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我讨厌妈妈……》是日本作者酒井驹子的作品。绘本有文字说明,很方便家长或老师讲绘本中的故事,讲故事的过程可以帮助孩子理解画面。这个故事同样很简单,它是一个关系隐喻的故事。
故事讲的是星期天上午,因为兔妈妈赖在床上睡懒觉,小兔子就很生气,于是就嘟嘟囔囔地发起牢骚,撅着嘴,皱着眉,数落妈妈惹他不高兴的那些事,用这种方式发泄着心中的不满。什么星期天赖在床上不起来呀,什么看电视的时候独自一人霸着遥控器看连续剧呀,什么动不动就发脾气呀,什么丢三落四的,有时竟然忘了洗衣服呀……其中有四页图画读来令人忍俊不禁,那是用来描绘小兔子心里有多讨厌妈妈不能与他结婚的。
这个故事具有普遍性,因为许多孩子都有跟绘本里的小兔子同样的烦恼和困惑。这本绘本告诉孩子们,他们的许多感觉也是别人所拥有的,而那些感觉是正常的,也是自然的。
读着读着,我们也会明白过来,这小兔子的“讨厌”,是带着深深的爱和喜欢的“口是心非”的“讨厌”。特别是小兔子生气地离家出走,然后约一分钟又折返回来。这样的鬼把戏,生活中的孩子们不也玩过吗?
那么,小兔子是要继续跟妈妈赌气,还是为自己找个台阶下跟妈妈和好呢?妈妈是要用心呵护小兔子的台阶,还是狠心地推倒这个台阶呢?故事里的小兔子和妈妈都选择了善待自己也理解别人的做法—给自己也给别人台阶下。于是,故事的结尾是小兔子扑到妈妈的怀里了。
这个故事可以很自然地让我们想到一个自己想探索的关系,可以是最近有些困扰的,对象可以是伴侣、朋友、家人或就是你想探索的关系。关于这类故事的构思是这样的。
(1)当你想到一个对象后,问自己:“关系像是什么?”可用动物、植物、大自然现象或就是你想到的隐喻来表达。在这个故事里作者把亲子关系用小兔子和他的妈妈来做隐喻。
(2)当你说出关系隐喻A后,问自己产生隐喻的细节,如长什么样、多大、什么颜色。
(3)跟自己说:“关系现在是A,希望的关系会像是什么(B)?”
(4)问自己:“怎样才有可能变成B?可以做些什么让A朝B的方向改变?”故事的作者通过小兔子的抱怨、发泄,然后离家出走纾解情绪压力来让主角安静下来。
《我讨厌妈妈……》这本绘本探索了小兔子和妈妈不同观点的感觉;主角的不同情绪与状态及行为,在绘本里充分得以显示。绘本让孩子明白一个人会经历许多情绪,而有些情绪有时是相互冲突的。绘本的第五、六页是跨页的插图,表现了整个故事的主要场景—兔妈妈的房间里。
绘本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书籍,因此阅读绘本要重视对孩子观察能力的培养。阅读《我讨厌妈妈……》就要引导孩子细致地观察画面,左边放着妈妈的大床,妈妈在床上睡得那么香甜、安稳,画面右边是小兔子独自一人,坐在桌旁的椅子上。特别是妈妈的枕头下放着一个闹钟,如果观察够仔细,就会发现在故事发展中闹钟指针的微妙变化。
绘本的图画以色彩、构图及故事为主,因此阅读绘本还要重视让孩子能够说出所观察到的事物与情景。就妈妈在床上睡得那么香而言,一般的读者或许会跟小兔子似的抱怨这个妈妈。而中国台湾地区导师王理书则站在另外的视角,佩服兔妈妈能看得开、放得下。至于故事发展中闹钟指针的变化,可以让我们看到整个故事所经历的时间不过二十几分钟而已。
如果我们能允许孩子用这二十几分钟的时间,说出心中的不满,倾倒出心中的情绪垃圾,那么孩子的内心就会变得更开阔,会有更多的空间来感觉被喜欢,来感觉爱和储存爱。孩子可以喜欢妈妈,也可以讨厌妈妈做的某些事。正如一位智者所言:“人生是美好的,但有时也能让你疼痛得难以忍受,能同时经验两者,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
绘本往往有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阅读绘本应该要重视让孩子和说故事者一起讨论绘本在说什么。通过绘本阅读和讨论,孩子自己的问题可以被解答,因而孩子会有较好的适应机制。换句话说,有指导的阅读绘本让孩子有机会在图画上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自己的情绪也有一种被自己拥有的感觉。就这样孩子会将自己的经验投射在图画上,也会将自己对图画的理解带回到生活中。
在阅读基础上,我们就要思考,在现实生活中的关系里头,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让A变成B。小朋友们可以做这样的延伸活动,他们各自面对着墙壁,说出五件觉得妈妈讨厌的事情,句型是“妈妈,你做了……所以我讨厌你”或“我讨厌你……”,然后再说出十件觉得很喜欢或感谢妈妈的事情。
目前,绘本教育的辅导者主要还是以学校或幼儿园的老师为主。老师必须担负起绘本团体带领人的角色来进行课堂互动教学,运用自身的教育专业知识与经验,以及对课程的熟悉情况,挑选最适合学生的绘本来发展课堂教学。这样的活动也可以推广到学生家长,这样不但多了与家长沟通的机会,还可以借由沟通交流而获得更多不同的想法,让教学多元化而又富于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