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树”
意大利自然科学家罗利斯在尼日利亚丛林深处的印第安人居留地,发现了一棵奇异的树。它高约4米,茎长42厘米,茎的顶端竟长有一个“性器官”。罗利斯对它进行了连续18个月的观察。
这棵奇树没有花蕾,它的35朵花都是从“性器官”分娩出来的,就像动物生育后代一样。分娩后15天,鲜花开始枯萎,树的“性器官”也开始收缩。到12月,尼日利亚夏天来临时,又才重新分娩。这棵树的果实也在“性器官”内成熟,就像母体内的胎儿,生长期长达9个月,它的外胎呈灰色,草质,内有果肉和几颗核。成熟后就离开母体。但种子没有生命力,不会发芽生长。罗利斯把这颗树命名为“妇女树”。他认为“妇女树”大概是印第安人从密林中其他同类树上切树芽移植到居留地,经过精心培育而成活的。为了证实这一设想,罗利斯在森林中徒步跋涉500多公里,终于发现了两棵同类的“妇女树”,并证实了这种树非常稀有,濒于绝种。这种奇树已引起了植物界重视,但它特异的生理机能至今仍然是不解之谜。
20、“人参精”与“何首乌精”为什么呈“人形”
在我国古代神话中,认为任何东西都会接受“日精月华”,时间长了就会成“精”,呈现人形,通达人性。因此就有了“人参精”的说法,并且认为人食用之后会长生不老、成仙等等。
“人参精”
民间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古时候,有位老者,为人忠厚老实,长年吃斋,从不杀生。一天,一位仪容古雅、童颜鹤发、长须至胸的道人从老者家门前经过。老者从来乐善好施,见到道人,连忙上前施礼,把他请到家中。老者见到道人谈吐不俗,不由肃然起敬。从此,道人每从老者家门经过,老者便请他入室,敬如上宾。
一天,那道人邀请老者到他家去玩,老者欣然答应,便随道人到山中茅舍。那道人说,还有3位客人,不久便来。说话间,宾客到齐,是3个疯疯颠颠的道人。宾主入席坐定后,道人用大盘托出一个又白又胖的娃娃,众人拍手叫好,老者却吓得浑身发抖,心想这些人吃这娃娃绝非善良之辈,于是默坐不语。
席后,道人问老者为什么在筵上不吃菜。老者说:“如此不洁之物,我怎么能咽得下?”道人听了呵呵大笑道:“那孩儿实为千年人参,服后便可成仙。不是贫道不敬,只怪您的缘分还没到。”
老者听了连连顿足叹息,悔恨不已。“何首乌精”
不过,有少数的人参却真有人的样子。新鲜人参皮色黄、湿润、细嫩,与人的皮肤有点像。如果主根两侧对称地长有两个侧根,而主根又在不远处分叉,那么有“胳膊”有“腿”,就更像人形了。看来民间的传说,以及把有些生长时间久的人参称为“人参精”的说法是有一定客观依据的。
不过,在中草药家庭,何首乌最像人形,因此人们称它为“何首乌精”。
1985年5月,湖南省新化县采掘了两株酷似孩童的何首乌块根,而且它们的外形极像一对男子。这对何首乌块根身高均为20厘米,体重各400克。
1993年8月,福建省寿宁县也发现了一对何首乌块根,形似“夫妻”,其五官、四肢及性别分明。其中“男性”高18厘米,“女性”高17厘米,“身上”都长着不少小绒毛似的细根,人们见了都觉得很奇怪。
为什么不少何首乌长得很像人,而且多为“一男一女”?这难道是巧合吗?有的人认为不是,真正的让人信服的理由,还有待于科学家进一步去探究。
21、植物情报以什么方式传递
许多动物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向自己的同伴传递一些信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等,而“植物王国”里也有信息传送吗?如果有,它们又是靠什么来传递信息的呢?
