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路上,如果遇见有地位、受人尊敬的人,或是辈分比自己高的人或年长的人,我们应赶紧向前鞠躬问好,长辈或是尊长没和自己说话,没有其他的事后,我们可以恭敬地退后站立一旁。
“注释”
路:道路。遇:相逢,碰到,会见。疾:快,迅速。趋:向前快走。揖:古代人见面时的拱手礼。退:向后移动,与“进”相对。恭:谦逊有礼貌。立:站。
拓展故事
张良拜师
张良(?—前186年),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一段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五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就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落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
原来老人授给张良的书竟是天下奇书《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拿回那本书十分珍爱,经常仔细研读,反复地学习揣摩。十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张良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那个授给张良兵法的老人就是著名的学者黄石公。张良始终不忘老师黄石公,后来制作牌位供奉,按时祭祀,直到他去世。懂礼的子路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期鲁国人。子路是孔夫子的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子路的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闻过则喜”,事亲至孝,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跟随孔夫子周游列国14年,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中非常懂礼的人。
有一天,孔子从屋子里走出来,走到庭院中,要到门外去。恰好子路在庭院里读书,他看到老师,立刻放下手中的书本,对老师行鞠躬礼。凑巧的是,当时满院子的樱花绽放,香飘四溢,这漂亮的景色立即吸引了孔子,注意力就集中在了樱花上,光欣赏樱花没有看到子路。子路因为老师没发话,就一直拱手鞠躬站在那里,等到孔子看到子路的时候,子路的身体已经酸麻了,孔子连忙让子路起身,并称赞他说:“子路真是一个懂礼貌的好学生啊!”
在子路生活的时代,师道尊严并没有后世史书中记载那样严格,我们经常看到《论语》中,子路及众多弟子和老师在一起亲热探讨聊天的情景,诙谐、乐观、幽默、豁达中习得了知识,结下了情谊。子路与他的同学们和老师在一起,既是敬而有礼的师生关系,又像威而又亲的父子关系,还像苦乐相伴的朋友关系,让后世读者看着就若亲临杏坛,亲切,自然,又倍感真实。
只是后世中,不怀好意者,才将不正常的师生关系强加给孔夫子,让他老人家为后世的人背了黑锅。
“评析”
在古代,“路遇长,疾趋揖”这件事,是晚辈在路上与长辈见面时的一种很平常的礼节,也可以引申为与尊长见面,甚至职位或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见面的一种礼节。我们在遇到长辈时,要快步走过去,行见面礼,问好。如果长辈没有什么要吩咐的,要主动退到一边,等长辈吩咐,再离开。当然,当代社会,我们作为晚辈也要活学活问,不见得拘泥于形式,比如我们在林荫小路看到长辈或熟悉的尊长,如果自己恰好没有什么紧要的事,就可以上前问好,和长辈攀谈,向长辈请教。如果自己有急事,也不见得非得等到尊长离开,我们再离开,我们可以有礼貌地和长辈打个招呼,说自己还有事要去办,就可以离开,也不算失礼。
当然,如果在校园里,我们看到老师,也可以快步迎上前去,和老师问好。现在的校园,我们可以看到,越是年龄小的,越知道和老师问好,比如小学、初中、高中,大多数的学生还能和老师问好,但是在大学的校园里,还能和老师主动问好的学生,已经不多了!笔者在一所中专任职,前几年,走在学校的走廊里,如果是下课时间,你会听到一串串和老师问好的声音,同学们见到老师基本上都是90度鞠躬礼。在校园里或是走廊里,学生遇到老师在和某位老师或同学谈话,经过这里的学生基本上会绕开很远,以免打扰。这几年能和老师问好,并行90度鞠躬礼的孩子显然少了很多,更别说会绕开老师,怕打扰到老师了。有些学生径直走到老师面前,不可避免地面对面时,眼神还会直接飘移到别处,这在前几年是绝不会有的现象。这显然并不仅仅是校园问题,而是社会风气的问题。现在有多少人受着外界的物质诱惑,而忽略了师长之间、长幼之间的情谊。
小孩子的心是最纯净的,没有污染的,家长和老师的教诲,他们是听一句,受用一句。所以要想教孩子守礼,从孩童教起是最恰当选择。越是大了,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心都开始僵硬了,对自家长辈的尊敬都少了很多,更何况是家族长辈,社会上年龄大的人,还有企业的领导,学校的老师,推此及彼,所以我们的社会才会有那么多的问题出现,比如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的问题,比如赡养老人的问题,比如企业人员流动大的问题,比如学生不尊敬老师的问题。如果这个社会对尊长的尊敬是每个公民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这些社会问题一定不可能出现。
当然,古代人见面时相互之间的九十度鞠躬礼、拱手礼等,毕竟对于现代人来说有些不合时宜。我们可以分不同的情况,行不同的礼,这也是很必要的。比如,见到平辈的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就可以相互握手问礼,见到长辈也可以行鞠躬礼,但此时的鞠躬礼在中国一般都是行前倾45度的鞠躬礼,只有非常隆重庄严的场合才适合行前倾90度鞠躬礼。见到平辈的比自己年龄大的人,我们也可以点头行礼、握手行礼、摆手行礼、拱手行礼,这些都是很好的表达方式。既热情又亲切,这要看对方和你的关系或是辈分而定,也是要讲究艺术的。
“思考”
现代社会有一个现象,有人受西方思想观念影响,提出废止古礼,全面采用西方的握手礼。并美其名曰时尚跟潮,这种声音到底对不对呢?
我们生活在多元文化的现代社会,当然要与时俱进,与时携行,遇到一些有修养很讲究的人我们要用握手礼亦或是拱手礼,和一些学习中国武术或功夫的人在一起要学会用抱拳礼,此外,和大众交往握手礼、摆手礼也很常见。见到长辈,鞠躬礼、跪拜礼、磕头礼也不可丢弃,隆重庄严的场合,也是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当然,除了肢体上的表达,还有就是语言上的问好,比如“您好”、“你好”,这都比较常见。如果是和比较亲近的长辈或领导,还要加上称呼。
现代社会,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发达,远隔千里的人也可能一天之内相见,要多学习各国各地的风俗礼仪,文化传统,以便彼此见面时恰当相处,愉快交流,避免因不懂礼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尴尬。
名言欣赏
1.任贤使能以清官道,尊老慈幼以厚风俗。—陈亮
2.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
3.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