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潜能
如1986年在澳大利亚发生的一件事,更加证实了人的这种潜在能力:一位母亲为救她的儿子把整辆汽车抬了起来,叫人不可思议。这位母亲是47岁的柏·立弗古太太。事发当天,她的儿子切士·立弗古正驾车回家,车子突然失控,撞上人行道,车子翻倒,切士被抛出车外,但右手臂仍被压在车下,他拼力高呼救命。当时正在屋内听电话的柏·立弗古太太闻声立即赶往出事现场。这时,她只听见儿子的痛苦呻吟以及叫她赶快把车子搬开的叫声,立弗古太太不容考虑,以100磅的身躯把一辆重达3500磅的车子一下抬了起来,把儿子救了出来。
切士只是右手受了轻伤,而立弗古太太则把背部扭伤了。
经过此事后,母子俩同时感到人的潜力无穷无尽。立弗古太太认为,只要当你知道自己心爱的亲人身陷险境时,你便能做出一切平时绝无可能做到的事,而这一切皆只依赖一个字,这便是“爱”。真正说来,这也是意念的威力。
美国男子杰纳丹有一种很特殊的本领,那就是头顶可做煎锅,把蛋煎熟,他还可以煎火腿肉及其它食物。
36岁的杰纳丹是巴尔提摩城人,科学家曾对他进行了研究,发现他的头盖骨可以增热到50摄氏度,而在如此热的情况下,却不会烧坏他的脑子及皮肤。
杰纳丹说他从小开始,只要想一下,头顶就会热起来,父母及医生常在旁边观察,但又无法解释。后来有一个大学生在他的头顶做试验,烧热一片面包,需要25至30分钟。
其实这也是人的意念力在作怪。因为科学家们已证实了,意念力有使人体增温的可能。
还有,英国的一名男子一次在海边游泳时,遇到了一只大鳄鱼,当时,那只大鳄鱼已张开血盆大口游到了他身边,在这危急时刻,这名男子眼睛一闭,狠狠地掐住鳄鱼的脖子,争斗了一番后,他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只大鳄鱼已被他掐死了。这也是神奇的意念力起了作用。
12、太空味觉之谜
随着宇航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宇航员飞上了太空,为征服宇宙、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探索自然之谜作出了巨大贡献。
味觉的丧失
在太空中,宇航员吃的食物与地面上的食物大不相同,一般是糊状的,有时还加工成一口一个的小块,这样可以避免因咀嚼而产生食物碎屑。在失重条件下,漂浮舱内的食物碎屑对舱内仪器的正常工作是不容忽视的隐患。太空食物都经过专门设计,含热量低、营养丰富、容易消化。但是宇航员一直抱怨这种食物味道不佳,提不起胃口。他们说在太空食用这些食物,其味道捉摸不定,有时偏甜,有时缺乏食物应有的香味,有时简直味同嚼蜡。美国宇航员戈登·富勒顿在遨游太空返回地面后说:“我在太空吃了许多种东西,可无论如何也品不出这些食物的滋味有何区别。”
太空旅行的失意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宇航员的味觉在太空中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呢?这个问题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重视,因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太空环境对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早在1973年和1974年,美国航空与航天局的科学家们就在“太空实验室”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但没有获得满意的结果。
1984年10月,美国和加拿大宇航员在“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上联合进行太空科学实验,太空味觉变化之谜是实验项目之一。加拿大宇航员马克·加诺分别在航天飞机起飞前、飞行中和着陆后测定了自己的咸、酸、甜、苦等味觉。考虑到人体嗅觉神经也会影响味觉,加诺在这三个阶段还分别测定了自己对香草、香精、柠檬汁、留兰香和净水的嗅觉。整个实验设计可谓十分周密,但令人遗憾的是,这项实验也没有揭开太空味觉之谜。有的科学家认为,这个谜之所以迟迟没有揭开,是因为实验方法有问题,人的味觉因人而异,由个别宇航员从自身测得的数据,不够可靠,也不一定具有普遍性。
前苏联科学家也对太空味觉之谜进行了探索。由于前苏联宇航员在空间工作的时间曾长达数百天,受味觉变化的影响更大。前苏联科学家曾用先进的电子味觉仪测定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味觉变化,却同样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
