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的五月,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前夕,我们一行三十多人,踏上了前往湖南韶山、长沙,寻访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之旅。
在这几天的旅程里,大家兴致勃勃地先后参观了毛泽东纪念馆、毛泽东旧居、毛主席铜像广场、爱晚亭等景观。大家既感受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又领略了祖国的山川秀美、更是重温了一代伟人的豪情壮志、丰功伟绩。
我们一行人兴致勃勃,怀揣着景仰伟人的激动心情,来到了毛主席的故乡——韶山。人们向往韶山,是因为这里走出了毛泽东,是因为这里孕育了中国革命,是因为这里曾牵动了亿万万人的信仰和崇敬。
韶山,一个被誉为“红太阳”升起的地方,吸引着千百万游客如潮涌海流般纷至。今天我们来到韶山,瞻仰毛泽东故居,寻访伟人旧迹,流连于毛泽东少年时读过书的南岸,曾经游泳的池塘,耕种过的水田、菜地,参观曾闹过农民运动的毛氏宗祠,感觉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一时顿感思绪万千。韶山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韶山是一个出伟人的地方;韶山是一个人们都景仰的地方。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生于斯,长于斯,只有亲身来到韶山,才能真实感受到那山、那水所带给你的震撼。
毛氏宗祠是韶山毛氏家族的总祠堂,始建于一七五八年,一七六三年建成。建筑系砖木结构,青砖青瓦,建筑面积约七百平方米。宗祠大门天头有“毛氏宗祠”四字。大门外两边各立一石鼓。祠堂房屋分为三进。第一进为戏楼。楼阁中部为戏台,可容纳数十人登台演出。楼两侧为化妆室。楼下中部为一小厅。两侧各一厢房,左为庖厨地,右为酒饭舍。第二进为中厅。右廊悬钟,左廊悬鼓。是全族办公、讲约、祭祀和摆酒设宴的地方。第三进是“敦本堂”,堂中安放历代祖宗神主牌位。堂左为住宿处,堂右为钱谷、祭器等物的收藏处。
毛主席故居,远望三面环山,一面环水。依山傍水,坐南向北,苍翠映衬,更添万般神秘。走近一看,其实这是一套非常普通的两家合居的湖南民居,“凹”字土木结构建筑,泥砖墙、小青瓦,各室连通,居室、客厅、厨房、米仓,无不古朴而凝重。天井、杂屋、厨房、毛主席父母的卧室以及毛主席的卧室,一一入目。故居里木床、竹椅、瓦罐、锄犁无不活现伟人之少年。那些旧物,书桌、衣柜、石磨、水车,都曾留下过毛主席及其亲人的印迹。这一切,无不让我们触景生情,深深地感受到造就了一代伟人的这片土地的神奇。
置身于毛泽民、毛泽覃兄弟的居室中,想起毛主席一家人为革命献身的伟大壮举,我们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激动之心难以平静。在中国人民心中,毛主席故居是神圣的,是情之所存,魂之所依。屋前有片池塘,据说,毛主席小时常游于此,这不禁又想起他“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的胆识与豪迈。
毛泽东青年时代塑像,坐落于韶山火车站正前方约两百米处的山冈上,建成于一九六七年十二月。为永久纪念毛泽东同志十二月二十六日诞辰,塑像总高为十二点二六米,其中像身高六米,基坐高六点二六米。塑像面朝东南,身着长衫,左手撑腰,右手刚劲有力地伸向前方;同时,右脚向前迈开健步。塑像面部神采奕奕,雄姿英发,生动而形象地体现了青年时代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伟大抱负和“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迈气概,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造型艺术珍品。塑像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像身用斧剁石作表面装饰,仿花岗岩效果;基座外侧用花岗岩薄片贴面,上部是“白虎涧”,下部为“南口红”;平台铺大理石,细麻石镶边。塑像远处是巍峨青山,近处,八面红旗映着蓝天迎风招展;塑像四周山坡上,樟、枫、雪松、山茶、蜜橘,成林成行,且呈放射状栽植,线条分明。这里确实是游人瞻仰观光的好地方。
参观了毛泽东纪念馆,倾听讲解,仿佛又将我们带到往日的岁月。当年毛泽东为了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回到故乡积极发动群众。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的六位亲人血洒疆场。一幕幕感人的事迹,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来到毛主席铜像广场,在这里,我们怀着无限的敬仰、无限的怀念,向在青松翠柏衬托下显得格外气势磅礴的毛泽东铜像深深三鞠躬,向这位建立了人民的共和国,改变了中国命运,影响了整个世界的一代伟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寄托无限的哀思。
