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如果要使用别人的东西,一定要明确地提出请求,如果不问一声就擅自拿去用,那就是偷窃。
“注释”
须:必须,一定。明:明确,明明白白。求:请求,求取。倘:如果,假如。即:就,便。偷:偷窃,偷盗。
拓展故事
似曾相识燕归来
一日,北宋宰相晏殊正在填一首《浣溪沙》,写到“无可奈何花落去”后,便再无思绪,久久无句可对,甚感惋惜。一年后的春初,文士王琪入府,偶然暼见画屏上有一“无可奈何花落去”句,随意吟道:“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可乐坏了晏殊,忙给王琪行跪拜之礼:“恩师在上,学生这厢有礼了。”堂堂一朝相爷,何破贵贱之分,竟给文士下跪?原来,晏殊要索取“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句来应对他的那句“无可奈何花落去”,将此句收入到他的创作当中,并愿以千金赠馈。王琪说:“既然相爷明求,小生当以明对相送。”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即使惋惜留恋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而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此句还应对了“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此联一对显得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无不给人以佳偶天成之感。同时花落、燕归虽是描写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的沉思: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又寄予它重现的微茫希望。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只是“似曾相识”罢了。缠绵的情致,谐婉的音调,工整的对仗,深刻的哲理使得晏殊的这两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成为千古名句,并被赞誉为“天然奇偶”。
晏殊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当朝宰相身份将词句强行据为己用,而是明求之,这个小故事也说明他尊重知识产权的可贵品行。
相关知识:《浣溪沙》原文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查道访亲
宋朝时,查道有一天和仆人挑着礼物去拜访远方的亲戚。中午时分,他和仆人都饿了,路上一时又找不到吃饭的地方,又没带午饭,怎么办呢?仆人建议从送人的礼物中拿些食物吃。查道说:“这怎么行呢?这些礼物既然要送人,就是人家的东西了,我们怎么可以偷吃呢!”结果,两个人只好饿着肚子赶路。查道把送人的礼物当成人家的东西,不随便处理。那么借用别人的东西时,就更要征得主人的同意了。
“评析”
“用人物,须明求。”这句话告诫我们:当你需要使用别人的东西,要跟别人借东西,而自己又没有这样东西时,一定要明明白白地告诉对方,征求人家同意了才可以拿来使用。这里的“须”就强调了一定要先征得对方的意见,同意借你使用,你才可以动手去拿,若不同意,则不可取。这也是为人处世的基本礼仪。当今社会中有种不好的习惯,往往手先拿到对方的东西后,才说“请借我用一下”,而不是先经对方同意了,再动手去拿,若对方不借,反而尴尬。可见,这种先拿后讲的做法,既不礼貌也有失尊重。“倘不问,即为偷”,何为“偷”?即是盗,趁人不知时拿人东西。所以如果你没有问对方意见,在人家不知情的状况下拿了就用,就等于偷盗,和小偷没什么两样。
所以,我们要使用别人的东西,一定要事先告知对方,在征得对方的同意后,才可拿来使用。未经许可或在对方不在的情况下连招呼都不打就直接拿去用,即使不是出于偷盗之心,却也做出偷盗之事。
“思考”
礼仪之所以必要,就在于它能够使无序的社会变得井然有序,和谐统一。而礼仪的遵守,更多体现了道德上的自律与行为上的自我约束。坦荡为人,踏实做事,这是君子的作为;偷鸡摸狗,梁上君子,这是小人的德性。因此,学习礼节很重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若连最基本的礼节都做不到,就算获得再高的学历,你的人生还是会困难重重,会遇到很多挫折。“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节,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名言欣赏
1.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
2.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
3.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曲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