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一种好的精神状态
心理健康的核心内涵,就是人的自尊,一个没有自尊的人心理是不可能健康的。一般来说,心理健康有四个主要标准。第一,要有正常的智力活动。第二,要具有情绪的协调能力。第三,具有与社会良好适应的能力。第四,具有对自己进行准确判断的能力。
具体而言,心理健康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有效的心理状态。能够对当前发展中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做出良好的适应,不同层次的人当然反应也不一样。心理健康一定要有好的智力条件。
2.健康的人格。健康的人格就是要有好的自我意识,知道自己是属于什么样的状态,跟周围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样就能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3.要有社交的能力,如果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再聪明的人也不会成功。要有良好的社交能力,需要把握一些重要的原则。
第一是平等原则。不管贵贱高低,我们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要受人尊敬,而且要尊敬人。
第二是相容性原则。人跟人肯定不一样,只能求大同存小异。每个人生活的过程不一样、习惯不同,所以大家都要互相容忍一些,同事之间更是如此。
第三是互惠互利原则。根据英国心理学家的一项调查,平均有三个朋友的人比没有三个朋友的人要多活三到五年。朋友很重要,但要有好的朋友,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要互惠。
第四是守信原则。守信从心理过程来讲就是保持一致性,使我们对将要发生的事情能有一个预测,有了好的预测,才能有好的行为。
4.要保持情绪的稳定性。遇到高兴的事或不高兴的事,情绪都不能表现过激。在生活和工作中有很多事情是我们不能接受的,我们要学会自我控制,该忍耐就要忍耐,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
5.要具有抗打击和康复的能力。有些人遇到打击一下子就垮了,有些人能够承受刺激。如果一个人一辈子从来不受任何打击,大概很快就会面临灭顶之灾。
要学会自我减压
事物有两个方面,在变化时可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比如说有些激素的分泌对我们的身体有抑制作用,对生长系统、免疫系统、抵抗炎症的系统都会有消极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女人比男人活的时间长,到底怎么回事?有一种说法是男人容易激动,一激动身体里的激素水平就会升高,而女人不容易激动,所以女性身体自我保健比较好,活得长。
激动之后要更快地恢复平静。内部的改变集中在各个方面,比如说身体的各个系统,肌肉系统、心血管系统、胃肠系统,乃至于免疫系统,都会向不利的方向变化,这些不利的变化,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将会导致身体出现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伦敦的居民胃出血普遍增加,医生很奇怪,饮食并没有改变,后来发现是因为纳粹德国飞机的空袭,造成人高度的应激状态(生活拮据、工作紧张、精神刺激等)导致胃出血。应激就是人对外界的特殊因素进行反应的过程。现在我们认识到,人在压力特别大的时候胃会出血,这是应激性的溃疡。
在诺曼底登陆时,盟军有很多士兵失去战斗能力,送到前线包扎所,后来发现有一半人都是好的,就是因为太紧张了失去了战斗能力。事情太多,不仅仅是消化系统出现问题,甚至是呼吸系统、免疫系统,都可能由应激而导致一系列难以克服的问题,这些毛病都是药物无法治疗的,必须从应激源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很严重的癌症和艾滋病,也都和应激水平有关系。
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的各种各样的压力,不仅仅是纯粹来自于工作,而是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压力带来的这些应激水平的增加,怎么办?人的认知是可以改变的,而且是可以很好地改变。人看外部的事物时大脑会有一定的思维定式,一旦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来看待事物,就会有另一番天地。我们的大脑是可以改变的,我们要向有利的方向转变。
有人一生气就猛吃,还有男士猛抽烟喝酒,这是不好的方式。对待压力我们要有正确的方法,要很好地应对。
我们要主动迎接挑战。巴尔扎克说过,世界上的事情不是永远绝对的,任何事的结果完全是因人而异的。苦难对于有才能的人来说可能就是一个垫脚石,就是一笔财富,但对弱者来说可能就是万丈深渊。心理学研究也证明了拿破仑的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只想当将军的士兵也不可能是好士兵。人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目标,我们要设立一个远大目标,自己设立就可以了,任何事情都会有目标。很多事情不是主观决定的,主观努力确实重要,但是也有客观的因素。我们要积极地培养个性品质,培养自尊、自信,个性品质的核心决定了你对待一切事物包括你自己的最本质的态度。
