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是现代政治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和重要活动主体,政党制度是一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党政治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政党的演变、政党制度的类型和政党政治的运作机制是当代政治学研究重点之一。甚至可以说,如果不了解政党和政党政治,就不可能理解当代政治制度的实质。因此,本章将从讨论政党的内涵开始,介绍政党的产生与演变历史、政党的类型、政党制度、政党的政治功能和政党政治的运作机制等,以期对现代政党的各个方面能有一个大致的概述。
一、现代政党的基本特征
(一)政党的内涵与特征
派系在政治生活中的出现已经是一种古老的历史现象。但是,古代的政治生活中却只有因私利而结成的狭隘帮派组织,真正意义上的政党是现代政治生活中才有的。英文中的“政党”(party)一词,源于拉丁文的pars或partire,原来的意思是划分或分割。最先进入英语的词汇形式是part,意指部分或社会的一部分。直到17世纪时,由part演化而出的party才开始表达政治意义,意指某种政治组织①。但是这时的“政党”(party)还经常与派系一词混用。自从博林布鲁克(Bolingbroke)比较明确地区分了政党与派系之后,最早明确地给现代政党下定义的是埃得蒙·柏克(Edmund Burke)。在柏克看来,所谓政党,“就是大家基于一致同意的某些特殊原则,并通过共同奋斗来促进国家利益而团结起来的人民团体”①。柏克的定义在西方世界的政治学中影响极其深远,因为他第一次明确地从规范意义上提出,以某种特殊原则而结成的人民团体,正是现代政治生活中才有的一道独有景观。
但是,正如此前的休谟已清楚地看到的那样,政党很少是纯而不杂的②。
所以,柏克的定义只能说是一个规范意义上的定义,反映的是早期理论家们的理想主义的热情。以利益、情感、民族、种族等为纽带而结成的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比比皆是,阶级性政党甚至是一段时间内人们之间联结起来的主要纽带,并且同一个政党也往往是各种因素的混杂。因此,政治思想家们从不同的实证角度为政党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定义:有人认为政党只是一个选举的工具,有人认为政党是一种权力组织,有人认为政党是人们谋求公职的工具;此外还有人认为政党是人民借以控制政府的团体,是利益表达和利益聚合的渠道等③。
马克思主义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从阶级性的角度揭示了政党的本质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了政党是在阶级基础上形成的。列宁的着作不但从各个具体方面反映了现代政党的基本特征,而且还直接指出了现代政党的本质,即“在通常情况下,在多数场合,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④。“各阶级政治斗争的最完整、最完全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政党的斗争”⑤。毛泽东也在他的着作中提出了“党是阶级的组织”⑥。
从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的这两个方面的有关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政党,就是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由特定阶级的骨干分子在共同政治纲领的指引下,为谋取和巩固政权而在政治活动中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
从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政党定义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现代政治所具有的几个基本特征:①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党是围绕着共同的阶级利益,在一定的阶级基础上产生的政治组织,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政党之间的斗争是各阶级和阶层利益斗争的集中表现。②政党有一整套争取或实行阶级统治的政治纲领。政党的政治纲领所表达的是政党谋取和巩固国家政权的途径和方法,以及谋取政权之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它集中反映了某个阶级或阶层的根本利益,体现政党的基本性质。③政党由特定阶级或阶层的骨干分子所组成。政党一般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由相当数量的党员所组成,并在政治活动中采取共同的行动。群众、党员的共同行动的采取一般都是由政党中最有影响、最有经验和最有权威的领导集团来领导。④政党有特定的组织和纪律。为了在政治活动中采取共同的行动,政党一般都会有一套以层级结构为特征的组织体系来动员和组织本党的党员和群众参与政治生活,与此相应,政党在政治活动中也具有与组织相配套的纪律来约束成员的行动。
但是组织和纪律的严密程度会因国家和政党的不同而不同。
(二)现代政党的产生与发展
1.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政党最初诞生于英国。早在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时,议会内部围绕着赞成君主制还是共和制就形成了“宫廷党”和“民权党”两大派系。
两大派系的对立直接导致了内战的爆发。内战结束以后,两党仍然在议会中为拥抱王权政府还是民权政府而争论不休。1679年,以沙夫茨伯里为首的民权党和以丹比为首的宫廷党再次围绕着要不要废除詹姆士二世的继承权而展开了激烈争论。在关于王位继承权的长期争论中,支持前者的人在议会内部被反对派骂做是“辉格”(Whig,意为强盗,是苏格兰人骂人的话),支持后者的人则被骂做是“托利”(Torry,意为歹徒,是爱尔兰人骂人的话)。两派的对骂过程在使双方的观点明朗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个两派的妥协过程。在1688年的“光荣革命”及其后来所通过的一系列宪法性文件中,两党在关于英国的政体形式方面基本达成了一致,都同意在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从而结束了刀光剑影的争斗并形成了轮流执政的惯例。但是“托利党在赞成实行自由政体的同时却更爱君主制;而辉格党则在赞成君主制的同时更爱英国政体中的自由成分”①。1833年,托利党被正式命名为保守党,辉格党被正式命名为自由党。
两党轮流执政的体制在“光荣革命”后于1866年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工党取代自由党而与保守党轮流执政。
