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虽说过“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主要是就做人这门学问立的宗旨,但并不等于读书学习就不必讲了。在读书学习方面,孟子也有不少精彩的论述,我们不妨来看看:
孟子告诉我们,要注意“博”与“约”的关系。读书学习首先就要做到广博地学习,详尽地阐述,而博学详述的目的在于增广知识,夯实基础,加深理解。一旦达到融会贯通以后,才能进入更高的境界——简约,即执简驭繁,直奔主题,抓住问题的实质。这两者的关系,可以说“博”是“约”的基础,“约”是“博”的归宿。还没“博”就想“约”,古人称之为“躐等”——不按次序,“梅花香自苦寒来”,千万别指望能一夜成名、一年成“大师”,那是做梦。能“博”而不能“约”,虽好于前者,但破碎烦琐,不得要领,变成一个“两脚书橱”,终究还是落入“下乘”。
说到读书,则要注意保持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千万不要以为印成铅字、装订成册了,其中的内容就一定都是对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那是孟子的名言。这里的“《书》”,指被儒家尊为经典的《尚书》,孟子怀疑其中《武成》篇所记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孟子的具体怀疑可以不论,就其读书的态度值得我们效法。即哪怕就是世所公认的经典,也不能盲目崇信。与之相联系的,读书还不能仅抓住书中的片言只语就望文生义,更不能因为某些艺术性的夸张修饰而对之作机械的理解。要学会“以意逆志”,即用心去领会作品全篇的精神实质,再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求作者的志趣、意向。
再进一步,那就需要讲求“知人论世”了。能读懂、弄通书上讲得是什么,那固然不错,可做到这样还只是最基本的要求。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写?就书论书往往是读不出来的。那就需要你考察、了解作者的社会历史背景、人生经历、心路历程等一系列相关的东西。只有这样,才或有可能真正理解作者著书的用心,读出书背后的意义,这就叫“知人论世”。
当然,孟子讲的“知人论世”,决不仅仅局限于读书一事。推广出来,它也是儒家、大而言之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主张的一种修身的方法和成人的道理。孔子讲过,“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其大意是:道是不能离开人的,离开了人来行道,那就不可以行道了。“道”离不开“人”,人离不开“世”,所以就需要“知人论世”。记得《红楼梦》中有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不就是“知人论世”的最好诠解吗?曹雪芹能如此深契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精神实质,可谓基本已做到孟子说的“反说约也”,不简单!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中国老百姓中更有一语中的大白话——“不识字还有饭吃,不识人头没饭吃”。至于这其中的得失利纯如何?我就不多说了,大家可以认真地想一想。
原文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今译
广博地学习,详尽地阐述,目的是要回到简约地阐述。
原文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注释
《书》:《尚书》。
今译
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原文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
注释
文:文字;辞:语句。志:原意、本意。逆:揣测、推求。
今译
解说诗的人,不因为文字而误解词句,不因为词句而误解本意,要用自己的心去推求本意,这样才对。
原文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
注释
世:时代。
今译
吟诵他们的诗歌,研读他们的著作,却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他们所处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