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东安门大街南侧的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剧场(以下简称“儿艺剧场”),给我留下了对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许多美好回忆,因为我曾在那些时期多次在这里度过美好的时光。
儿艺剧场的前身是原北京真光电影院,是北京最早的电影院之一。据说,北京最早的电影院是位于前门外大栅栏的“大观楼电影院”,以后又陆续出现了几家电影院,其一便是真光影院,时间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1956年,新中国赠送给少年儿童的一份厚礼即于6月1日成立的“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由宋庆龄副主席亲笔题写院名,其表演场地就在真光电影院。从此,其名称亦改为“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剧场”,人们都简称它为“儿艺剧场”。
我自上小学三年级开始,便与这座剧场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座风格独特的、美丽的巴洛克建筑式样的剧场里,我度过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许多美好时光。从我小学期间第一次在六一儿童节在这里观看话剧始,以后除每年六一前后由学校组织到这里看话剧外,每当剧场上演新剧目时,我或由家长带领,或和几个同学一起,几乎必来观看。
我至今仍记得在这里观看的各个剧目。记得我第一次在六一儿童节来这里观看的好像是小话剧《在河边上》、《大双和小双》,中间还加演了一个儿童舞剧《喜鹊与小孩》。《在河边上》的剧情是两个少先队员配合铁路工人抓住一个企图破坏铁路桥梁的特务,情节紧张,扣人心弦。而《大双和小双》则是个喜剧,是配合那个所谓“大跃进”年代编演的剧目,剧情是两个孪生兄弟在暑假期间一心想去参加热火朝天的修建水库劳动,因长得一模一样,所以他们轮流骗过自己的外婆而“偷偷”去参加劳动,并由此闹出了不少笑话。被外婆识破后,外婆干脆带他们一起去参加劳动。
至于《喜鹊与小孩》这一舞剧,据大人讲原名叫《麻雀与小孩》,在老一辈儿人儿时就演过。因当时麻雀已被列为“四害”(麻雀、苍蝇、蚊子、老鼠),作为“除四害”运动的主要对象之一,害鸟麻雀上舞台自然不妥,所以改成了《喜鹊与小孩》。这舞剧中的乐曲及歌曲的曲调非常好听,而且演员的表演舞姿也非常优美。我至今还会唱其中的几支插曲。当时,一些学校的学生也学着表演其中的情节,并在本校的文艺晚会上演出。
除该剧团表演的最具影响的《马兰花》、《岳云》等剧目外,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一出剧目,即话剧《儿童团》。之所以对这个话剧印象最深,是因为在观看这个话剧前,我们连续学习了几篇关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儿童团积极参加对敌斗争的课文;学校还请昔日当过儿童团员的阿姨给我们讲述她在参加儿童团期间的斗争经历。这样,我们对儿童团有了初步了解,而且对当年的儿童团员非常崇拜和尊敬,所以再观看这个话剧,就感到非常亲切,并被剧情和演员们的精湛表演深深吸引。就在这个剧中,著名话剧演员邵冲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剧中饰演一个日本侵略军军官。以后,我又看过他演出的其他话剧,在我进入中年时期后又看过他演出的电影《知音》、《侦察兵》等,他在话剧或电影中饰演的一般都是反派人物,出色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演员还有方掬芬、覃琨、连德枝、李若云等。就这样,在从童年开始直到青年时代10多年的时间内,我多次来这里看话剧或参加其他联欢活动等。
在这里要谈点似乎是题外的事,即当时儿艺剧团的宿舍离我们上小学的学校大约一里路远,而且我们一个同学的父母就在该剧团工作。所以,我们在了解新剧目的信息或购票等方面有优越条件。一次,我们学校的学生编排一个反映抗日战争时期斗争的小话剧,撺掇这个同学向剧团为我们借服装。该同学笑了笑,就带我们几个同学去了。待走进剧团的大门,迎面正看见几个“面有点儿熟”的叔叔和阿姨在聊天。经这位同学介绍,我们惊讶地得知,原来其中一位叔叔即是在话剧《儿童团》中饰演儿童团团长的演员;另外两个是在剧中饰演儿童团员的演员,原来他们都是二十多岁的大人。我们若不是亲眼得见,怎么也不会相信在舞台上那些欢蹦乱跳的孩子们居然都是由大人饰演的!可见他们的演技之精湛和化妆师等工作人员的手艺之高超。当然,他们的服装若穿在我们身上,那么上衣就变成了“长袍”。虽然服装没借成,但我们为结识了几位演员叔叔、阿姨感到高兴。
自我参加工作后,就很少到儿艺剧场看节目了,待我家因拆迁搬到五环外居住后,到这里看剧就更不容易了。但是,在这里曾度过的美好时光,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每当我经过这座建筑时,总要在门前停留一会儿,眼前似乎又浮现出当年的幸福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