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看了卡通片《麦兜故事》,其中有一个麦兜的妈妈给麦兜讲故事的情节,使我大受刺激。
《麦兜故事》是这样开始的。麦太太像世界上的每一个妈妈一样,忙虽忙,但是每天晚上睡觉前,她也会给麦兜讲故事。她的故事是怎么讲的呢?
“从前有个小孩儿,很用功念书(翻了一页),长大后,他发财了!”
还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讲的:“从前,有个小孩儿,撒谎(翻了一页),有一天,他死了!”
看到这里,我觉得又好气又好笑,真恨不得一步跨进电视机里,抢过麦太太手里的故事书翻一翻,看看这本书究竟是哪个大猪头写的。懂不懂儿童教育啊?这样给孩子讲故事,会毁掉这个孩子一生的!
我强忍着怒气继续看下去,一直看到故事的结尾。果然,不出我所料,麦兜小朋友长大了,变成一个“负资产者”!“负资产者”这个词,可能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范围。说穿了,就是房奴、车奴、卡奴一族。早就看出来了,从麦太太乱讲故事的那一天,就埋下了一颗不负责任的种子。谁说用功念书长大就能发财?陈旧过时的励志说教,既无逻辑,又没事实依据!谁说小孩儿撒谎就会死?纯属骗人加恐吓!
当然,麦太太也希望麦兜过上幸福的生活,她一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为了让麦兜出人头地、光宗耀祖,麦太太送儿子去学习“抢包山”的本领。“抢包山”是什么本领呢?其实就是在过节的日子里,大家一起把香喷喷的包子堆成一座大山,一声令下,年轻人一哄而上,看谁能抢到位置最高的包子。麦太太还给奥组委主席写了一封信,要求把“抢包山”列为奥运项目!
麦太太怀着让“抢包山”成为奥运项目的宏伟志向,同时梦想着儿子能凭此绝技赢得奥运金牌。
麦兜是怎么想的呢?麦兜说:“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抢包子,也不相信抢包子会成为奥运项目。可是我仍然努力练习‘抢包山’,因为我爱我妈妈。”
“抢包山”——一个多么滑稽的象征!在我们身边,有多少孩子在学校里苦练着类似的本领,只因为爱自己的妈妈?
每个孩子都爱自己的妈妈。可是,让孩子去学“抢包山”的妈妈,我觉得有点可恨!我很想教麦兜妈妈讲一些好听的故事,就从最简单的《三只小猪》开始吧!
猪妈妈生了三只可爱的小猪。有一天,猪妈妈对三只小猪说:“你们都长大了,应该自己出去盖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了。”三只小猪向猪妈妈告别后,就去盖属于自己的房子了。
老大盖的是草屋,老二盖的是木屋,老三最聪明了,因为老三用砖块盖了一间最坚固的砖头房子,也是三间房子中最安全的了。
有一天,大野狼“砰—”的一声,就轻松地把老大和老二的房子撞倒了。于是,两只小猪就急忙跑到老三的砖房那里。不久,大野狼来到老三的房子前面。大野狼撞了好几次,不但撞不倒这栋房子,反而把自己撞得满头是包。
大野狼正生气的时候,突然发现房子的上面有一个烟囱。大野狼就爬到屋顶,准备从烟囱进去。不过,三只小猪早就在烟囱下面用柴烧水了。大野狼一下来就“啊!”的一声,屁股被烫得红彤彤的,夹着尾巴逃走了,三只小猪也可以松一口气了。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三只小猪》的故事并没有直接的说教,没有要求孩子放弃玩耍的快乐而要去盖一间结实的砖房子。
故事给孩子打开一个想象的空间,或许引起孩子的思索,或许引导孩子自己得出某一种结论。好的故事,永远把结论留给孩子自己,就像把种子埋进土壤里,它会用自己的力量成长。
作为妈妈,一定要知道,故事是不可以乱讲的。因为故事是有魔力的,它就像一颗一颗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灵深处,在以后慢慢长大的岁月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即使他不一定意识到。
善于与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家长都知道,用故事沟通的方法还可以巧妙化解孩子性格中的问题,而不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有一个小野马的游戏故事,就是一个华德福幼儿园的老师为一个爱撒野的“淘气包儿”创作的。那个“淘气包儿”精力过于充沛,总是四处乱跑,还对其他的孩子拳打脚踢。这时,会讲故事的老师走过来,开始赞赏“淘气包儿”的靴子。于是,“淘气包儿”对老师说,这是他的牛仔靴,他很想将来有一天能够拥有自己的小马。老师忽然明白,这个“淘气包儿”热爱马,其实,他在欺负别的孩子时,一直都沉浸在牛仔故事的场景中!于是,老师为小朋友们创作了小野马的游戏故事。用小野马游戏来疏导孩子们的身心能量。在游戏中,孩子们兴奋地一个接一个围着圆圈跑,然后轮流跑到圆圈中心,躺下来,等待其他孩子过来帮助“小野马”梳理毛发。在这个疏导能量、身体接触的游戏故事中,“淘气包儿”男孩性格中的攻击模式被转化了,他不再欺负其他孩子了。
使用故事的沟通,就是这么奇妙有趣!而那些不会使用故事的老师和家长,除了会对孩子吹胡子瞪眼外,就是抓耳挠腮、束手无策。
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生麦兜妈妈的气。但是我知道,《麦兜故事》这部卡通片本身是一个很好的故事。它对我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懂得了为了帮助像麦兜一样可爱的小朋友,首先需要帮助的是他们的妈妈,让妈妈们学会好好讲故事!于是,就有了这本与深受孩子喜爱的故事大王李永强老师和王蒙老师合作的讲故事小书《做孩子贴心的故事妈妈》。
郝琦
2012年4月20日于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