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进入别人家大门之前,先问问家里都有谁,谁在家。
“注释”
将:将要。孰:谁,哪个。存:在。
拓展故事
三顾茅庐
三国时期,刘备为了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出山辅助,便带着关羽和张飞前去拜访。第一次拜访,诸葛亮外出了;第二次拜访诸葛亮,诸葛亮访友去了。当第三次前去时,张飞很不高兴地说:“大哥别去了,让我用绳子把他绑来。”刘备责备张飞无礼。随后,他再去拜访诸葛亮。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书童就出来了。书童告诉刘备,先生正在睡午觉。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门外站了好长时间不见动静,便走进门来。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得知有人求见,问是何人。刘备赶紧下拜说:“在下刘备,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诸葛亮忙答礼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谈论国家大事。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创立大业。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求教,就答应了。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毛泽东主席为什么要让老师徐特立坐上席
建国之初,毛泽东尽管政务繁忙,仍惦念着在南方的老师徐特立,身为共和国主席的毛泽东特地发电报邀请徐特立到北京会晤。徐老到京后,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住所接待了他,毛泽东专门备了几样家乡菜为老师洗尘:一碗湘笋,一碗青椒,两菜一汤。毛泽东对老师说:“没有好菜吃。”他表示歉意。徐老笑着说:“人意好,水也甜嘛!”席前,徐老对毛泽东说:“你是全国人民的主席应该坐上席。”毛泽东马上说:“您是主席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是父’,您更应该坐上席。”几日后,师生话别,毛泽东见徐老穿着仍像当年那样简朴,便随手把自己的一件呢子大衣送给徐老。徐老接衣在手,老泪纵横,激动不已。毛泽东拉着老师的手,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徐老回到家,把大衣交给妻子收藏起来,只在庄重的场合才舍得穿上。
“评析”
“将入门,问孰存”,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要去别人家拜访时,应当讲究礼貌,先敲门问问是否家里有人,是否方便进来,都谁在家,以此表示恭敬之心。如果找的人不在可留言给开门的人。如果不询问或擅自闯入,不但显得目中无人,让人讨厌,很有可能因家中只有女眷而招惹非议。更有甚者,也很容易落入被人设计陷阱。事虽小,礼贵敬。对于这句经典理解,我们也可将其引申至亘古不变的尊师重教。
古时的杨时立雪,刘备的三顾茅庐,现代的毛泽东敬师无不告诉我们应该尊敬老师,以礼为先。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历史上,凡见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无不重视教育,尊重教师。古人云:“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不敬三师,是为忘恩,何能成道?”回顾从古到今先哲贤圣对尊师重教的精辟论述,应对我们有深刻启示。
“思考”
与人相处,礼敬当先,心中有人,人必爱我。那么我们要如何做到以礼为先,尊师重道呢?
尊师重道在行动。我们应该学会尊重老师的劳动,因为正是他们辛勤的哺育,孜孜不倦的培养才有无数国家栋梁之才为国效力,振兴民族,所以作为年轻一代的莘莘学子,应虚心学习,认真好老师的每堂课,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这是对老师最大的尊重。尊重老师的人格。古人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作为学生我们应从心里敬重老师,尊重老师的人格。若有不同看法,可及时向老师请教、探讨并虚心接受老师批评,切勿当场顶撞老师。
礼仪行事。见到老师应问好或鞠躬行礼;上下课要起立迎送;进老师办公室时要轻轻敲门或喊报告,然后开门进去,行礼后说明来意,不能未经允许随意翻动老师的物品;休息时间最好不打扰老师;到办公室或老师家不宜逗留过久,办完事应尽快离开等。扪心自问,我们是否能真正做到发自内心尊师重道,以礼为先呢?
名言欣赏
1.恭敬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
2.古人云:“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不敬三师,是为忘恩,何能成道?”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礼记·学记》
3.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荀子·大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