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背景”
当事人F的话如下:
那年我把家里扔在院子的一个旧铝锅卖了,换了钱借给邻居家小孩儿买了一把刀锯,我被妈妈挖苦和责骂一通,时间至少半小时。这似乎是我心中最大的痛,妈妈说人家的孩子知道买刀锯砍柴而我就知道败家!
当我带小伙伴到家里的水萝卜地里吃没长大的水萝卜时,同样也没能逃过妈妈的责骂。就这样我背负上沉重的负罪感。自卑自怜的我没有成长的空间,所以总感觉长不大。
初中一年级时,老师来到每个同学家里做家访,而我回到家里就被妈妈当头打一个巴掌,说是从来还没让老师找到家里过。我看《三国演义》又挨了妈妈狠狠的一个耳光,说是耽误了学习。
于是,我的哀与怨转化成惊恐,那是无路可逃的惊恐。我的心灵不再长大,而负罪感和惊恐却水涨船高般使我仇恨自己,同时也使我逃避亲密关系的自动反应机制,自卑自怜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一种习惯。
那时我就不愿意让弟弟带小朋友来家里,我还痛打弟弟责怪他不争气,不好好学习,我心中的愤恨就这样投射到了弟弟身上。
小凡和他妈妈的故事
森林里住着白兔妈妈和她的儿子小凡。兔子家族胆子都很小,所以白兔妈妈经常大发雷霆来为自己壮胆,这可吓坏了她的小白兔儿子小凡。
小凡虽然胆小,可还聪明。春天,他把妈妈种在地里还没长大的胡萝卜分给小伙伴们吃,结果被兔妈妈发现了。兔妈妈破口大骂:“你这没用的东西,别的孩子都知道往家里搬粮食,可你却把没长大的美味分给别人,你是不是缺心眼呀?”
小凡心惊胆战,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心里很不安。从此,小凡的耳朵里总有“你缺心眼呀”这样的声音。
夏天,学校老师留了课外阅读笔记的作业,于是小凡就躲在葡萄架的阴凉下读厚厚的《彼德兔的故事》。妈妈见小凡看与数学、语文、科学、品德等科目无关的故事书,顿时火冒三丈,不由分说就给小凡一个大巴掌,还指着小凡的鼻子尖说:“你这个不知好歹的东西,还有闲心看故事书,你不想上大学啦?”
小凡想辩解,可又一个巴掌打在了他的脸颊上,他只好把委屈和抱怨咽到了肚子里。从此,小凡的耳朵里多了一样声音,那就是“你这个不知好歹的东西”。
秋天到了,小凡见松鼠往树下藏松果,就把家里的胡萝卜也藏到树下。冬天,兔妈妈饿了,可在菜窖里没有找到胡萝卜。小凡告诉妈妈:“我帮你把它藏到树下了,妈妈,我想减轻你的家务负担。”
小凡本以为妈妈会夸奖自己爱劳动,没想到妈妈又是一声吼:“败家呀,胡萝卜早冻成冰棍了,你咋不替那好样的死了呢?”
于是,兔妈妈开始讽刺挖苦小凡,小凡泪水涟涟,心胸好闷哦!他有了羞耻感和负罪感,同时耳朵里多了一样声音,那就是“你咋不替那好样的死了”。
以后,小凡什么也不敢做了,不敢交朋友,不敢走出家门,不敢去做没经过妈妈允许的事情,他的胆子越来越小,也越来越自卑了。奇怪的是,他的身体也越来越小,后来,有着雪白皮毛的小白兔小凡竟变成了一只灰老鼠。
点评
这个治疗故事在隐喻同态体的架构上是成功的。症状的根源—耳朵里总有“你缺心眼呀”、“你这个不知好歹的东西”及“你咋不替那好样的死了”这样的声音及其危害抓得很准,并按春、夏、秋、冬的季节演变顺序,线索清晰地组织叙事,同步同理了当事人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
不足之处是没有体现治疗对策,治疗不彻底,甚至在故事的结局写下“他的身体也越来越小,后来,有着雪白皮毛的小白兔小凡竟变成了一只灰老鼠”,当然作者的用意是警示读者,但这对当事人是会产生消极影响的,会造成消极心理暗示的不良后果。因此,我们强调,隐喻故事辅导适合以团体的方式进行,那样会有多样化的可能脉络,帮当事人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不被接纳与肯定是孩子产生自卑情绪的根源。针对这样的不成功治疗故事,就需要有接纳与包容的替代故事,或者有后续积极故事的跟进,进一步探寻相关的解决问题途径,并加入适当的治疗因子,这样才能编出真正有影响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