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书籍课本应分类摆放,陈列整齐,放在固定的位置,诵读完毕后归还原处。
“注释”
列:陈列,排列。典:可以作为标准、典范的书籍。籍:书,书册。毕:完,完结。还:回,归。
拓展故事
壁经出世
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各种书籍都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汉文帝时,开始在全国寻找书籍,一个叫伏生的老儒生口授了《尚书》二十八篇,使《尚书》得以流传。到了汉武帝时,鲁恭王想霸占孔子的故居改作花园,在拆房时,忽然从墙壁的夹洞中发现了一批竹简,同时空中传来一阵庄严的钟磬之声。鲁恭王吓坏了,忙下令停止拆房。在墙壁中发现的这批竹简包括《尚书》、《孝经》等古典书籍,因为是在墙壁中发现的,所以这些书被称为“壁经”。这些典籍的发现,对校正一些典籍的真伪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我国古代,图书大都由官府和有钱人占有。据说,秦始皇焚书之后,大量的经典图书遭到毁灭。在刘邦灭掉秦王朝的时候,图书特别少,后来随着文化的发展,国家的图书开始增多。于是朝廷派刘向开始对藏书进行分类,并且收藏在宫廷中,这主要是为了方便帝王和贵族的学习。从此,图书的收藏就开始了。
今天,文化空前繁荣,图书增多了,个人图书的收藏数量也已相当可观。我们要把一些主要的图书进行分类,放到比较熟悉的位置,以便于查阅。
陆倕读书
陆倕自幼喜爱读书。六岁时,父亲给他盖了一间小茅草屋供他一个人攻读,并把先秦两汉诸子百家的各类书籍都弄来摆在小茅屋里,让陆倕随时翻阅,但惟独没有《汉书》。他听说不读《史记》和《汉书》不能称为学者,便要求父亲借一本《汉书》来读。借回的《汉书》该还了,陆倕却找不到《汉书》中的四卷《五行志》了。父亲每天都追索四卷《五行志》的下落,幸亏陆倕已将《汉书》背熟了,他将所缺的章节默写出来,这才还给了人家。
“评析”
这四句话告诉我们书籍要分类摆放,整齐有序,读完后要归还原处,要养成摆放书籍物有定处、动物归原的好习惯。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要爱护、珍惜书籍,把它们分类摆放,整齐有序,以便于查找,这就是物有定处。用完物品之后,立刻放回原来的地方,而不是不方便再用的地方,下一次要看就很快可以找到,这就是动物归原。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难免会有急事,离开时要把书收好,保持读书环境的整洁有序。即使时间再紧,也不要随便乱扔,因为几秒钟我们就可以把书收好。曾国藩先生曾经说过,“案头不可多书,心中不可少书”。桌子上不要多书,需要看哪本书就拿哪本,多余的或者是用完的书就放回原位,保持书籍的整齐有序,这才是治学的态度。心中有书,知识愈多。我们知道图书馆的书籍摆放是有序可循的,按照它们的归类进行摆放,这样读者会很快找到自己需要的图书,有的图书馆还设置计算机查询系统方便读者快速查找,但是有的人往往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籍用完后随意一放,走之大吉。图书管理员苦不堪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整理书籍,归于原处。所以我们在读完书后,要归还原处,利人利己。
我们知道书籍要物有定处,动物归原,我们也要给自己定位,论及理想目标,不要好高骛远,给自己定不切实际的目标,理想要实际,现实才会理想。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好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要各得其所,物尽其才,过自己的生活,不要羡慕别人的生活,而抱怨社会抱怨他人,每个人都是社会的建设者,每个人都是社会的服务者。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相信自己能行,努力奋斗,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思考”
阅读下面的评论,说说你的感想。
经典是圣人之言,言为心声,读经典,如同亲闻圣人教诲,心心相印,岂能不恭不敬。见经典如见圣人,经典安放之处,乃圣人所居之地,所谓圣地。请读经典,恭送圣人,其事神圣,其心庄严,不可粗心,不得轻慢,更不能亵渎。故读毕归原,是为尊师重道。如是用心,如是读经,真得圣人心要。印光大师云,一分恭敬,一分收获,十分恭敬,十分收获。孟子学道,未见孔子,恭敬老师,但读其书,亦成亚圣。拜师求学,一养恭敬心,二解惑达理,两全其美,不可偏废。家有家风,有家风方成家业。父母恭敬地读经,圣教之风,传习儿女,感染其心,是真家教也。
—节选自《中华佛学网》
诵读经典要用心,要恭敬;读完后要归还原处,是尊师重道的一种表现,这样才是读书应有的态度和做法。言传身教,用以教育学生和子女。
名言欣赏
1.鸟归旧巢,书还原位。—中国俗语
2.文字笔砚,凡百器用,皆当严肃整齐,顿放有常处。取用既毕。复置元所。—朱熹《童蒙须知》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