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有两种极普通的传统吃食儿,至今很少听人谈起,这就是芸豆饼和“烂蚕豆”。经营这种小食品的大多是沿街叫卖的小贩。当然,也有些小饭馆儿售卖这两种食品。
自20世纪50年代末叫卖这两种食品的小贩逐渐消失后,近几年,在海碗居(老北京炸酱面)饭馆,又见到了消失近半个世纪的芸豆饼儿。1元钱1个直径2寸左右的芸豆饼,分甜咸两种,食者自己选择。“烂蚕豆”,似乎至今还未见过有什么地方售卖。虽然又吃到了芸豆饼儿;也可以在菜市场买点儿生蚕豆回家自己煮煮吃,但我总觉得好像没有当年吃时那种感觉,更没有那种“美味儿”。
叫卖这两种食品的小贩,一般都背一个椭圆或长方体的木头盒子,里面放着用小棉被盖着的食品。有分别叫卖的,也有这两种食品一起卖的,这些由小贩个人决定。芸豆饼的做法最简单不过了,就是用小勺盛一满勺煮得烂烂的芸豆,倒在一块白粗布上包好,一揉一拍成圆饼儿状。售卖时,小贩根据买主的口味需要,分别在芸豆饼上面撒上一点儿花椒盐儿(咸饼儿)或白糖、青红丝儿(甜饼儿)即可食用。
所谓“烂蚕豆”,就是把用水泡出了芽儿的蚕豆(人们又叫它为“芽豆”)用水洗净放入盛满水的锅内煮,同时放入大料、花椒、盐等(据说还要放点儿五香粉)慢煮。待水快烧尽时,豆子也就熟了,五香味儿和咸味儿都浸入到又烂又面的蚕豆中,所以“烂蚕豆”又叫“五香烂蚕豆”。
别看这两种食品做法似乎很简单,但若让你自己做,无论是火候还是配料,你还真不容易掌握这个“度”,否则小贩何以为生呀?就是小贩之间,也是“各有各的高招儿”。
这两种食品的推销对象主要是孩子们。因为过去穷人家的孩子吃不起好食品,就是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不高,平民百姓家的孩子能吃点儿小零食也就知足了。我记得那时我们胡同常有叫卖这两种食品的小贩。每当他们到来时,不少孩子用一个小铁碗儿,花2分钱买碗“烂蚕豆”然后坐在一边剥着吃,一小碗儿蚕豆能吃好长时间。孩子踏踏实实地吃,大人省心,花钱又不多,所以,卖“烂蚕豆”的小贩特受欢迎。
芸豆饼儿,价格不一,按买主所需大小计价,最小的每个1分钱,最大的也就5分钱一个,按价钱取不同量的芸豆做成大小不一的芸豆饼。我那时爱吃撒花椒盐儿的,热芸豆饼上撒上少许的花椒盐儿,又香又有味儿。也有不少孩子喜欢吃撒上白糖再配点儿青红丝儿的芸豆饼儿,反正各有各的口味,小贩按需而做。
我在这里就老北京的“吆喝声”谈谈一孔之见。我觉得在谈到或表演老北京的“吆喝”时,似乎总爱千篇一律地集中在一种吆喝词调儿上,我认为这有点儿不妥。应该说叫卖同一种食品或货物,可能在有些吆喝词调上是相同的,但并不千篇一律。因为每个小贩经常出没在几条熟悉的胡同,为使他区别于同行,他会在吆喝时突出自己的特点,以便让胡同里的熟客知道“我来了”。比如,就叫卖上述食品的小贩来讲,我记得常去我们胡同的有三个人,一个人的吆喝声是:“卖烂蚕豆嘞!”;一个是:“热乎烂蚕豆!”。特别要提到的是第三个小贩,他腿有点儿瘸,走起路来一颠一颠的。他常在我们周围这几条胡同叫卖,既卖“烂蚕豆”也卖芸豆饼儿。他的嗓子有点儿沙哑,还有点儿外地口音,叫卖时的吆喝声是:“蚕豆嘿呀!芸豆嘿呀!”由于他的吆喝声特别,再加上兼卖两种食品,所以特别受孩子们的欢迎。每当听到他的吆喝声,从各个院子里跑出来的孩子特别多。有些淘气的孩子甚至当面叫他“瘸子”,他只是笑笑,并不生气。
这两种在老北京经营多年的平民小食品,做法既简单又不简单,做出小贩那种制作水平来还真不容易。食品虽平常,但却曾给过去的孩子们带来欢乐,更让他们“一饱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