植物间的信号传递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用柳树、赤杨和在短短几个星期内就能把整株树叶吃光的结网毛虫进行实验。他们把结网毛虫放在一棵树上,几天内发现树叶的化学成分有了某种程度的变化,特别是单宁含量有了明显的增加。昆虫吃了这种树叶不易消化,于是,失去了胃口,便另去别处寻找可口的佳肴,从而保护了树木自身。让人大吃一惊的是:当做实验的树木遭到虫害后,在65米距离以内,其它树木的叶子在2~3天内也发现有相类似的变化,单宁含量增加,味道变苦,以此来防御昆虫对它们的侵害。实验结果充分说明了植物之间是有信息联系的。
1986年克鲁格国家公园里出现一件怪事。每年冬季,这里的捻角羚羊有不少都莫名其妙地死去,但与它共同生活在一个地方的长颈鹿却安然无恙。
原来,长颈鹿可以在公园范围内随意走来走去,长颈鹿可以到处挑选园内不同树木的叶子。而捻角羚羊则被圈养在围栏内,不得不限于吃生长在围栏内的树叶子。科学家还发现,长颈鹿仔细挑选它准备吃叶子的那棵树,通常从10棵枞树中选1棵。此外,它们还避开它们已经吃过的枞树后迎风方向的枞树。专家研究了死羚羊胃里的东西,发现死因是它们吃进去的树叶里单宁含量非常高,这种毒物损害动物的肚脏。
专家认为:枞树用分泌更多单宁的方法来保护自己以免遭到动物吞食。在研究中他们还发现:当枞树不止一次受到食草动物的侵袭时,枞树能向自己的同伴发出危险“警报”,让它们增加叶里的单宁含量。收到这一信息的树木在几分钟内就采取防御措施,使枞树叶子里的单宁含量迅速猛增。
途径未明
植物之间有传递“情报”行为,已被人们所公认,但它是如何传递的呢,它的“同伴”又是怎样接收到它的“情报”的呢?还需要专家们进一步研究才能得知。
22、植物吃人吗
世界上有食虫植物,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有不少地方在传说世界上还有吃人的植物,这是真的吗?
会吃人的植物
19世纪后半叶,德国一位名叫卡尔·李奇的探险家,到非洲马达加斯加岛探险回来后,对人说,他亲眼看到一种能吃人的树木,当地居民把它奉为神树。曾有一位土着妇女因为违反了部族的戒律,被逼迫着爬上神树,一会儿就被带有硬刺的叶片包裹起来,几天后,树叶重新打开时,只剩下一堆白骨。
为了证实是否真有吃人植物,1971年由南美洲科学家组成的一支探险队,也来到马达加斯加岛进行考察。结果他们根本没有见到吃人植物的踪影,只看到食虫植物笼着草,还有一些带刺的荨麻科植物。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仍有时可以从报刊中看到有关吃人植物之类的报道。前些年,曾有人传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生长着一种叫“奠柏”的吃人树。这种树长着许多柔软的树条,树条密布在地上,当有人碰着这种树时,它的枝条就会像蛇一样很快地把人缠住,并慢慢地分泌出一种物质将人消化掉。
吃人植物之谜
究竟有没有吃人植物呢?
绝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有花植物的根、茎、叶在特殊的环境中,有可能发生变态,比如舞草的叶子能够“跳舞”等,然而无论如何也不会变异得会抓人、会吃人;况且连有关吃人植物的根或茎或叶的实物都没有,甚至连一张可信的植物照片也没有。因此,他们认为吃人植物并不存在。
也有少数科学家认为,科学家的足迹,毕竟还没有踏遍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也许在某个神秘的原始森林里还真存在吃人植物呢?
但愿科学家们能尽快让吃人植物之谜大白于天下。
23、冬虫夏草是怎么长成的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竟然有冬虫夏草这种植物,真是让人难以捉摸。
奇形怪状的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也叫“早草”,属于囊菌纲,麦角菌科植物,多产于我国四川、云南、甘肃、青海、西藏等地,在中医药中是味珍贵的药材。冬虫夏草,正像它的古怪名字一样,形状很奇特:说它是动物,它的根又深扎在泥土里,头上还长着一根草;说它像植物,它的根部又是一条虫子,长有头和嘴,还有8对整齐的足。冬虫夏草这种怪模怪样的东西是如何形成的呢?到底是植物还是动物呢?为什么会生成这般怪模样呢?
