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溪中鲤鱼已得人之灵气,每遇洪水暴发,鲤鱼们总会口衔菖蒲,藏身石洞;若不幸被水冲去,待洪水退后,又会结伴溯流而归,让人无法不为这些鱼儿的灵性扼腕击节。只要有人在溪边淘米洗菜,鲤鱼们便会聚而嬉之,好似淘气的孩童绕在父母的膝前。更为绝妙的是,鱼儿会循人声而至,见人影而聚;游人投以食物,则争相逐食,啾然有声;若以手抚之,鱼便用红唇轻啄以报。此情此景,即便你缺少庄周羡鱼的悟性,这一溪的欢声、一溪的笑语肯定会感动到你的内心深处,继而顿悟这人世间全部的友善与真挚。
鲤鱼溪公园边翠柏相缠下的山包便是鱼冢,在这里,村民们焚香礼拜,庄重地安排了这些神鱼们的归宿。自古以来,人捕鱼藏这对尖锐的矛盾,在这里得到近乎神化的嬗变演绎。
鲤鱼溪的另一侧是一座形若舟桅的古祠,800年前去污净水、放养鲤鱼的乡规民约和带点诡谲色彩的护鱼传说就是从这里传衍开来的。这些匾额楹联,流金溢彩,书法精湛;这些龙头祖牌,精工细雕,剔透玲珑。宗祠造型奇特、文物众多,历史悠久,在周宁众多的宗姓祠堂中首屈一指。每年三月三的祭祖之日,即使是远方的游子都会听从召唤,返回故里,齐聚祠堂寻根问祖,祭谒先祖。这是个万民同庆的日子,人们尽兴地挥洒自己的好心情。乡村的各种娱乐活动种类繁多,舞龙、放天灯、游板凳龙灯,看社戏……内行忙门道,外行看热闹,纯粹一个乡村狂欢节。在这欢腾喜庆的后面,流动着的是一腔炎黄儿女的血脉,无论千秋万代,无论浪迹天涯,最终都能找到自己的根,并引以为自豪。
灵峰寺这千年古寺的晨钟暮鼓中,寄托了中华儿女几多的信仰和祈望,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驱瘟避邪,生活红火……同时它也是中华文化另一种类型的博物馆,荟萃了众多几尽散失、消亡的文明之光,是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大河中的一条支流。
后垄、陈峭的大山皱褶里,自云深处这些画一般的村落,默默诠释着华夏祖先依山傍水而居的理念,小桥流水人家,一派安谧祥和的田园风光,遥想当年,名传千古的陶渊明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东篱采菊悠然见南山的,从此为后人指明了一条怡然自得的养生之道。那些处处洋溢着中华文明的古民居、古炮楼,或黑瓦白墙、或青砖绿瓦,时光流逝,沧桑变迁,它依旧弥散着昨天的辉煌。庙宇前的一尊石狮,古屋里的一块窗花,马头墙上的一弯翘檐,宗祠里的一处壁彩……无一不倾诉着祖先的巧手与大器。朴实的山里人把昨天的灿烂保存到今天,当这样的工艺形式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遁迹,就愈发显示出它的弥足珍贵,让每位观者情不自禁要放声喝彩,为这些能工巧匠,为这些精雕细刻,为这些超常智慧。
有人曾经想把当地的木拱廊桥借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才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些静卧在身边的木桥。它们有的悬于幽谷之中,有的横跃于碧水之间,有的飞架于峭壁之上,的确雄奇超凡、古朴壮观。独特的建筑风格、高超的设计工艺,让今人叹为观止。
汩汩流淌的溪水,依旧怀揣着憧憬,哼着亘古不变的咏叹调,把这些华夏的精彩传向远方……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人类社会以其特有的规律,在积淀中发展。悠悠岁月,亘古绵长。周宁人在劳动之余演绎了诸多富有内涵、颇具雅趣的故事传说,在民间世代口口相传。今天细细品来,仍觉妙趣横生。
马头山的传说
讲述:周继演
整理:周遇琪
相传,狮城建城时,有个画师,画了一张地形图,画中生动地表现了四个城门外的山峰景色:北门狮子戏球,南门仙人骑鹤,东门九龟进城,西门五马下槽。
据说,当时请的这个画师工艺高超,把城池和东西南北四门外山景都画绝了。城图送到皇宫后,皇帝摊开一看,叹息道:哎呀!天下还有这么好的地盘?心里不爽,就拿起御笔批上:“山高水冷鱼虾少,鸟鹊飞来无
树栖。”之后,他又把图交给国师看,问国师:“如此地形,有无对国朝不利之处?”国师看了御批,又看了地形图,就顺着皇帝心思,说:“别的不在乎,就是西门五马下槽的为首之马,恐会出草寇。”皇帝一听,拿起御笔把地形图上为首这匹马的马头点了一下。这一点,周墩五马下槽山的第一座马头山就崩塌了。崩塌的痕迹至今还在哩!
