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贵诺尔人
1943年日本考古学家嘉纳金小郎发现了第二号人头骨,1944年我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又发现了第三号人头骨。1973年以后,又连续发现了12个人头骨和完整的猛犸象骨架等。同时还发现了箭头、圆头刮削器、石叶、石片、石核,以及野牛、马、鹿、羚羊等化石。经科学测定,距今约11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人类在这一带劳动、生息、繁衍。但有些学者认为,由于发掘时的地层混乱,具体年代尚待进一步研究,可能属于中石器时代。
经过对扎赉诺尔人头像的复原,我们可以大略地窥见他们头部的形态:颧骨突出,门齿呈铲状,眉弓粗壮……这是典型的原始黄种人的特征。
新石器时代
原始扎赉诺尔人在石器的制造和加工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已具有较高的劳动技巧和活动能力。他们改善了打击、琢刻、压削和修理石器的方法,因而制造出的石器更加多样,也更加精细美观,对称均匀,锋利适用。特别重要的是他们已学会制造复合工具和复合武器:在木棒上装上石矛头而制成的矛,装上木棒的鱼叉,装上木柄的石斧,等等。他们尤其善于把精制的石片嵌入骨柄中,制成带骨柄的刀或锯,适于剥削兽皮或树皮。他们懂得利用骨针和骨锥,把兽皮缝制成衣服,不再完全赤身裸体了。制陶术的发明,是扎赉诺尔人处于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他们把一团粘土做成陶坯,然后再用火烧制成陶器。陶器的出现便于储存液体,并且使他们有了煮熟食物的器具,是他们生活中一大进步。
探源
扎赉诺尔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许多学者都认为,细石器文化起源于贝加尔湖边,由于天气变冷而向南传播,因此扎赉诺尔人是从贝加尔湖边迁移来的。但也有不少学者对此种说法持怀疑和否定态度,他们认为扎赉诺尔人是从我国南方迁移去的。究竟孰是孰非?
13、巴士克人之谜
巴士克人居住在西班牙的东北部和法国的西南部,民族自尊心极强。这个民族的人相貌自成一格,身材中等,面孔狭长,鼻子挺拔;肤色带黑,却没有同一地区的法国人和西班牙人那样黑;语言更独特,是现代欧洲唯一不属于印欧语系的语言。巴士克语的起源至今仍叫语言学家们迷惑不解,而有关起源的种种说法中,最异想天开的莫如宣称那是上帝的语言了。
繁杂的语言
对巴士克人的语汇细加研究,便会发觉大部分语汇和任何已知的语言毫不相似。巴士克语非常难学,外人很少能够通晓其复杂的语法。巴士克语方言非常多,官方承认的就有8种,而次方言有二十五种之多。一村甚至一屋之遥,就有不同的语汇和方言。这种语言复杂的程度,有一个十分流行的传说可作最生动的注解,魔王有一次迁到巴士克人所在的地方,居住了七年还是不得不离开。因为他只能学会“是”和“否”两个字。
何人后裔
19世纪以来,科学家、语言学家和考古学家提出了种种说法试图解开巴士克之谜,却莫衷一是。最普遍的几种说法是:古代伊比利亚人或克尔特伊比利亚人,北非柏帕尔人以及前苏联黑海与里海之间高加索地区各民族可能与巴士克人有血缘关系。
因为巴士克语与高加索地区的语言有些相似,所以据说两者有联系。19世纪初,这种说法似乎有了证据,当时考古学家在法国巴士克人居住的地区发掘到高加索人种的颅骨。但这项可证明巴士克人与高加索人有关的发现如同昙花一现,随即便发现不确,因为在19世纪60年代,法国考古学家布洛卡博士在西班牙巴士克人居住的地区发现另一个颅骨,却是古代欧洲人种的。
1936年,在乌尔提亚加洞穴里发现了两种旧石器晚期的人类颅骨。一种和布洛卡博士以前发现的相同;另一种则与现代巴士克人的颅骨极为相似。这是迄今最有力的证据,证明巴士克人是这个地方旧石器时代晚期居民的后裔,也首次说明巴士克人或许是巴士克地区的土生人。
虽然有这些证据,巴士克人和他们的语言无疑还将不断引起种种揣测。正像巴士克历史学家奥伊纳提所说的那样:“这个民族本身的发展史及其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史很难下笔,因为没有任何古代文献记载这些事迹。”
14、泰国人之谜
具有浓重民族气息的泰国,一直以来是许多人向往的地方,但泰国人的起源一直是个谜。许多学者认为泰国人起源于中国,但起源于中国的何处,却存在着多种意见。美国的一位学者认为,泰人的发源地在阿尔泰山和蒙古的纵深地带,但前苏联考古学家在阿尔泰山的考古发掘,却没有发现任何泰人居住过的痕迹。
中国移民
