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的北魏末年,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来,东魏的政权为高洋所夺,是为北齐。高洋有个侄子名叫高长恭,被封为兰陵王。兰陵王骁勇善战,为巩固北齐政权屡立战功。
公元564年,北周集结二十万大军,进攻北齐,并包围了洛阳。北齐以段韶、斛律光、高长恭为帅领兵八万解救洛阳。两军在洛阳的邙山遭遇,并就此开始战斗。当时齐军抢占了山坡的高处,段韶在左,斛律光在右,兰陵王领中军。
战役开始后,周军以步军为前锋,向前猛攻,齐军步步收缩,向山上退去。等周军的战线逐渐拉长,势头开始衰退的时候,齐军阵后的精锐从两翼开始了猛烈的反攻,周军顿时支持不住,溃败下来。这时兰陵王独领五百精骑杀入敌阵,穿透重重敌军,直抵洛阳城下。
洛阳城中守军不知来者为谁,不敢开城,兰陵王脱下头盔,仰面示之。城中守军认出是兰陵王,欢呼声震天,遂开城与城外的援军共击周军。在内外夹击下,周军十几万大军全部崩溃,一败涂地。洛阳邙山之战,以北齐的大胜而告终。兰陵王一战成名,威名远扬。士兵们根据兰陵王的事迹,创作了《兰陵王入阵曲》,争相传唱。
公元571年,北齐、北周两国之间硝烟又起,在河南沿黄河一带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最初周军夺取了北齐好几座城池,北齐皇帝高纬急忙派遣兰陵王和段韶共同领兵赴援,不幸的是,段韶于军中得病,这样只能由兰陵王总督大军。
在指挥作战的过程中,兰陵王不仅机智勇敢,而且爱护士卒,即使得到很少的瓜果,他也要与将士们共同分享,因而得到大家的拥护,人人都希望努力杀敌报答他,北齐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了。就这样,原本不可一世的北周军在兰陵王的队伍之前,变得不堪一击。兰陵王指挥北齐军所向克捷,无人能敌,取得了柏谷、定阳等地围攻战的胜利。
可是,军事上的胜利,却使得兰陵王陷入了可怕的政治危机。有一天,高纬问兰陵王:“当年邙山大战时,你只领五百人就敢深入敌阵,岂不危险?”兰陵王随口答道:“这是自己家里的事,所以不知不觉就这样做了。”
高纬一听立刻变了脸色!兰陵王是皇帝的堂兄,以天下得失为“家事”,是不是有夺位之心?兰陵王看出了皇帝的疑忌,从此以后就开始学习萧何,通过贪污的方式进行自污,以降低威信。他的属下尉相愿见了,劝他说:“朝廷如果猜忌您,这正好给他留了把柄,想求福反而招祸。”
兰陵王听了以后,流着泪向他请教避祸之法。相愿说:“皇帝对您猜忌主要是因为您威名太重,所以,您最好称病在家,别干预政事了。”于是,兰陵王开始装病。但毕竟他正处盛年,不甘心完全隐退,还是经常参与政事。终于有一天,兰陵王突然接到皇帝派人送来的毒药,他只能饮药自尽。
——选自《北齐书·文襄六王列传》
【智慧心得】
君子当激流勇退
兰陵王战功卓著,万民仰慕,顿时感到高处不胜寒。于是,他急忙通过贪财敛财的办法自污,希望借此贬低德行,消除皇帝对自己的怀疑。但是,终究醒悟太迟,放权又不彻底,才遭饮鸩之祸。
古代有所谓“功大难酬”、“功高震主”的说法,指的是在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下,君主不容许别人有太高的威信、太大的权力。当开国或中兴之时,君王不得不依赖那些才干出色、能力超群的文臣武将。等到天下已定、强敌除尽之时,君主为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对功臣们加官进爵以示酬劳的同时,又因为这些具有非凡才干的功臣集声望、权力于一身而猜忌重重。在这种情况下,位高权重的功臣常常会面临盛极而衰的奇灾大祸,因为心胸狭窄的君主有可能随时下毒手铲除功臣,以便加强集权统治。于是历史上便有了越国大夫文种、秦朝李斯、汉朝韩信、北朝兰陵王、明代李善长这样的功臣不断地重复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
但是,这样的悲剧并非不可以避免。尽管西汉的韩信、彭越、英布在战场上为刘邦卖命,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将刘邦推上皇帝的宝座后,刘邦为了巩固刘家天下,却将他们一个个除掉;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心狠手辣,几乎将功臣杀个精光。但是,汉朝开国之时,萧何、张良的功劳并不在韩信之下,明朝攻城掠地谁又能比得上徐达?最后这些人不仅能够享尽荣华,寿终正寝,还子孙绵延,永享爵位。其区别就在于他们是否懂得孔子所说的“持满之法”。所谓的持满之法,就是当一个人的权势达到顶峰的时候能够“抑而损之”。具体运用起来,无外乎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种是自贬身价法