狮城,古因周围湿地水竹丛生,俗称“水竹坂”。宋初,为青田乡东洋里里治,泛称“东洋”。明宣德年间麻岭巡检在里治筑堡,而称“麻岭司堡”。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筑城,建“东洋行县”,以其地多周姓,始名“周墩”(《周姓族谱·建城记》),并以城北的狮子山为象征,名其城为狮城,改麻岭司堡为东洋公署。清雍正十三年(1735),东洋行县改称周墩分县,改东洋公署为周墩县丞署。清末改为宁德县佐治所,民国时历为宁德县周墩警察所、宁德县第五区区公所、第三区公所、周墩特种区区署,周宁县县政府驻地。新中国成立后,为县党政机关驻地,是全县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叶申礼搜集)
方广寺与八蒲龙
讲述:肖志四 陈佛新
整理:祝文秋 萧传福
周宁玛坑有一座古刹,叫“方广禅寺”。这寺刚建时,雇有一位后生长年(周宁方言,长工)。一日,长年去寺前种菜,看见两只四脚蛇(周宁方言,蜥蜴)扭来扭去,又争又夺,不知在做什么。他走近一看,原来在抢一颗珠。他觉得奇怪,随手用树枝将它们赶开,拾起珠扔到了上坪地里。
不一会儿,那两只四脚蛇又在上坪地里争夺起来了,而且夺得更凶了。长年又去赶开四脚蛇,把明珠拾起来。这时,两头四脚蛇围着他团团转,他慌了神,忙把明珠含在嘴里。恰好这时,寺里有个和尚来喊他,他开口应答,而明珠一骨碌滑进腹里。立刻,他浑身发热,像火烧一样难受。他拼命跑去找大水潭,跑了三十几里路,到了八蒲。他看到前面有个深潭,就跳下去,只听见“泼剌剌”一阵响,他身上长出一片片金闪闪的鳞甲来。他在潭中没转几圈,就变成一条大龙,飞上天了。因为这潭在八蒲村,人们就叫它“八蒲龙”。
长年变成龙以后,还记得方广寺,常回到寺里来。寺里平麓祖师这时也得道了,两个便结拜为义兄弟。那时盖方广寺,要很多杉木,平麓祖师就请八蒲龙帮忙。
八蒲龙腾云驾雾,一下子飞到浙江。它看到一片深山老林,杉木非常大,就刮起一阵大风,把杉木吹倒。八蒲龙把杉木一根又一根往潭里扔。这杉木从浙江潭里扔进去,会从方广寺内的水井中浮出来。平麓祖师就在方广寺收杉木,
边收边算,看看差不多了,就说:“够了。”这一来,有一根杉木卡在井底上不来了。直到今天,这根杉木还没有烂掉。那水井就叫“输木井”。
寺庙建好后,方广寺就热闹起来了。可是,和尚多,田地少,烧香人又常来常往,饭菜不够。怎么办呢?平麓祖师又请八蒲龙帮忙。八蒲龙答应替寺里开山造田,交代说:“明天早晨开山造田时,水会淹到寺庙门口,你们不要怕。要记住,等水涨到寺前第三台阶时,才能鸣钟击鼓。”
第二天天快亮时,方广寺上空乌云滚滚,电闪雷鸣,风雨大作。忽然,一声雷响,八蒲龙从半空飞下来,在寺庙的山坡上打了三个滚,好似山崩地塌,山坡立刻被削成平地。八蒲龙又扬起尾巴,往山边一打,山岩顿时裂开一条坝路。洪水来了,淹到寺前第二台阶时,小和尚见水势凶猛,大惊,慌忙鸣钟击鼓。这一下,水是退去了,可水坝也没做成。至今,寺前还留有一丘特别阔的水田和一条坝道呢。
“八闽首景”滴水岩
讲述:李克庭
整理:魏日树
很早以前,周宁礼门的仕本村周围,都是大树林。地荒田少,许多人就靠编草席换几升米来过日子。
拔织草席的人,都要自己去拔席草。席草长在岩壁石缝中。有一个老人,拔席草从小拔到老。村里的人都叫他席草翁。
一天,他带一帮后生仔去狮子岩拔席草。后生仔不敢爬上去,席草翁就自己上去了。半崖上有一丛席草特别长,他用力一拔,不小心脚下一滑,连人带草跌下去了。大家看见席草翁摔下来,慌忙赶过去,把席草翁从草丛中救出来。他们都以为席草翁这下惨了。说来也奇怪,他身上却好好的,一点伤也没有。
这时,人们仰起头一看,席草翁拔草跌下来的地方,露出一个洞口。他们做帮(周宁方言,结伴)慢慢爬上洞口,往里一看,发现这岩洞有两栋厝那么大,里面像蛋壳一样圆圆的。他们走进了岩洞,就像走进仙界一样。
席草翁和后生仔回到村上,和人们讲起了拔席草看见岩洞的事。各人都讲神仙有灵,就叫它“显圣岩”。不久,有钱的人出钱,没钱的出工,修了一条石阶路,一直通向洞口。后来,村里人又在洞外盖起了佛堂。
这岩洞上面,全年都有一股水滴,正好滴在洞口外,所以又有人叫它“滴水岩”了。
滴水岩慢慢出了名。有个县官来这里游山玩水,看了这岩洞,心里高兴,就写了“八闽首景”四个大字,刻成一块石碑。至今,这石碑还立在洞口呢!