更多的人认为,泰人发源于中国的四川、云南及两广地区。它与傣、壮是一个民族,同属于古代百越部落,从语言学的角度,也有人提出佐证,认为泰语与我国境内的傣语、壮语的发声有共同的起源,三种语言有五百个共同的词根,语音和语法也基本一致,如果不是同源同祖,不可能有如此多的相同之处。主张泰人来自中国的论者,都认为泰人是迫于某种压力而大规模地从中国迁徙到泰国国土的。
土者居民
近年来,由于在泰国东北部发现了五千年前的班清文化遗址,一些泰国学者提出,泰人实际上就是一直居住在泰国境内的土着居民,所谓泰人从其他地方迁来的说法是错误的,至于泰、傣同族说也不足取,因为傣族部落众多,居住范围广泛,不能仅根据其与泰人言谈举止相似就作出这种结论。
多民族的融合
也有泰国学者通过考察泰国的历史形成过程,提出泰国人从古到今就不是同一种族和血统,而是由许多部族组成的整体,不能仅仅以种族关系和宗族血统等因素来作判断。
迄今,对于泰国人来自何处的问题,各国之间都是众说纷纭,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科学证据可以证明哪种观点正确,因此,泰国人来自何处至今仍是一个谜。
15、吉卜赛人故乡之谜
在世界上众多的民族中,吉卜赛人恐怕是最为独特的了,他们从不会在任何一个地方定居下来,而是不停地流浪,并且充满了传奇色彩。
吉卜赛人
吉卜赛人的足迹几乎遍及世界各地,世界上究竟有多少吉卜赛人,恐怕谁也说不清楚。联合国还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来研究吉卜赛人的生活情况。
吉卜赛人为什么没有祖国?何处是他们的故土?为揭开这个世人所关心的谜,几个世纪以来,一些学者纷纷深入吉卜赛人的住地,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搜集了大量材料,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由于吉卜赛人颧骨比较高,皮肤黄色,瞳孔和毛发都呈黑色,因此德国和北欧一些国家的人,都认为他们是鞑靼人或蒙古人;法国人在叫他们吉卜赛人的同时,又叫他们波希米亚人,认为他们来自波希米亚;西班牙人除称他们为吉卜赛人、波西米亚人之外,又叫他们茨冈人或希腊人,理由是他们可能来自希腊;俄罗斯人有时也叫他们茨冈人。而吉卜赛人自己则以黑人自称。据此,有人分析他们可能与突厥人、蒙古人有关。但各种说法中,影响深远、流传较广的,则是起源于埃及、印度这两种说法。
“吉卜赛”
“吉卜赛”一语,在英语中有“从埃及来的”的意思,因此,说吉卜赛人的故乡在埃及,主要是英国人的意见。此说来源于一个故事:相传在公元1世纪的时候,罗马帝国的奴隶主统治阶级决定大举镇压基督教徒,于是命令一位埃及铁匠打制十字架所需的钉子。该铁匠拒不服从,结果受到惩罚,被罗马统治者赶出了埃及。一大批信仰基督教的埃及穷人也随这位铁匠离开了故土,流浪他乡。
印度起源
提出吉卜赛人的故乡是印度的,是三位语言学家,他们是:德国的鲁迪格、格霍尔曼,英国的雅各布·布赖恩。他们通过对语言的比较研究,发现吉卜赛人方言中的许多词汇与印度梵文及印度语族的印地语非常相似,因而推断他们的祖籍在印度,他们的祖先是早就居住在北印度的多姆人。学者们还从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等方面进行考察,并从考察中得知古代印度的多姆人早在公元4世纪时就以爱好音乐和占卜着称,他们很可能就是吉卜赛人。他们离开印度以后,11世纪到了波斯,14世纪初到了东南欧,15世纪到了西欧,到了20世纪下半叶,足迹已经遍及北美和南美,并到达澳大利亚。
16、伊特拉斯坎人为何消失
伊特拉斯坎人是意大利半岛北部及西部伊特拉利亚地方的民族,在公元前3世纪以前的数百年间曾盛极一时。后来,罗马崛起,伊特拉斯坎文化也就随之湮灭了。在意大利各处发现的大批伊特拉斯坎人墓葬,虽曾挖掘到不少这个往日一度昌盛民族的工艺美术精品,但伊特拉斯坎人在各个消失的文明中,仍然是最神秘的。
罗塞达碑
为什么我们对古埃及社会了解的比较多,而对与古埃及有贸易往来的伊特拉斯坎人知道得这么少呢?主要原因就是至今尚未发现一块伊特拉斯坎人的“罗塞达碑”——19世纪以前,没有一位学者能破译古埃及的像形文字,所以觉得古埃及历史、文化高深莫测。后来,在尼罗河罗塞达附近发现一块石碑,刻有像形文字,并且附有希腊文译文,于是,古埃及文字的奥秘就揭开了。
作用像“罗塞达碑”的伊特拉斯坎文献至今尚未发现,仅有一些载有墓主姓名、身分的墓碑之类的铭刻。对这些铭刻,学者仅能识别其中的若干单词,而对其字体结构和语法结构所知极少。这种语文看起来与希腊文或拉丁文似乎并无关系。如果语言学家能够破译,那么从现存不太多的文字资料,加上与其它地方语文的关系,就有可能解开自古以来人言人殊,莫衷一是的伊特拉斯坎人来源之谜。