汉十一年七月,淮南王英布造反,刘邦移兵南征英布,萧何还是照例治理后方。其间,刘邦多次派使回长安,问相国近做何事。一个说客听到这件事以后,找到萧何说:“这样下去,您离灭族不远了。现在您位居相国之位,功劳全国第一,您想想看,您的地位、功劳还可以增加吗?但是,您自入关中以来,虽然得到了百姓的诚心拥护。可我们的皇上屡次派人打听您的作为,是因为害怕您尽收民心,而背叛皇帝啊!现在您不如多购买田宅,运用您的权势,以最低的价格向百姓赊欠来污浊自己,如此的话,我们的皇上心里就会安定,对您就没有戒心了。”
萧何认为很有道理,就依计而行。等到刘邦平定英布后返回长安,途中遇到不少百姓拦路上书,状告萧何强买民田。萧何入宫见驾,刘邦将状书一一展示给萧何,笑道:“相国就是这样为民的吗?愿你自己向百姓谢罪。”萧何见刘邦并无深怪之意,退下后立即将强买的田宅,或补足价格,或退还原主,百姓怨言渐渐平息,刘邦的猜疑也渐渐随之平息。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会反遭虎咬。真是立身不易,保身更难!如果一个人一心进取,广收民心,使顶头上司感到自己已经失去了一呼百应的威信,他就会对你采取敌视的眼光。既然在其屋檐下,我们就应当保持低调,同时设法制造机会,让领导感到二把手还没有树立绝对权威,很多人对他心存不满。
第二种方法是授人以柄
凡是出色的政治家,无不精通驭人之术。一旦他感觉哪一匹烈马有脱缰的可能,就会想办法进行羁绊,实在不行就只能痛下杀手了。这时,如果大臣没有反叛的意图,最好是主动俯首贴耳,将自己的把柄交给皇帝,任由他摆布,只有让他感到安全,你才能没有威胁。
西汉末年,刘秀率兵北伐,拜寇恂为河内太守经营河内之地,负责后勤补给。寇恂接任河内太守后,发动所有属县中的丁壮练兵习武,并伐竹造箭,养马种粮,将兵丁、武器、军粮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有力地支援了刘秀的北伐。刘秀称帝后,便多次发出策书至河内,对寇恂表示慰问。寇恂联想到刘邦慰问萧何的故事,嗅出了其中的火药味儿,马上称病不理政事。后来光武帝刘秀将要攻打洛阳,路过河内,寇恂又请求随军征讨,当这个请求被拒绝后,寇恂又让自己的侄子寇张、外甥谷祟一起跟随刘秀出征。
功高震主便是大难临头之兆。寇恂为了消除光武帝的疑虑,让他感觉到自己完全在他的控制之下,不能轻易掀起风浪,就必须主动把自己的把柄交给光武帝。侄子、外甥虽然不是自己的子女,但也是至亲。寇恂把他们交到皇帝手中,就等于主动将人质交给朝廷,这样光武帝就有了安全感。
第三种是自剪羽翼法
领导担心部下做大,主要是担心他的势力超过自己。如果一个领导突然有一天发现有一大批人围着自己的某个属下转,而这个属下现在已经有了相当高的职位,他就会变得惶恐不安,必欲除之而后快。如果这时属下还不知道避让,消除领导的疑虑,那就危险了。做领导的找下属的毛病还不是易如反掌?因此,聪明的人在这种情况下要主动剪除羽翼。
张良是辅佐刘邦取得天下的三大功臣之一,与萧何、韩信一同被称为“汉初三杰”。汉朝定鼎以后,刘邦也没有忘记张良的功劳,对他说:“你自己选择齐国境内有三万户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封邑吧!”张良却不肯接受这么高的封赏,最后只要了邑户一万的封地。刘邦定都长安,张良也在长安建立府第,任太子少傅之职。他平时总称自己身体有病,朝中的活动一概不参加,对国家大事不发表意见,甚至有时一年多也不迈出大门一步。他屡屡对外人声称:“我做了太子的师父,封赏万户,位列诸侯,已经足够了。现在只想放弃一切人间杂事,跟仙人赤松子去四处云游。”从此以后竟然真的开始不食五谷,学习仙术,这样一直坚持到刘邦驾崩,在吕后的劝说之下他才重新进食,最后终老家中。
张良选择规模小的封邑,并非是真的谦虚,也绝非清高,他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让刘邦感到自己真有不臣之心时也没有足够的财力和人力。张良说自己学习神仙的道术,并非是他真要脱离凡尘进入仙境,而是为了与朝臣隔绝交往,免得让刘邦感到自己在拉帮结伙,图谋不轨。要不然,从他对抗暴秦,为韩国复仇的执著劲来看,如果真的是痴心于修仙得道,恐怕不会因为吕后的劝说而放弃。真正使他重新恢复正常人生活的原因还是刘邦已经不在人世,自己的最大威胁解除了。古人说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世,小隐隐于野。这大隐隐于朝说的可能就是张良这样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