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父母在责备我们的时候、责骂我们的时候,甚至是责罚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顺应和承受。所谓“爱之深、责之切”,父母对儿女的爱和亲情,做儿女的要尽力去体会。
“注释”
责:责备,责骂,责罚,责打。顺:顺应,顺从。承:接受。
拓展故事
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曾参,也就是曾子,侍奉父母,尽心尽力,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孝子,他孝顺父母的程度有时候也透着愚鲁。有一次,曾参因为种瓜误点被父亲毒打一顿,(另有一说是,因为曾参分不清瓜苗和草,而误将苗锄了。)挨打后不省人事,很长时间才醒过来。曾参醒来后并没有因此而愤恨父亲,怕父亲担心还特意显示自己健康无事的一面。
孔子听到这件事后,非常气愤,甚至认为这个弟子太愚鲁。古代中国是以农业种植为主的社会,农桑误时或误锄秧苗都是会影响收成的。所以父亲的雷霆之怒也是在情礼之中的。但是作为孝顺儿子的曾参不能只是愚昧地承受,再生气的父母也不希望真的把自己的儿子打死,只不过是通过惩罚提升儿子做事恭谨的态度罢了。孔子说当年舜对待父亲的责罚从来都是“小受大走”,也不失去对父亲的孝心,曾参的行为则陷父亲于不义的深渊,因为一旦父亲出手太重将儿子打死,一定会为自己做出过激行为而后悔,并且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道德的谴责。
所以,孔子认为,作为孝子要能分辨出父母亲对自己责罚的程度,不能愚鲁地直接承受,正所谓“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即轻打就忍受,重打就逃跑,既要顺承父母的心意,又要成就父母的贤德,这才是真正的孝子。
中国历史上一直流传着一种声音:“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并将这种声音归于孔夫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里。看了上面的故事,也许我们可以窥见孔夫子思想内涵之冰山一角。
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孔夫子思想体系中对人伦的一个希望:那就是君做好君,臣做好臣,父母要做好父母,儿女要做好儿女,各据本位,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即君尽仁,臣尽忠,父尽慈,子尽孝。君对臣应有礼,臣对君应有忠,父对子应有慈,子对父应有孝。内观己而不外观他人,正所谓“求诸己,而非求诸人”,家庭和谐,国家安定,社会进步。
一碗面
有一个小女孩犯了一点错误,母亲就说了她几句,她就和母亲争吵了起来,最后甩门离开了家。小女孩跑到马路上,才发现自己什么也没带,身上一分钱也没有,夜晚的街道清冷了许多,灯火阑珊的景色衬着小女孩单薄的身体,显得那么孤独。她走着走着,就觉得自己肚子咕噜咕噜地叫,的确,她已经饿了很久了,晚饭没有吃,就跑了出来。前面有一个面摊,香喷喷的,小姑娘在面摊前站了很久,老板娘发现了她,热情地打着招呼,“来来来,小姑娘,吃一碗热乎乎的面吧!”小姑娘不好意思地说:“我,我没带钱。”老板娘似乎看出了小姑娘的尴尬,说:“没关系的啊,我可以请你吃,来来来,我下碗面给你吃。”不一会儿,老板娘将面端了上来,还加了一些小菜,吃着热乎乎的面,小姑娘掉下了眼泪。“小姑娘,你怎么啦”,老板娘关切地问。小姑娘说:“没什么,我只是很感激您,我们又不认识,只是在这里遇到了,您就对我这么好,还肯煮面给我吃。”小姑娘继续说,“可是,我的妈妈,我只是跟她吵了几句,她就赶我走,还叫我不要再回去,你是陌生人,你都对我这么好,可是我的妈妈,她,她竟然这么绝情!”老板娘听了小姑娘的话,委婉地说:“小姑娘,你怎么会这样想呢?你想想看,我不过是给你煮了一碗面,你就这样感激我,你的妈妈给你煮了十几年的饭和面,你怎么都不知道感激她,还要和她吵架呢?”老板娘继续说,“吃了面赶紧回去吧,你这样跑出来,你的妈妈一定很着急的。”小姑娘听了老板娘的话,整个人都愣住了,“是啊,人家不过是煮了一碗面给我吃,我就这么感激她,我的妈妈一个人辛辛苦苦抚养我,很不容易,也煮了十几年的饭和面给我吃,我都不知道感激,还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她吵架,让她伤心,真的是很不应该。”想着这些,小姑娘匆匆地吃完了面,和老板娘道别,鼓起勇气朝家的方向走去。刚刚走到巷口,老远就看到疲惫、焦急的母亲站在风口四处张望。看到这里,小姑娘热泪盈眶。看到小姑娘,母亲先开口说话:“女儿啊,妈妈煮好了饭,等你回来吃,快回家,菜都凉了。”听到这里,小姑娘的泪水夺眶而出……
人们往往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这种“视而不见”往往让人们放大亲人的过失和缺点,忽略亲人长久以来一直默默的付出和身上的优点,并让我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所以亲人之间最容易产生怨恨和烦恼。其实,换个角度,我们就能明白,长久以来一直能够默默支持我们而从未想过离开我们的,只有我们的亲人,这样想,是不是我们有点太苛责于我们亲人的那一点过失和缺点了呢?