如果有烦恼我们要尽快地应对。应对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不需要搞得很清楚,有的事情含糊一点就完了。郑板桥在山东潍坊当官,看到老百姓受苦了,他就让大户援助老百姓,最后大户到朝廷告状将他罢官,他虽然生气,但发发牢骚说难得糊涂。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辩证统一,好或不好都要考虑。
该哭的时候就要哭。哭很重要,从心理学来说,哭就是宣泄。我们心理上有问题,或者说我们受到压抑,该哭的时候就要大胆地哭出来,男士不好意思当众哭,可以躲在家里哭,家里不好意思哭,也可以躲在厕所里哭,厕所里不好意思哭,也可以去找一部感人的电影看,借机会哭。
不要看得太认真。经常有人在背后说你不好的话,怎么办?你可能说他也不怎么样,互相说坏话,结果是狗咬狗一嘴毛。我们要变害为利。凡事都要从两面来看。你可能觉得有吃有喝好,不下岗,有保障,但是可能失去了一辈子奋斗的机会,本来这个人可能有更大的机会,但是丧失了。下岗是坏事,遇到坏事我们要转化,平常每天要上班,现在不需要上班了,人生最宝贵的就是时间,就看怎么支配了。另外,要加强对人生事件的心理预期,如果我们对人生要发生的那些事情有一个思想准备,到时候就会从容应对。
保持心理健康的四大途径
□第一个途径是认知
根据心理学的一些观点,人有自创的能力也有自毁的能力,将自创自保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关键靠改变认知。
科学实验告诉我们,改变了认知确实有巨大的帮助。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里有一个说法,说刘和珍被害已经一年了,“忘却的救主”降临了。我对这个“忘却的救主”不懂。后来我到美国学心理学才知道,西方把对我们天然有利的思维方式都称为“救主”。人有一个本能,就是“忘却的救主”,这在西方就发展出一套医治理论,如果我们将不好的东西主动排除,就会促使我们的自主神经系统往好的方向发展。
□第二个途径是自尊
自尊是个体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也是人的基本需求,它是一种深层次的生命感受。自尊有正面的和负面的态度,包括了认知成分,也包括了感情的成分,是一个结合体。自尊会使我们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和良好的自我感觉。
自尊心强的人在同样的条件下自我感觉比较好,美国一项研究发现,自尊心强的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坚持不懈继续努力,生活的满意度相对也比较高。自尊和身心健康关系比较明确,自尊心越强,身心也健康;自尊心越低,身心也不健康,这是正相关。
相反,自尊心和羞怯的程度是不相关的。自尊心强的人也会失败,但是失败之后产生的抑郁和焦虑要比低自尊心的人缓冲很多,而且高自尊心的人更倾向于用提高自我的办法来应对困难。用自尊心测试问卷,将自尊心最强的20个人和最低的20个人都请来,做一件同样的事情,结果都失败了,我们发现高自尊心比低自尊心的人受到的压抑低。
我们告诉他们这只是一个测验,失败了不是你们的原因,而是别的原因,结果发现两组情绪都有改善,高自尊心的人改善要更为明显。
毛主席说过要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不要以为退下来很容易,退让是非常聪明、具有崇高哲学的水平运动。人都会有错的,认识这一点很重要,要时时防着你可能错,可能失败。因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有万一的,万一失手了,也许还有1%回手的余地。我们在生活中也是一样,任何一件事情,不要以为百分之百,一定要留有余地,如果事情失败了还有回旋的余地。我们生活中经常是该躲的不躲,所以搞得恶性循环。
□第三个途径是重视适度的体育锻炼
适度的体育锻炼,不单纯使我们血液循环加快、代谢改变、耗氧,而且对心灵也是巨大的安抚。
保持心理健康还要从业余活动入手。古人云,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我们见识广了,爱好广泛,自然而然什么问题都看得清楚。要学会放松,尽管我们很忙碌,但我们可以留出十分钟的时间,在这十分钟里有一个舒适的坐姿,从上到下放松,如果不会放松,你可以把肩膀绷紧,绷久了你肯定受不了,慢慢就会放松了。还有面部,放松和紧张要相对应。
对于压力,我们首先要承认我们都是有压力的,而且压力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分析一下,这个压力处在什么环境,是什么因素造成的,我们能否脱离这个压力的环境。可以有一系列的方法来应对压力。
1.做事不要超出可操控的范围。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开汽车什么时候感觉安全,感觉要飘起来,有点不可控制了,肯定不安全,感觉应付自如肯定是安全的。
2.感觉有压力,不要当做没有,要赶紧应对。
3.人生在世要学会孔夫子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灵活机动才能够更好地生存,该逃的时候要逃,逃并不是怕死而是为了更好地进攻。
4.不要太后悔,所有人都会犯错,歌德说:“人只要奋斗就会犯错。”什么都不干肯定不会错,只要干事肯定会有错,有错没关系,下次少犯一点错就可以了。
5.要有自信心,先对自己说“我能”,能是第一条,然后看能到什么程度。
