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炒楼没钱扩生产
“别看我厂里的机器在转、工人在忙,可那是亏本的,但我得做给银行看,这样才能拿到银行贷款,才能去炒楼。”当你听到有企业老板这样描述自己的“生财之道”时,你会不会大吃一惊?
我看到网上的一个新闻,说据新京报报道,北京一个学者实地走访了中国60多个城市的150多个楼盘,他发现:一些企业主“炒房者”因经营不善拿工厂贷款去炒房;面对二套房新政,“炒房者”一旦决定买下多套房产就会同一天下单,由于银行的征信系统无法实时更新,“炒房者”所购的房产都被当作“第一套房产”……
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下,一些企业经营不善,面临生存危机。但企业主不是选择积极正视危机,反而疯狂地将发展生产的贷款资金拿去炒房。他们不相信自己会接到“最后一棒”,还用种种欺诈的手段,比如阴阳合同、自买自卖、无本炒房等做法来逃避房贷政策的监管。这种企业贷款炒房显然比一般的资本炒房更恶劣。
企业主无心经营实业,不再打算为社会创造商品、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与税收,而是选择了与公众争利,哄抬房价来获得商业利润。在全球市场竞争白热化,老外的企业纷纷涌入,抢占国内市场的情况下,这种不研究市场和技术的企业,怎能抵御外商的竞争压力?怎么取得长足的发展进步?
银行头疼:地下炒房团借空壳企业套取贷款2011年,中国的房价出现了部分明显的松动,有的地方的房价确实降了。但是降价只是短时间的房地产企业的调整,并不意味着未来一直存在着降价的趋势。这个很多民众会感到愤怒,但是现实就是这样,中国对于房产的刚性需求太大了。
并且短暂的调整,降价对于手中拿着多套房产、资金实力雄厚的“炒房团”来说并不缺钱:他们只要卖掉一套房子,就可以支撑很多套房产的资金链。
除此之外,2011年以来,有空壳企业做后盾的地下炒房团又找到了新的融资渠道:通过个人所掌控的空壳企业平台来套取银行贷款——这也是银行看到中小企业贷款很头疼,不予报批的重要原因。
炒房团通过消费贷款套现是小投资客的做法,资金规模大的投资客往往通过经营贷款来撑盘,这也是地下炒房团的融资秘密。
这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地下炒房团借空壳企业套取银行贷款,躲避二套房利率的做法确实可恶。
他们的操作手法是怎样的呢?其实,这些炒房团的操作手法在圈子里并不是秘密,我本人也获悉一二。我在这里举一个例子。
在2011年上海房地产市场低迷的时候,华科公司(炒房团的空壳公司)用50万元定金,即总房价的1%就拿下了5套千万元以上的别墅。支付定金的“户主”姓名是华科公司随意找来的,甚至用了员工的身份证。锁定豪宅后,他们从温州商人的圈子里寻找有投机意向的人。之后,变更户主姓名,支付最多30%的首付款,签订手写售房合同。这部分首付,可以是一个投资客的,也可以是很多人集资的。到签订正式售房合同,华科公司要么找到接棒的人,加价出售;要么凭借购房合同套取银行贷款。
这样的做法在炒房团的圈子里是公开的秘密,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主利用自己名下的企业来套取贷款,贷款的实际用途是“撑盘”——继续持有房产,并保持房产价格不下跌。说白了,就是跟国家的调控政策死扛。
通常只有还贷一年以上的房产,银行才允许提前还款。而且还贷不满一年的房产从银行抵押贷款的成数低。所以这些有企业背景的地下炒房团通常会选择用还贷一年以上的房产做抵押,向银行申请经营性贷款。
申请经营性贷款通过银行审批后,企业主们会筹措资金提前还房贷,让房子成为没有负债的资产。之后就可以把房产抵押给银行了。有了抵押物,银行就向个人发放企业经营性贷款。像刚才我举得例子,华科公司只要拿出一套别墅,就可以申请五六百万元的贷款。
这种变形为“经营性贷款”的炒房资金有很强的隐蔽性。它们不仅掩盖了投资房地产的真相,而且顺应了国家扶持中小企业、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
当然,这种做法无疑对那些真心、努力做实业的企业是致命一击。因为银行也无法甄选出哪些企业贷款不是用作炒房,哪些企业是真实投入生产的。这或许是企业从银行贷款难的直接诱因,因为这导致银行抱着宁缺毋滥的态度对于小企业发放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