大家伫立于毛主席铜像前,久久地凝望着气宇非凡的毛主席,而他老人家仿佛微笑着向我们走来,一种追怀和敬慕之情一时从我们心底里升起。想起他老人家“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的诗句,领悟到年轻的毛泽东怀着救国救民的豪情壮志踏上了革命的征程,从此四海为家,为中国革命献出毕生精力和全部智慧。在毛主席铜像前,我们敬献了花篮,表达了我们对他老人家的崇敬之情。
爱晚亭,是当年毛泽东学习和召集青年学者研究革命思想的地方。爱晚亭原名红叶亭,位于岳麓山下清风峡中,亭子坐西向东,三面环山。该亭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取杜牧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意命名。它与醉翁亭、西湖湖心亭、陶然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
亭子古朴典雅,亭形为重檐八柱,琉璃碧瓦,亭角飞翘,自远处观之似凌空欲飞状。内为丹漆圆柱,外檐四石柱为花岗岩,亭中彩绘藻井,东西两面亭棂悬以红底鎏金“爱晚亭”额,是由当时的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专函请毛泽东所书手迹而制。
站在爱晚亭上,面朝岳鹿山,大家都感慨万千。在这里,我们抚今追昔,毛主席领导我们党风风雨雨历经坎坷,就是从这里起航,走向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在这里,我们真切感受到共和国江山来之不易,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来之不易。
没来之前,我们早就听说了滴水洞的传说。说是阳光从叶缝中偷偷溜下,洒落一两点光斑。杜鹃花开,红云簇拥,有风吹来,落一地,点点滴滴,汇聚成溪。于是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滴水洞。洞因水而成名,山因花而美丽。
听导游介绍后,我们才知道滴水洞并不是一个真的山洞。它位于毛泽东铜像以西约四公里处的狭谷中。洞中碧峰翠岭,茂林修竹,山花野草,舞蝶鸣禽,自然景观清雅绝伦。《毛氏族谱》赞之曰:“一钩流水一拳山,虎踞龙盘在此间;灵秀聚钟人莫识,石桥如锁几重关。”
据说,一九五九年六月,毛泽东回到阔别三十二年的故乡,来到了滴水洞口的韶山水库游泳,兴之所至,随口对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说:小舟,在这个山沟里修几间茅房子,我老了来住一住……于是,才有了滴水洞别墅之建。
滴水洞别墅始建于一九六○年,房屋建筑形式与北京中南海房屋的结构相近似。一九六六年六月,毛泽东南下视察到韶山,在一号楼住了十一天。他于这年七月八日在武汉写信称此处为“西方的一个山洞”。一九七○年,由欧阳海英雄连队在别墅后修建了长一百米的防空洞。洞的一侧有防震室、指挥室等军事设施。洞的两端各有厚度近尺,重达几吨的装有自动控制的粗重铁门。滴水洞景区有三大核心部分:以一号楼为中心的别墅系列;西面以毛氏祖坟,虎雕、虎亭、滴水清音为主的虎歇坪景观系列;东面以毛泽东曾祖父母坟,龙泉三叠、奔龙泉池、观音远眺为主的龙头山景观系列。
沿着一条宽三到五米的水泥路逶迤而上,我们走进滴水洞,一边是山,山边崖上有许多声名显赫的人物的题词,字写得很好,刻得也不错,历史也许就是这样演绎出来的吧。只是花烂漫,叶新生,无暇顾及其他,这些字能记起的不多。另一边是水,凭栏望去,几池透彻,一色清碧。几枝花儿垂下,在水面和游鱼相约。观之,一道熟稔的风景从心底漫起:清馨。而这美丽的景致,或许只有在某一瞬间释放时,才会鲜活如初,原色依旧。
滴水洞景观集造化之神秀,萃人文之盛事,因而蜚声海内外,吸引游人如织。著名党史专家冯文彬这样赞誉滴水洞风光:“三湘灵秀地,洞中别有天。”
滴水洞因为一个人居住过而成名。这里房间高而优雅,一张大床,几本书。伟人点一支香烟,书在手中一页一页翻过。孤单落寞处,三十一年游故国,花落时节有文章……
欣赏滴水洞景观,我们心绪流连,久久不愿离去。窗外阳光淡淡,小溪水清可口。
无论是在毛主席故居,在毛泽东铜像广场,在爱晚亭,在滴水洞,还是在长沙市的大街小巷,我们都能深刻了解到,当年革命的火种,星星燎原,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能磨灭的烙印。这革命的火种,历经风雨沧桑,依然经久不息,见证着往昔峥嵘岁月,也照亮了后辈前行的路程。
如今硝烟散去,只留下静静的故居、葱郁的山林,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去回想起艰苦年代的生死考验、血泪洗礼。一座座历史遗址不仅有其独特的思想教育作用,而且它所代表的人文精神,它的文化色彩、历史风貌以及自然风光,都会对我们产生永久的魅力,给我们留下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这次韶山之行,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景物,特殊的氛围,一个个基地,一个个传说,都令我们的心灵受到一次次震撼、一阵阵激动,使我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灵魂的洗礼。
红色之旅虽然结束了,但革命先烈们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韶山革命精神,将在激励我们继续革命的道路上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