美国政府内部形成的不同政治派别则是在围绕着1787年宪法批准问题而展开的争斗过程中形成的。在讨论和批准1787年宪法时,政府内部形成了联邦党和反联邦党两个派别。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人主张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因而主张批准联邦宪法;而以杰斐逊为首的反联邦党人则反对给联邦政府以太多的权力,主张在宪法中应该加上保障人民权利的条款之后再批准宪法,因此他们自称为是民主共和党。联邦党人则讥称其为“反联邦党人”。此后的联邦宪法虽然得到批准,但是政府内部围绕着有关政府体制的争论仍未完全消除,两派在一系列政策问题上的争论持久不绝。从1800年民主共和党人杰斐逊当选为总统开始直到1828年,美国的政权一直把持在民主共和党人手中。从1828年到1852年,民主共和党内部又分成了民主党和共和党两派并轮流执政,但是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民主党。南北战争以后,美国开始出现民主党和共和党轮流执政的局面。
法国现代政党最初也源于在大革命过程中因赞成君主制还是共和制而产生的各种派别。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后,与王室有着密切联系的斐扬党人主张实行君主制;吉伦特派和山岳党人则主张废除君主制。到拿破仑执政时,法国政坛内部又分为保皇派、温和派和激进派。到1848年第二共和国建立以后,国会中基本上形成了保皇党、共和党和社会党三大党。从此,法国政坛基本上保持了左、中、右三派为基本的政党格局。
从以上关于早期政党的产生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早期政党在其产生初期往往都围绕着某些重大的政治原则,由政府内部的各种政治派别分化组合而成的①。早期政党一般都是在议会和政府的舞台上活动的体制内政党。他们往往以某些杰出人物为核心,围绕着某些重大的政策分歧而在议会或政府内部展开争论并形成了稳定的派系,进而轮流上台执政而成为不同的政党。
正如布赖斯所指出的那样,“政党的起源是很不同的,有因宗教的教制的分别而发生的;有因种族关系而起的;也有因和王朝的关系而起的……但是在最近的时候,特别是在实行代议政治的国家中,政党的起源大概都因一种政治主义或实际问题而使国民分成了两派。”②最初的政党的功能也主要是执掌政权并监督政府的动作,与普通大众并没有什么持久的联系。真正的现代政党的产生要等到下一个阶段。
早期政党的活动只局限于议会和政府内部,并没有将触角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而使各个阶层的大众都卷入到政党活动中来。早期政党最早产生于英国,现代大众性政党则最早出现在美国。导致现代大众性政党出现的直接原因则是现代选举制度的确立。
英、美、法各国在建立现代政体之初虽然都规定了选举产生领导人的基本原则,但是初期的选举一般都有严格的财产资格限制,因而选举的范围非常有限。但是美国的有些州对财产资格的限制并不高。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由各州州议会委派的选举人团间接选举产生,国会众议员则由各州人民直接选举产生。1789年的第一届国会议员选举时,美国的投票人数就达到12万人,约占全国白人男子的二分之一到四分之三①。到19世纪初时,废除财产资格限制成了各州选举改革的主要内容。到1828年时,全部24个州已有12个实行了“白种男子普选权”。民主党在1848年成立了全国委员会,共和党也于1856年建立起了全国各级组织。到1860年时各州基本上都废除了财产资格的限制。南北战争后,1868年通过的第14条宪法修正案赋予了黑人与白人同样的选举权。选举权的不断扩大对政党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就是,各党派要在轮流执政的格局中取胜,就不能光在议会中斗争,而要走向社会,在社会中获得更多公民的支持才能上台执政。这样,政党之间的斗争就从狭小的政府内部扩大到了整个社会。获得选票的压力促使原来在议会内活动的派别性政党开始走向社会而建立起赢得选举的全国性组织。因此,美国的两党间在1796年总统选举时就已开始展开争夺总统职位的斗争。随着选举的进一步放开,两党的争夺范围也就扩大到了争取大众的支持。诚如政治社会学家奥罗姆所言:“直到19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现代政党才充分具备了它的外部标志——强有力的组织和公众卷入。”
英国虽然是最早产生早期政党的国家,但是直到1832年通过《选举改革法》时才扩大了普选权。此时享有选举权的也仅限于土地所有者和中产阶级。
到1867年再次修改选举法时,城市工人才获得选举权。所以英国的政党直到19世纪60、70年代时才真正走出议会的门槛而全面迈向社会,并在这一时期建立起了全国性的政党组织,从而也就实现了从早期派别性政党向现代大众性政党的转型。法国则由于在大革命之后屡经共和与复辟的折腾,直到19世纪70年代的第三共和国时才真正确立起普选和大众卷入政党的制度。
英、美、法等早发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一般都是在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在资产阶级内部因为某些原则和政策的分歧而产生出的现代政党。相对于早发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德、日、意等后发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产生模式则是资产阶级先在旧体制内建立起政党,然后再利用政党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从而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但是,由于上述后发的资本主义国家及其政党相继都走上了法西斯专政的政党模式并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所以这些国家真正的现代政党可以说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真正建立起来。这些国家的政党产生与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大体上都经历了一个从旧体制内的多党林立到法西斯一党专政,再到战后的多党林立的格局。
早在德国处于分裂割据时期,普鲁士在1861年时就出现了进步党,主张实现德国的统一。1865年,德国南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也组建了人民党。
1869年出现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①。德国实现统一之后,又出现了教派性质的中央党,1876年在原保守党的基础上组建了全国性的政党——德意志保守党;进步党也于1884年改称自由思想党。此时的德国已经有十多个政党参加议会选举。资产阶级建立魏玛共和国之后,由于普选制和比例代表制的实行,议会内部的政党曾多达30多个。希特勒上台之后不久,即宣布除纳粹党外禁止其他一切政党的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出现了纷纷建立政党的热潮,其中较有活力的政党就有20多个。各党的代表组成的“协商会议”草拟制定了“基本法”,确立了德国政党活动的基本原则。1967年通过的“政党法”
则明确将各政党的活动限制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