寻找密码
19世纪末,考古学家在一具木乃伊的裹布上发现一篇用伊特拉斯坎文写的文章,共216行,好像是某种宗教传单。自从德国专家鉴定木乃伊裹布上的文字确是伊特拉斯坎文以来,有不少语言文学家热切地探索这谜一样的文献。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至今仍未掌握伊特拉斯坎语文的密码。
1964年,在罗马附近派尔基地方伊特拉斯坎神庙,着名的伊特拉斯坎研究专家、意大利的帕少蒂诺教授挖掘出三块金牌,其中两块上刻有宝贵的伊特拉斯坎文,另一块刻有古迦太基文,而古迦太基文是语言文学家已经通晓的文字。
这是不是专家们要找的文物呢?那块刻有古迦太基文的金牌,是否就是两块伊特拉斯坎文金牌或其中一块的译文呢?经过专家几个月的研究,仍然没有头绪。因此,我们只好期望有朝一日,突然发现如同罗塞达碑一样的文物,那么“木乃伊书”之谜也许就可以揭开了。
17、蒙古族的起源之谜
蒙古族是一个既神秘而又特殊的民族,这个民族古代时生活在大漠地带,在世界历史上曾产生过巨大影响。目前,在学术界,已经形成了研究蒙古族历史和文化的世界性学科“蒙古学”。大家关注的焦点则是这个民族的起源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此,关于蒙古族的起源问题,已提出了10多种不同的观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溯族缘
关于蒙古族的族源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说不清的问题。在我国最早的文献记载中,一般把蒙古族称为“鞑靼。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开元二十年的突厥文《阙特勤碑》,在汉文史料里最早见于李德裕的《会昌一品集》。清代的何秋涛则认为蒙古族来源于“铁勒”。而前苏联的学者俾丘林认为匈奴就是蒙古族的古名。这一说法,在蒙古人民共和国颇为流行。
蒙兀室韦
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蒙古族起源于唐朝史书上记载的“蒙兀室韦”。这一说法是由日本史学家白鸟库右在20年代提出来的。他认为,古书上记载的蒙兀,就是后来的蒙古。这一说法在我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学者方壮酞就认为:“溯其源,则女真、蒙古二族似同出唐之室韦民族。”有一部记载蒙古历史的书叫《蒙兀儿史记》,其作者就直接称蒙古为蒙兀。最近出版的《蒙古简史》,也赞同“蒙兀室韦”说。
繁多的争论
最近,蒙古族学者苏日巴拉哈又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他认为,蒙古族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史书上的狄历、丁零、铁勒、敕勒、高车、赤狄和白狄,都是这个民族的不同称号。
争论越多,越难形成一致的看法。关于蒙古族的族源问题,看来还得继续争论下去。
18、女真族是如何形成的
女真族是古代生活在我国东北的一个部族,他们在山谷里用烨树皮和木棍建成小屋,屋内用泥土垒成炕,炕下可以烧火煮饭。妇女们把头发盘成发髻;男子脑后留发辫垂在后面。一般认为,女真人的族源应该属于蒙古种,但也有不同的意见,在《三朝北盟会编》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多黄发,鬓皆黄,目睛绿者,谓之黄头女真。”按照这样的描述,倒有点像欧洲人。
女真族
在宋代以前,女真人是原始的、落后的,他们主要从事狩猎。养殖活动,也栽种一些粮食作物。唐贞观年间,韩朝来朝,太宗问其风俗,言及女真之事,从那时起内地的人们才开始知道了一些关于女真族的事。到北宋时期,女真族以完颜氏为核心迅速发展,在乌古逞担任首领时,引进了铁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北宋末,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了金政权,于公元1125年灭辽。明朝时女真人又一次崛起,分成建成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三部。明末,它们被努尔哈赤统一,成为满族的主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