6.不要张罗太多事,有的事要学会拒绝,做不了的事要用婉转的办法来拒绝。
7.生活要有变化,但是不要变得太多。
8.人生在每一个阶段一定会有事情发生,对这个事情都要有思想准备。
9.要善于宣泄,不要老是心里压抑,对身体不好。
□第四个途径是学会安排时间和资源,避免发生冲突首先要找准目标和重点,根据事件的轻重缓急来组织我们的时间,重要的事情先做,要学会将复杂的事情变简单。
心理学有很多实验证明,同时做两件事情永远做不好。要面对现实,哪怕你再忙也要安排时间放松,这是可以做到的。想一想放松可以让你活很多年,何不拿点时间放松?也要学会放弃,前途有一些不确定性,因此张罗的事太多,搞得身心疲惫,统统不放弃结果什么都得不到,舍得舍得,有舍才能得。要调动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自己厌倦。
当领导干部的年初做计划,然后实施、报告、评比,第二年又来做计划,年年这样肯定会烦,因此要有新的工作思路、新的工作方法。现在有一种职业倦怠,凡是付出多的人,如护士、中小学老师、警察,如果不进行心理调整就会倦怠,表现为不愿意干事、情绪恶劣。要关注你的健康,要睡到自然醒,如果不能睡到自然醒,要胸中有数,已经亏了自己了,要想办法弥补。不要暴饮暴食。
千万不要乱吃药,一定要看正规的医生而且是负责任的医生。要避免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如半夜不睡觉,烟抽得多酒也喝得多。要帮助别人发展友谊,同时也要接受自己。只要我们重视了心理健康,并懂得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了解一些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每个人都能够做到身心健康、精神愉快、工作顺利。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基本符合标准的,即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仍有为数不少的心理缺陷人群。这类人群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不健康表现,但却不属于心理疾病范畴。对这类心理过渡状态,我们称为心理缺陷。
所谓心理缺陷,是指无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备的心理调节和适应等平衡能力,心理特点明显偏离心理健康标准,但尚未达到心理疾病的程度。心理缺陷的后果是社会适应不良。在实际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缺陷是性格缺陷和情感缺陷。
□性格缺陷
常见的性格缺陷有下列八种:
1.无力性格。这种人由于精力和体力不足,容易疲劳,所以情绪常处于不愉快状态,缺乏克服困难的精神。对精神压力和身心矛盾,易产生心理过敏反应,由此诱发心理疾病。
2.不适应性格。这种人由于判断和辨别能力有限,因此,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差。一旦受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就易发生不良行为。
3.偏执性格。固执、敏感多疑,容易产生妒忌心理。考虑问题常以自我为中心,遇事有责备他人的倾向。这种心理缺陷如不注意纠正,可以发展为偏执性精神病。
4.分裂性格。性格内向,孤独怕羞,情感冷漠。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很差。喜欢独自活动。此种心理缺陷易发展为精神分裂症。
5.爆发性格。平时性格黏滞,不灵活,遇到微小的刺激易引起爆发性愤怒或激情。
6.强迫性格。强迫追求自我安全感和躯体健康。可有程度不同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这类人易发展为强迫症。
7.癔症性格。心理发展不成熟,常以自我为中心。感情丰富而不深刻。热情有余,稳定不足。容易接受暗示,好表现自己。这种性格的人容易发展成癔病。
8.攻击性格。性格外向,好斗。情绪高度不稳定,容易冲动。往往对人、对社会表现敌意和攻击行为。
□情感缺陷
常见的情感缺陷有下列八种。
1.焦虑状态。对客观事物和人际关系,表现出焦虑、紧张。忧心忡忡,疑虑不决。虽然具有强烈的生存欲望,但对自己的健康和疾病存有忧虑。
2.抑郁状态。情绪经常处于忧郁、沮丧、悲哀、苦闷状态,常有长吁短叹和哭泣的表现。这种人缺乏人生的动力和乐趣,生存欲望低下。
3.疑病状态。常有疑病情绪反应,有疑病性不适症状,自我暗示性强,求医心切。
4.狂躁状态。情绪高涨、兴奋,活跃好动,动作增多,交际频繁,声音高亢,有强烈的欣快感。这种状态容易发展为狂躁症。
5.激情状态。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地出现亢奋状态。
6.淡漠状态。孤独、不合群,对外界客观事物和自身状况漠不关心、无动于衷。
7.幼稚状态。心理年龄明显落后于实际年龄,情绪幼稚化。
8.反常状态。情感反常,不协调,甚至出现矛盾的情感状态。
少男少女不健康的心理表现
少男少女由于处在身体发育、知识和生活经验尚不充足的特定时期,故可有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当发现时应当及时纠正,以免酿成大病。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忧郁。由于种种原因,青少年会出现闷闷不乐、愁眉苦脸、沉默寡言的现象,如果长时期处于这种状态,就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2.狭隘。即斤斤计较,心胸太狭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别人。对小事也耿耿于怀,爱钻牛角尖。