13、人体辉光是怎么产生的
在许多宗教绘制画中,神佛的头上都有光环,以显示其远远超过凡人的伟大。其实,撇开不谈宗教上象征意义,即使是现实世界中的凡夫俗子,每一个人的身上同样也会有一道光环,只不过人的肉眼看不见罢了。
人体辉光
1911年,英国一名医生华尔德·基尔纳,采用双花青染料涂刷玻璃屏,意外地发现了环绕人体15毫米宽的发光边缘。接着,前苏联科学家西迈杨·柯利尔,使用电频电场的照相术把环绕人体的明亮而有色的辉光拍摄了下来。这一奇异的现象引起了全世界众多国家的科学家关注。80年代后,日本、美国等相继使用高科技先进仪器对“人体辉光”进行研究,试图解开“人体辉光”之谜。如“日本新技术开发事业集团”采用了具有世界上最高敏感度的用于微弱光检测的光电子倍增管和显像装置,成功地对“人体辉光”进行了图像显示,并把这种辉光称为“人体生物光”,同时把这一科研成果应用到医学研究上去。他们对自愿受检的30位病人进行了生物学测试,其中有1岁婴儿到80岁老人。测试结果表明,甲状腺切除者、甲状腺功能衰退者及正常人在睡眠时、夜间,在新陈代谢减缓的同时,生物光强度也同时减弱。日本医学界认为,通过对人体生物光的检测,能真实地反映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关系。病人新陈代谢的异常和人体的节律也都可以通过光的变化来测定。
针炙穴位与人体辉光
令人奇怪的是,科学家在对“人体辉光”的照片研究中发现,辉光明亮闪光处,恰好是我国古代针灸图上标出的针灸穴位,而每一个人又都有一种独特的辉光样式。美国科学家研究指出,疾病在体内产生前,辉光会显示出一种模糊图像,似受云雾干扰的“日冕”;而癌细胞生长时,人体则会出现一种云状的辉光。前苏联研究人员对酗酒者进行“人体辉光”追踪拍摄,发现饮酒者在刚开始端杯还未饮酒时,手指尖的辉光不清晰、明亮。当人醉酒后,指尖辉光呈苍白色,同时还发现光圈无力而向内闪烁着收缩,且变得黯淡。对吸烟者也做了试验:一天只吸几支烟的人,其辉光基本保持正常;而当吸烟量逐步增大时,“人体辉光”便会呈现出跳动和不协调的光圈;当吸烟成瘾时,辉光就会脱离与指尖的接触而偏离中心。
14、人的血液和皮肤为什么是蓝色的
大家知道,世界上人种可分为白人、黑人、黄种人等,无论他们的肤色如何,其血液都是鲜红色的。可是,地球上某些偏僻的地区,生活着一些蓝色皮肤的人群,而且他们的血液也是蓝色的。
蓝色人种
一支考察队在非洲西北部的一个与世隔绝的山区考察时,发现了这种蓝皮肤的人。这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他们过着狩猎和群居的原始生活,用兽皮和树叶当作衣服。他们的皮肤呈淡蓝色,并且血液也是蓝色的。
在这之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着名运动生理学家韦西,到南美洲智利安第斯山脉探险时,在奥坎基尔查峰海拔6600米的高处,又发现了浑身发着蓝光的人种。在这样的高峰上,空气中的含氧量比海平面少50%,就是身强力壮的登山运动员也感到行动吃力,但这种奇异的蓝色人,却能进行各种剧烈的体力劳动,这真是个奇迹。
另外,在美国肯塔基和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中,也生活着为数不多的蓝色人。
蓝色人种成因
为什么这些人的皮肤和血液会是蓝色的呢?科学家们对此进行了研究探讨,持着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皮肤的颜色和血液的成分密切相关。血液中的红细胞含有一种叫“血红蛋白”的红色蛋白质,因而使血液呈现红色。而蓝色人的血液中有一种“超高压型蛋白”,但没有控制这种蛋白的酶,所以他们的血液呈蓝色,致使皮肤也呈蓝色。
一些美国科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在血细胞中,血红蛋白的主要职责是输送氧气。当氧气充足时,血红蛋白呈现红色,所以常人的血液皆为红色。但当缺少氧气时,血红蛋白就会变成蓝色。蓝色人全身蓝色,可能就是高山缺氧所造成的。
另有一些科学家则认为,蓝色人是一种病理状态,是由于血液中某些化学成分发生了异常变化,而使血液呈现蓝色。按照遗传学说,决定生物性状的是遗传基因,这些人的血液之所以呈现蓝色,就是由于某种“特殊病态基因”造成的。这种含有错误遗传信息的基因,指导和决定了细胞蛋白质的结构发生变化。蓝色人的血液变蓝很可能是这些方面出现了差错。
15、未来人是什么模样
几十万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后,我们的后代将是什么模样呢?
