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小学后,要教育孩子认真遵守《小学生守则》,以及学校的请假制度、清洁值日制度、赔偿制度,课堂规则、阅览规则、考试规则,要做到准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席、旷课。进入初中后,要注意与小学纪律教育相衔接。要加强集体生活教育,如执行作息制度、做好课前准备、认真上课、课间和午间休息不吵闹、不做危险的游戏活动、注意同学间相处的分寸,在公共场所,还要进行维护公共秩序的教育。与此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主要是进行宪法、刑法、民法及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教育。特别是要让孩子懂得什么是犯罪,什么是刑罚。另一方面要让孩子了解劳动纪律与劳动安全知识,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高中阶段,由于孩子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故要在纪律教育中侧重理性上的疏导,让他们形成自觉遵守纪律的观念。这种疏导包括个人与社会、主观和客观、自由和纪律、权利和义务、法律和道德、法律和生活等方面的辩证关系的认识;还要注意培养比较宏观的思维方法,从而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做父母的一不要培养孩子承受心理压力的症结。因为孩子在生活中容易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这时,孩子的心灵是很脆弱的,只有在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下,孩子才能有勇气坚持下去,遵守纪律,按制定计划去做。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不被挫折打倒,也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孩子的忍耐力和遵纪性,铸就一个强健体魄和坚韧意志的好孩子。
此外,父母还可采用以下方法。认真征求孩子对你所定下的规则的意见,如果意见合理应对所定规则做出适当的修改;应努力与孩子建立起一种互相尊重与关爱的关系,才能使孩子更乐意接受你所定下的规则和纪律;通过鼓励的方式敦促孩子遵守规则,当孩子达到你的要求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例如,你可以说:“真是好孩子!能听爸爸妈妈的话,做完功课才看电视!”;但当孩子违反规则时,必须及时警告他们,督促他们执行规则:“爸爸妈妈说过,吃饭时间,不可玩玩具。要是你现在不把这个机器人放回玩具箱去,我就要把它锁在抽屉里了!”
总之,培养孩子的纪律观念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做家长的有责任有义务与学校、社会一道把这项工作做好,造就千千万万遵守纪律的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有效地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
让学生认识到,遵守纪律是遵纪守法的基础,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内容,是培养规则意识的途径之一。纪律是一种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纪律,将无法正常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纪律是各项活动的保证,良好的课堂纪律是学生充分完成学习任务的保障。怎样引导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提高学生的认识
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投入地学习是种美德,倡导形成投入地学习的学习气氛。
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投入地学习是种美德,可从推行新课标,对教师进行理念上的培训得到的启示。孩子们从思想上认识到投入地学习是种美德,这是他们遵守纪律的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当遵守纪律由孩子的个性认识发展到一个班孩子的共性认识时,遵守纪律投入地学习的氛围就形成了。
教师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在讲某一内容时,全班孩子都有不遵守纪律的现象,我们就应考虑: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学目标设定的是否合理等。如果是一部分孩子不遵守纪律,这部分孩子往往是两类孩子。一类,我们设计的内容他们已经懂了,他们无需再听。还有一类听不懂的孩子他们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们,与其坐着听天书,不如放松我自己。面对这部分孩子我们尤其要注意的是分层教学,给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目标,如果是个别学生不遵守纪律,我们可用手势、眼神等暗示方法让学生明白应该怎么做。
注意及时表扬和阶段表扬的综合运用
及时表扬可使学生获得及时的成功体验,阶段性表扬可使学生获得积累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更高层次的目标。
我们强调集体主义精神,一个班必须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很强的规则意识,这是形成一个班集体的重要因素之一。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面对一年级的学生,不能硬性地规定,生硬地要求。有一个老师是这样做的:在黑板的左上角画一棵直直的小松树,在黑板的右上角画一口稳稳的大钟,然后对大家说:同学们在排队,起立站着时,姿势就应该像这棵小松树这样直;同学们坐在教室里学习,听课,就应该像这口大钟一样稳稳当当。当然,课堂安排要内容丰富,不能让孩子总一个姿势坐着。
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实行小组之间的评比也是非常有效的做法。不过,这也需要在已经培养了集体荣誉感的基础上进行才更有效。比如,学生一般上班主任的课是能够做到遵守纪律的,但是上科任课就比较难以做到了。我们用小组评比的办法,来约束孩子的行为,为了小组的荣誉,大部分孩子都能做到自觉遵守纪律。点点滴滴的培养,锲而不舍地努力,遵守纪律就会成为每个孩子的习惯,这种良好的习惯将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教育违反纪律孩子的措施
作为父母,你们要自问,你们平时违反纪律吗?你们违反了纪律,希望别人如何待你?孩子的思想正处在发展阶段,对任何的事情都有好奇心,因此会做出许多令家长不能认同的事来去探索,孩子的发展特性决定了孩子违反纪律是经常的事情。
但是面对违反的纪律的孩子家长的作法却不能让人苟同,打骂是常有之事,但是这样真的对孩子有好处吗?要怎么惩罚孩子才适当呢?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给孩子们的鼓励、支持和谆谆教导实在太少,而责骂、嘲讽和惩罚的次数却往往很多。有的父母奉行“孩子不打不成器“或者“棒头出孝子“的信条,使一些孩子几乎都在指责和漫骂声中成长;有的孩子还不时地忍受着父母施予他们的罚站、罚跪或者殴打等体罚。诚然,大人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认识自己不当的或者是错误的言行,促使他们立即改正;可是惩罚是压力教育,对孩子来说,其结果往往是压而不服,更何况年幼孩子的心灵是非常柔弱的,惩罚只会使他们产生惧怕,引起自我防护的叛逆心理。所以,惩罚不但不能唤起孩子们的良知,而且还侮辱了他们的人格,也严重地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尤其是不适当的惩罚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
但是不可否认,惩罚对孩子的教育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这是在合理运用惩罚的基础上。要遵循不轻易惩罚孩子的原则。
惩罚孩子的艺术
惩罚孩子是一门艺术,要做到以下几点。
惩罚的“量刑”要适当惩罚孩子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引起孩子的良性转化,那么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过“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