冬早夏草的缘来
原来,有一种叫做“蝙蝠蛾”的昆虫,在春天来临之际,它便将虫卵产在土壤里,然后静静地死去。这虫卵在土壤里经过1个月的孵化,一条白胖白胖的幼虫便破土而出。有一种真菌即草虫已在此静候多时,一遇到这白胖鲜美的幼虫,便一股脑儿往幼虫体内钻,然后在里边吮吸着虫体内的营养,过着无忧无虑的寄生生活。冬天幼虫躲在泥土中,由于体内的寄生菌大量繁殖,这虫子等不到爬出地面便死去了。等到气候温暖了,这种真菌便破土而出,在幼虫壳体的头部长出一根长约10厘米,顶端呈椭球体的棒。因此,它才长出既像虫,又像草的这种怪模样。人们根据这副怪样子给它起了个“冬虫夏草”的怪名字。
长成之谜
冬虫夏草,长得虽然古怪,但它在医药界中用途很大。对补肺益肾,治疗虚劳咳嗽、痰中带血、气喘、腰痛等病,非常有效。
真菌是如何钻入幼虫的体内,又是怎么在幼虫体内寄生那么长时间后,最终从虫嘴长出一棵草的呢?迄今为止还是一个谜。
24、史前遗物的怪异之处
围绕这些大石块,一直流传着许多迷信和神话传说。其中某些传说大约起源于石圈建造的时代。
“斯托温亨吉”
大石圈是在欧洲等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或青铜器时代的石块建筑,在英国,这种史前遗物发现有150多处,大多是石块围成的圆圈。这些古迹中最着名的一处叫“斯托温亨吉”,位于索尔兹贝里市附近,是一个围在土堤中的石头圈。考古学家们认为这些古迹是古代人举行宗教仪式和天象观测的场所。在有些石圈附近发现了墓葬。据推测,以圆圈状放置的石块标志着天文上的一些重要地平点。某些天文学家认为,“斯托温亨吉”可用来预报日食与月食。如今,人们借助于电子计算机,已经成功地确定了许多石圈的石块位置与太阳、月亮和各种星座在一年中的一定日期升起或落下的地平点之间的关系。
大石圈研讨论
1977年,在伦敦举行的关于大石圈的学术会议会场外,一些代表议论起这一类传说,并当即促成一批热心者结合起来,决心查清在石圈附近并非有所谓“地能”,而是客观的物理异常的现象。一位生物学家,曾在一个大石圈附近在夜间用超声检波器研究蝙蝠的行为:一天,在太阳快升起之前,生物学家惊奇地发现,不仅是蝙蝠,而且石圈的石块也发出超声波来。
异常的超声波
参加当时组成非正式研究小组的有物理学家、无线电工程师、化学家和地质学家。他们合资购置了一批仪器设备,并选择离牛津市不远的罗尔莱特大石圈为他们的研究目标。在这个石圈的一个石块旁,他们确实在日出前记录到了超声波,日出后它又很快消失。超声波幅射强度最大与持续时间最长的日期是二分点,强度最弱与持续时间最短的日子是二至点。据推测,石块是在受到太阳最初光线影响下发出超声波来的。本世纪初,在费恩附近有一个称为“会唱歌”的石雕像,这是古埃及人建造的一个花岗岩雕像。每天早晨,当被晒热的空气从石像的缝隙中钻出时,便会发出悦耳的声音来。后来,它被地震破坏了。罗马教皇下令修复这一雕像,此后它再也不唱歌了,这是因为雕像上的缝隙都被堵塞了。因此,罗尔莱特大石圈的超声波很可能是石块表面的缝隙或者受到不同程度晒热的岩石晶体发出的。超声波强度与持续时间在一年中随着昼夜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现象,便可证实昼夜间的温差在这方面起作用。
变细的磁场
在罗尔莱特大石圈还进行了磁场强度的测量。初步的测量结果,石圈竟好像屏蔽了地磁场,石圈内的地磁强度明显较弱。而且更为有趣的是石圈内有在场加强的螺旋线。这一螺旋线共有7圈,并超出了石圈的范围。这可能是大石圈的建造者在石圈底下埋入某种磁性矿石,并使它们以螺旋状排列。看来,螺旋线对他们具有宗教的含义。在不止一处的大石圈的石块上,发现刻有螺旋线图形。
不稳定辐射
在罗尔莱特大石圈和威尔士的莫埃尔·提乌哈弗大石圈进行的放射性测量取得了令人感兴趣的结果。大石圈所占场地的某些地块与周围地区相比呈现放射性异常,或者较高,或者较低。在罗尔莱特进行昼夜不停的放射波动测量显示出在该处的放射波达到几分钟的短时间“激发”,即放射性强度升高3倍左右,然后重新恢复正常。
不明之谜
如果这些异常不是测量误差,那么如何解释呢?石块本身是从其它地区运到放置地点的,而且有些是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的。当地岩石的放射性与外来岩石的放射性不同,放射性的波动也可以用饱含的放射性元素的地下水的运动来解释。
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对英国大石圈所进行的各种测量次数太少,因此,作结论和提出假说为时尚早。自发的研究者们希望购置更完善的仪器设备,继续并扩大自己的研究工作。看来这项研究工作远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