
船山记/承载古今 顶天立地
王夫之,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字而农,号姜斋,衡阳人,晚年居衡阳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
先生生活在明末清初,一个战乱的时代,对于知识分子而言便是一个两难抉择的时代。顺乎清,还是持乎明?在那个时候,大多数有节气的知识分子认为清军入关是一种侵略,所以要奋起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