“评析”
从“入则孝”的顺序来看,《弟子规》是本治学严谨、逻辑性很强的小册子,开头就用浅显易懂、前后呼应的小事来引起各位读者的思考。“父母责,须顺承”,是在前三件小事的基础上提出的又一平凡生活小事,与前三件互相呼应,却又比前三件又向前推进了一个层次,直指孝子心灵,考量孝子行为。如果说前三件事还都好做到的话,这第四件事却是要有相当深厚的涵养和德行才能做到。下面让我们分析一下这件事。
“父母责”,一定是在孩子做错了事的时候出现的。人在一生的成长中难免会犯错,犯了错误难免会惹父母生气,招致父母责备,这时,孩子应该顺从地接受,而不是顶撞,撒泼,使倔,冒横。道理虽然简单,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
因为这里的“责”,有四个层次。第一,责备。这是儿女犯错时,大多数父母经常做的事,唠唠叨叨,抱怨,责备,叮咛,嘱咐。第二,责骂。这也是儿女犯错时,寻常百姓经常做的事,小则吵骂,大则讽刺、挖苦、羞辱,甚至语言攻击。第三,责罚。自认为有些招数的家长都会用这一点对待犯错误的孩子,比如罚站、罚打扫房间,罚抄写数遍作业等。第四,责打。在古代,一般的家庭都有一套自己的家法、家规,用来责打犯错误的孩子。这是很普通的一种惩罚方式。在现代,很多家庭仍然用这种方式惩罚犯错误的孩子。古代的家法是有一套严格的执行规则的,确实能令犯了错误的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显示父母教育孩子的严厉,让孩子有所畏,有所惧,在孩子的成长中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现在社会不主张打孩子的教育方式,但是适度的惩罚也是必要的。
四个方面的“责”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孩子对待责的态度也会不尽相同。第一种,遭遇责备。儿女因犯错误,一定会很害怕,因心虚对父母的责备还能够听着,但时间长了,也会不耐烦,嫌父母唠叨,也有因父母的唠叨而反应激烈离家出走、对父母不恭敬的情况。第二种,遭遇责骂。大多数父母文化水平低,脾气暴躁,语言粗鲁,遇到儿女犯错时,不会用其他的方式解决,只有发脾气,儿女刚开始会很害怕,时间长了,父母老是这样解决问题,就不能让儿女信服,得不到儿女的尊重。第三种,遭遇责罚。父母高高在上,是正义和道德的卫护者,在家里有绝对的权威,让儿女干什么,儿女就得干什么,期望儿女达到什么结果,儿女就得想方设法地达到,否则就要被罚,儿女在这种权威之下“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但是口服却未必心服。第四种,遭遇责打,俗称体罚。父母打孩子,美其名曰“棍棒底下出孝子”,许多成功人士在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时,都谈过父母责打自己的经历。现在社会不提倡打孩子,认为那是体罚,跟现在的教育体制和家庭模式有关。
无论哪一种“责”的方式,父母的出发点大多都是好的,包括古代社会的体罚,动用家法打孩子。“责”的目的只有一个,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改正缺点,教育孩子成人,成才。作为儿女,要真切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正确理解父母的教育方法,谨慎地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让自己的道德标准放大在父母的期待之下去成长,让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等诸多方面井井有条,满足父母的期望,不让父母担心。这才是“承”所要传递的理念。父母对儿女的“责”,哪怕是“苛责”,也是“恨铁不成钢”,是对儿女的期望和要求。儿女要能体会到“责”背后的希望和要求,善体亲心,并以此来警示自己,检点自己的行为,并且下决心以后要按父母的要求去做,相信“责”来得会越来越少。
当然,在孝养父母方面,除了“承”,我们不能忽视的就是“顺”。孝的基础就是“顺”,孝顺要传递的就是“顺者为孝”的意思。父母呼唤我们的时候,我们要“顺”,父母让我们做事的时候,我们要“顺”,父母在教育我们的时候,我们还要“顺”,父母用“责”的方式让我们成长的时候,我们仍然要做到“顺”!哪怕我们所要面对的“责”是小小的责备、普通的责骂、一般的责罚、甚至是严重的责打,我们都要做到顺亲情,体亲意,安亲心,谅亲行,护亲身!才不失为真正的孝子。
要做到这一点其实不难,如果我们能深刻体会父母对儿女成才成人的殷殷期盼,就能发自真心地对父母的“责”接受、顺从。“顺”不是简单的口头上的答应、行动上的恭敬,而是心灵上的尊重、理念上的理解。只有这样的顺才是真正的顺。
当然,我们也希望天下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儿女时,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责之以爱,诱之以德。在儿女理解之下的“责”才会让儿女更顺承。
“思考”
每个人从小到大或多或少都会面对父母的责备,责骂,责罚,甚至责打,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父母责,须顺承”的真实含义。很多人都认为父母的责备,我们只要听着就行了,不顶嘴,不吵闹,不和父母生气,这就是孝顺。其实这和真正的“顺承”标准相比,差了很远。
在这里,我们不禁要问:
面对父母的责备,你能做到“顺”承吗?
面对父母的责骂,你能做到“顺”承吗?
面对父母的责罚,你能做到“顺”承吗?
面对父母的责打,你能做到“顺”承吗?
我们可能早已习惯了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理所应当地享受着父母为我们准备的丰盛的餐点,为我们购买的衣服,为我们创造的舒适的生活环境,可是,我们是否常心存感恩,也能想到父母指责甚至打骂我们也是为了我们的成长呢?我们是否也能想到要为父母做点什么呢?
如果我们对于上述问题的思考都是理性的、客观的,并且因此而善护亲情,理解亲意,心存感恩,并且在生活中落实孝道,让父母开心快乐,您就能让家庭更加和谐,让人生更加灿烂。但愿普天下的儿女们都能对自己的父母好一点,因为父母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至亲至爱的人啊。
名言欣赏
1.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2.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3.内睦者,家道昌。—林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