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两面
可以看出,老板们为什么要纷纷跑路,是因为还不起欠下的高利贷利息,又借不到新的高利贷和银行信贷资金,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弃厂逃跑,去国外躲债。上一节我们说到了最著名的跑路者,温州眼镜行业龙头企业——浙江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身负巨额欠款不知所踪,2011年9月21日,众多债主聚集,警方不得不派出警力维持秩序。
企业老板因还债困难而“跑路”的事件在温州频频发生,仅2011年9月22日一天,温州就有9个老板跑路。
当然,“胡跑跑”最终还是回来了。不过他带来的不是借的钱,而是关于高利贷的真相。
“银行贷款8亿元,月息500多万元;民间高利贷12亿元,月息2000多万元。”胡福林所揭示的逃债真相,无疑触目惊心。这个民间高利贷的利息真是高得吓人,普通的企业根本无力承担。
从如此多的触目惊心的老板跑路躲债事件的发生,我们可以看到表象,说借高利贷的人疯了,这么高的利息也去借。放高利贷的人也疯了,这么大的风险,也惘然向中小企业借出高利贷。可谓是借贷者丧失理智、铤而走险、盲目举债。放贷者利欲熏心、利令智昏,年利率高达180%(放贷一万,可以赚回一万八),不考虑现实可能性地疯狂放贷。
但是表象终归是表象,我们进行深一层分析观察,又不得不承认,这个“非理性借贷——放贷”格局之所以会最终铸成,并形成越来越纠结、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从其背后的社会经济现实来看,是不可思议的又是合乎理性和逻辑的。
对于借贷者尤其是企业家借贷者来说,借高利贷虽然看似不理性,承担巨大的高利贷利息的重压,但又是迫不得已的结果,因为你除了借高利贷无处借钱。温州的中小型企业生存很难,不光是原材料和工人工资上涨,还面临融资难。如果从银行那里能贷到款,就没问题;贷不到款,只能找高利贷借钱。在银根紧缩的2011年,温州的中小企业要想从银行那里贷到款是非常困难的。
对于那些放高利贷的人来说,道理同样如此。一方面,这是资本逐利的本性使然,实业利润微薄而放高利贷却是动辄百分百以上的暴利,岂能不让人趋之若鹜?有道是,“什么生意能赶上放高利贷?卖毒品也没这么高的利润!”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事实上也是目前中国民间资金投资渠道过于狭窄单一的一个必然产物,这就像有投资者抱怨的,“炒股票必亏无疑,房子不让炒了,国家调控;炒煤矿被国企收编了……不去放高利贷,难道把钱放在银行等着CPI吃掉吗?被通货膨胀把财富直接消耗掉吗?”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老板们“跑路”逃债所呈现出来的种种乱局,追根溯源,实际上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一体而两面的体制困境造成的。一方面是民营企业所长期遭遇的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又是民间资金投资渠道和范围的匮乏、狭窄。这突出表现在除了储蓄、股市、买房等之外,民间资金几乎找不到其他更多收益稳定的投资渠道。
跑路的逻辑
胡福林为什么会成为出名的“跑路”者,可以“媲美”范跑跑?胡福林的行踪引人关注是因为他是众多温州“跑路”老板当中,在当地官方出手“救市”后最早重现踪影的;二是因为胡福林是此轮老板“跑路”中名气最大的,标志着温州企业关停倒闭由规模较小的企业向大企业蔓延。
“胡跑路”则极富戏剧性和趣味性:趁中秋节组织全体员工出游之机搬空设备自此“蒸发”。
当然,在温州,当地的官员是不会告诉你到底有多少个“胡跑跑”。只能从新闻上去具体分析和判断,温州官方至今没有公开披露跑路老板具体人数。不过这个温州具体跑路者的数据按照个人的分析,远远大于二百人,这还是有名有姓的大企业,小微企业可能更多。
像胡福林这样的“胡跑跑”还算是比较幸运的,至少能够活着回来。能够在政府的支持下获得重生。而很多跑路者,则选择了不归路。我在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2011年9月27日下午,温州正得利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奎正从市区顺锦商厦22楼的家中跳下落在3楼阳台当场身亡。
截至2011年年底,温州发生的老板因债务危机被逼上绝路自杀事件的伤亡人数还处在保密的阶段。
这些老板跑路、跳楼几乎都因为欠了高利贷,还不起利息导致资金链断裂而起无力偿债被逼入绝境。看待新闻上一起起“跑路”事件,令人无比心酸,网络上也掀起了民间借贷的是非争议,有的人建议取消民间借贷,有的人建议将民间借贷合法化。不管谁对谁错,民间既然有争议,那表示民众的关注度很高,需要重视这个问题。
由于利率的双轨,企业也纷纷腾挪资金加入“炒钱”游戏与普通百姓、地下钱庄、政府官员、正规担保公司、银行一起将高利借贷链越拉越长。这一链条风险极高且异常脆弱甚至一个偶然事件就可能导致链条崩盘产生连锁效应伤及企业。
一般来讲,温州老板跑路的逻辑大致是这样:因制造业举步维艰,加之2008年以来的宽松货币政策,企业为追逐高利润,激进扩张进入陌生领域及房地产市场;随着2010年银根缩紧,银行开始抽资或不续贷。为了填补“扩张冲动”形成的资金窟窿,企业被迫转向民间高利贷。最终成为民间借贷链条的一环;然而由于新产业尚未见收益,实业利润难抵民间借贷的高利息,造成资金链断裂,进而引发老板们为躲债纷纷跑路或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