未来人的长相
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在不断地同自然斗争的同时,自己的躯体也不断得到完善。从古猿的四肢爬行到人的直立行走,从古猿的遍身密布的粗毛到人的细疏的汗毛,从古猿干皱、粗糙的脸到人秀润、精美的面孔,这些都是大自然的“风雨”在人体上打下的“烙印”,是时间老人在人体上留下的人类文明史。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人类文明更是辉煌无比。到那时,人们不必为可怖的痼疾而呻吟,不必为糊口的三餐付出巨大的体力,也不必对着明月发出“不知天上宫阙”的感慨。那么这些在未来人的躯体上会有什么样的映现呢?
奇特的猜想
“在一片空旷的原野上,长着30余米高的树木,在树上爬着一个怪物。这怪物面部像人类,但浑身呈鳞片状,布满红色脉管,尾巴上还有一个大脉管。当黎明来临时,他便张开鳞片从树上吸收热量。吸足热量后,就从树上飘落下来,用尾巴上的管子汲取湖水里的蓝绿色的藻类。”科学家们为我们描述了未来的人形象。狄克森认为人类正在走向衰退,成了树栖动物。狄克森这种悲观的人类进化论,多数人都不赞成。
加拿大人类学家卢瑟尔和赛格京为未来人塑造的模型是“大脑袋,大眼睛,细长的四肢。”他们认为,人类的发展必定是大脑不断发达,智力水平不断提高,而体力却逐渐下降。他们的这种观点既是根据人类发展史得来的,又富有想象色彩,因此很受人们的青睐。许多科幻作家笔下的未来人、超人、外星人都是以这种想象为基础。
未来之谜
美国人类学家爱尔德兰和塔特肖等认为,尽管未来人的模样跟我们差不多,未来人智力必定比现在高,大脑体积一定会增大。他们在《人类进化之谜》一书中说,从人类进化的整个历史看,近100多万年来,人类体质一直没有很大改变。人类进化已进入比较稳定的阶段。他们论点也得到一些科学家的赞同。
科学家们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各具特色的未来人的草图(仅仅是草图),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究竟谁对谁错,那只有我们的后代才知道。
16、螺旋为什么是生命的基本形态
不管从宏观上还是微观上看,螺旋是生命的最基本形态。至于为什么会这样,目前还没有人揭开这个谜。
宏观螺旋
20世纪50年代,当DNA双螺旋结构被发现之后,生命与螺旋的关系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各种反刍动物的头上,大都长着一对螺旋形弯角。田螺、蜗牛的外壳,也都呈现为美丽的对数螺旋形。这些形象都表明,生命和螺旋之间的确存在着特殊的联系。科学家们对此也作出了不少有趣的解释。
微观螺旋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学者们进一步发现,生命和螺旋之间,不是人们所想象的简单的关系。1950年,着名生化学家鲍林首先提出了蛋白质分子的多肽长链是螺旋形结构,并把它定名为α-螺旋。其后人们发现,不但纤维状蛋白质有-螺α旋,而且球状蛋白也有α-螺旋。此后的发现又进一步证明,许多大分子都有形成螺旋的倾向。比如,直链淀粉这一多聚酯是螺旋状结构;生物膜中心磷酯也能形成双股或单股螺旋;着名的DNA分子是由条状反身平行的多核苷酸链所组成的。这些发现更加强烈地吸引着人们去探索生命与螺旋之间的奥秘。
微观的宏观表现
为什么黑人都长有一头卷发,而黄色人种却绝大多数长着硬直型头发呢?原来,黑色人种的角朊蛋白结构呈螺旋形,而黄色人种的角朊蛋白结构是直形的,于是在宏观上就呈现出明显的不同。
17、人体的经络是怎么回事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医书中就有关于经络系统的详细记载,其中《内经》最为详细。古代医学一般把经络看作运行血气的通道,是维系体表之间、内脏之间,以及体表与内脏之间的枢纽。但至于经络究竟是人体的什么结构,它的本质又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千百年来,尽管历代无数医学家对此进行细致考究,而始终没有作出令人满意的答复。
对经络的探求
到了本世纪50年代,由于经络传感现象被重新发现,尤其是我国医务工作者根据经络学说首创刈刺麻醉术,从而震惊世界医坛后,有关的经络研究便日益活跃起来,新学说、新观点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