3.嫉妒。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
4.惊恐。对环境和事物有恐惧感,如怕打针、怕暗、怕鬼怪。轻者心跳加速、手发抖,重者会失眠、梦中惊叫等。
5.残暴。有点小事使自己不快,便向别人发泄,摔摔打打骂骂咧咧,有的则以戏弄别人为乐,对别人冷嘲热讽。
6.敏感。即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中的话或不相干的动作当做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7.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以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抬不起头来。这种自卑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对自己都缺乏情趣,压抑感太强。
人类“心理疾病”时代已悄然来临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从疾病发展史来看,人类已进入“心理疾病”时代。在自然灾害多发、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心理危机是十分现实的威胁。
“中国人所面临的心理危机不容忽视。如果没有恰当的心理疏导,短期的心理危机会演变成长期的精神疾病。”浙江大学心理学系教师杨宏飞这样告诫道。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和哈佛大学1993年就已预测:精神神经疾病占中国疾病总负担的比例,将从20世纪90年代的14.2%上升到2020年的15.5%,在中国疾病总负担中占到第一位。
西班牙《荟萃》月刊曾发表文章说,人类进入精神疾病时代。世界25%的人在其人会生的某个阶段出现精神障碍,精神疾病已经成为21世纪的重要疾病。精神障碍疾病今后几年将大幅增加。世界卫生组织自2001年以来已把关注精神疾病问题作为它的主要任务之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今后10~20年内,全球将有1/5的人罹患各种心理疾病,排在前10位的死因中,有三项将源于心理因素。还有的统计结果表示,目前的青少年中有15.5%的人有自杀倾向。
据天津精神卫生国际论坛公布的数字,目前我国许多17岁以下的青少年正在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未成年人的心理疾患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专家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天津市安定医院曾经对部分小学和初中在校生的精神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5.1%的中小学生有抑郁心境,其中男孩多于女孩,并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上升,面临小学毕业和即将参加中考的孩子产生抑郁的比例最高。
中华医学会精神分会常务委员、天津市安定医院冯志颖教授指出,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可许多孩子都认为,父母、老师、亲戚、朋友期待的目光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一道道绳索、一座座大山。长期的压力得不到宣泄,孩子就会进入心理亚健康状态,出现自卑自责、丧失学习兴趣、思维联想困难、精力食欲减退,有的孩子甚至有自杀倾向。目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情绪障碍、行为问题、人格缺陷、心理障碍等几种类型,这些问题正威胁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冯教授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一个系统工程,家长能够做到的就是给孩子减压,同时接受一些“心理调养”方面的教育,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并进行疏导。他警告说,过大的学习压力只能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更严重的可能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北京市卫生局发布的健康播报称,近期一项北京地区抑郁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有80万人曾经或正在患抑郁症,而在北京地区的大学生中,抑郁症患者不少于10万人。其中82.9%从未求诊或接受治疗。很多抑郁症患者宁可自己忍受痛苦而不愿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害怕因“精神病”而受歧视,结果延误了治疗,导致抑郁障碍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