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偏执
偏执心理是坚持成见、不懂变通的心理现象。在日常工作中表现为缺乏民主作风、一意孤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偏执心理对于领导者,尤其是主要领导者来说,其危害性是很大的。久而久之,领导班子民主作风削弱,战斗力削弱,这既影响事业发展,也会使领导者处于苦恼的孤立地位。
很多时候,在身边有一些“悲情人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虽然并不愚钝,却常常陷入某一个绝对没有好处的事情中不能自拔。任凭周围的亲戚、朋友、旁观者如何劝说,他们总是偏执,甚至还要找出很多幼稚的理由来欺骗自己,直到有一天,当他们受尽折磨,终于解脱的时候,才翻然醒悟,追悔莫及。近日出版的科普杂志《大科技》介绍了这种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那么,这种心理问题为何存在,它对人们的生活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偏执的原因
何种因素导致偏执?这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无法将客观与主观、现实与假设很好地区分开造成的。人本身对事物是有自己认知的,对事件的态度是由自己的评价来决定的,而且这种评价是依赖于其自身的经验的。如果将自己这种已有的经验凌驾于现实之上,并过分固化的话,就产生了偏执。
此外,美国心理学家莱昂·费斯汀格在解释人的偏执的心理时,认为这是由认知失调导致的。他认为,人都会遇到信念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情况,这种情况就会导致认知平衡失调,此时,人们就会感觉难受从而想办法来恢复心理平衡。恢复平衡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承认事实,一是找到一个理由来维持平衡。后者就是人们所说的认知失调——当自己做决定采取行动或遇到跟自己原先预想的不一样的信念、情感或价值观后,引起内心冲突所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状态。
虽然认知失调可能会导致偏执,但偏执并不一定是由认知失调所引。导致偏执的原因有许多:首先是思维定式,以前认识事物的习惯可能会影响后来认知事物的方式,而不会因时因事而进行变化,这表现为人们的偏执;其次,有的偏执是由于心理的保护,有时人们未必认识不了事物的客观,只是由于自我防御机制,会使人坚持自己的看法。
人们在劝解别人的时候语言要恰当,如果不恰当,两人会因为言辞争论,而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争论;有的偏执是由认知失调引起的,比如说曾经有一个女孩深陷爱情骗局,别人一眼就看得出来是在骗她,但女孩子就坚持认为那个男人是爱她的。这就是另一种的偏执。
偏执的基本要素
自尊心过强是导致偏执心理形成的基础。自尊作为人的一种精神需要,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人没有睿智的思想、熟练的技能、幽默风趣的谈吐、精辟的论证、高尚的品格及谦虚的态度,因而只能用执拗、顶撞、攻击、无理申辩等方式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使偏执心理在这种满足中得到发展。这样,必然会影响与他人的正常交往。
浮夸、傲慢、懒惰、墨守成规是构成偏执心理的要素。这种人常表现为心绪不稳定,社会适应性较差,对周围环境或人漠不关心,易与人发生摩擦,处不好人际关系。自己内心苦闷,却又不能耐心地听别人讲话,因而使自己的心理压力无处排解,最后陷入心理变态的泥潭之中。
个人修养、平时所交往的对象是偏执心理形成和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常与修养好、善于应酬周旋、灵活性强或虚心随和的人交往,往往会改变或减弱本人的偏执程度;而偏执心理的人与偏执心理的人交往,会促使双方更加偏执。
克服偏执
偏执心理是可以说服的。首先,要克服虚荣心。人无完人,这是客观事实,用不着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要夸夸其谈、不懂装懂,要把精力引向事业,使虚荣心这种变态“能量”得到转化,达到心理平衡。其次,要提高个人修养,丰富知识,把自己从教条和陈规陋习之中解脱出来。要尊敬和信任他人,培养自己宽容待人的态度。不要过于欣赏自己的成绩,谈论别人的不足,要乐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不要去计较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最后,要善于克制自己的抵触心绪及无礼的言语和行为,加强自我调控,学会使用感情转化的心理调适方法。对自己的错误要主动承认,不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观点。
从书籍中获得抚慰。法国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儿说过:“读一些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实验表明,经常阅读伟大人物的传记,更能使那些偏执的人得到心灵上的慰藉。丰富的知识使人聪慧,使人思想开阔,使人不拘泥于教条的陈规陋习。但应该注意的是,越有知识越要谦虚,为人处世要懂得尊敬和信任他人。
加强自我调控。对自己的错误要主动承认,善于应用幽默,自我解嘲地找个台阶下,不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观点。
养成善于接受新事物的习惯。偏执的人常常思维狭隘,不喜欢接受新事物,对未曾经历过的东西感到担心。为此,要养成渴求新知识,乐于接受新人新事,并学习其新颖和精华之处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