滴水岩,位于周宁县礼门乡西南,距县城29公里,原称显圣岩。岩如雄狮横卧,岩宽300多米,高200多米,岩洞高23米,宽13米,深29.4米,亦称“狮口洞”。宋时始辟为佛地,明景泰三年(1452),洞内建了大雄宝殿,至今保存完好。殿前有“灵岩井”,井水不盈不减。洞口有“八闽首景”碑刻,洞前崖巅有滴水,长年不断,故名“滴水岩”。两侧还有祖师洞、翠微洞、仙境洞、涌云洞、奥妙洞、通天洞以及抱儿崖、狮戏球等景观。
纯池石笏的传说
搜集整理:许中评 徐应述 徐新字
纯池原名淳江,其东隅4公里处有个名叫石天炬的地方。石天炬海拔约1200米,上有一块巨石,高15米,围径13米,俗名叫天柱石,历代叫做石笏。清末纯池文人徐云峦、徐福同等人对此石曾有吟咏:
一
巍巍一石耸山巅,孰把东流砥柱迁。
仿佛执圭膺简命,依稀搢笏侍班联。
星环高坐千家烛,雁过横添十字弦。
待漏东方先倡率,丹墀继迹兆群贤。
二
搢笏朝端出帝乡,岩岩壁立表东方。
春云雨露恩膏沛,挂月风高玉质香。
遑假鱼须问浅陋,夙饶鲠骨与鹰扬。
苍苔班驳藤萝古,可勒民情入奏章。
在纯池,民间流传着一个关于石笏的传说。
传说很早以前,天上的玉帝和王母娘娘在玉殿谈笑风生,玉帝手提玉箸,无意中被王母娘娘一碰,一根玉箸掉落凡间,随风飘落在“天炬下”的山上,直插入岗顶中心变成了一根大石头,形状就像大臣上朝手中拿的笏。天长日久,石笏采天地精华后,有了灵性,夜间还会发光,而且,长度像雨后的春笋一样一直向上生长,一年要长三百六十丈,从长势看大有撑破天穹的可能。
一天,值日功曹向玉帝奏闻此事,玉帝立即勒令雷部天尊处理。雷部天尊奉命察看了三天后,感到无能为力。但后来它的长势竟让一个民间妇女给破坏了。
原来,这天,雷部天尊看见一个妇女带着一个幼小的孩子上这山来采野菜。孩子睡了,妇女就把他放在这个石头脚跟上。雷部天尊计上心头,把孩子藏起来。妇女回来找孩子,却怎么找也找不到,任她怎样悲痛欲绝,孩子还是无踪影。在悲痛之余,她气愤地将自己裹脚带披在石头正面,以发泄心头之恨。古代,妇女的裹脚带被视为污秽之物,能破解法器宝物。这裹脚带一披到石头上,只听一声轰天巨响,这根意欲与天比高的石柱,便断裂成几十截。这断裂的石头有两块插在地上,形状像寿龟,其他碎石头似乎怀才不遇地散落在周围的山间,形状离奇。从此,大石头便停止了继续“生长”,成为今天的模样。
这时,妇女想寻短见,雷部天尊赶紧将孩子放在对面的山冈上。小孩一直啼哭,母亲冲过去,悲喜交集地抱回自己的小孩。
由于这块石头是天上掉下的宝物变的,当地人就把它视为神仙,一直到现在,还有许多善男信女向它顶礼膜拜呢。
五帝挨打
讲述:林碧凤
整理:施达
以前,相传有五个兄弟在福州一带称神,自称“五帝”,经常兴妖作怪,要老百姓建庙塑像,全猪全羊祭供他们。
有一天,这五个神想把自己的地盘扩大,就变成五只“洋牌”(周宁方言,蛙类动物,一种小蛙)坐在小木块上,随着潮水,漂到闽东的一个海边,被一群放牛的小孩看见了。小孩们正想变花样玩耍,就把五只“洋牌”抓了。他们堆了一个土台,一个扮县官坐在中间,其他人充当衙役,手执牛鞭站在两旁,他们把五只“洋牌”一只一只抓来“过堂”审问:“你为什么跑到这来?你做了多少罪恶?从实招来,不招就要打屁股!”五帝已经变成“洋牌”,怎么能开口招供呢?只好个个挨打。这群孩子玩够了,就把这五只“洋牌”关在海边的一个大树洞里,还用石头塞住洞口。
第二天,这群孩子又来放牛,又把“洋牌”从树洞里抓出,照样“过堂”、“问案”,最后又打,接连三天,这五只“洋牌”被打得皮开肉绽。“五帝”忍不住了,当晚托梦给村里的一个老人:“我们兄弟五人,冒犯贵地,被一群放牛弟拿住,天天挨打。请高抬贵手放我们兄弟一条生路罢,以后再也不敢冒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