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说:“钱不是问题。”
穷人说:“问题是没有钱。”
富人为什么能成为富人?那是因为他们拥有正确的金钱观念,懂得科学地管理金钱,善于利用钱去赚钱。而穷人呢?即使每天都在不停地忙碌,但由于不善于管理金钱,不懂得拿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去赚钱,随意拿去消费,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继续穷忙。而要摆脱穷忙,就一定要学会富人的投资智慧,让手中的钱动起来,以钱赚钱,为自己“生”出更多的财富。
富兰克林曾说:“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为命中注定贫穷或一定老死于贫穷的思想。”
在消费观面前,人性中的弱点往往会暴露无遗。
穷忙族缺什么?金钱和时间。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人性中越缺少什么,越是喜欢炫耀什么”。
因为缺钱,他们最喜欢通过花钱来炫耀,经常超前消费,满足可怜的自尊心。
而富人,却不会出现这种行为。因为他们不缺钱,不需要通过花钱来掩盖自己的缺点,因此,他们的消费观则趋于理智,量入为出。
两种消费观念,两种生活现状。
回到现实,我们探讨一下穷忙族为什么会越忙越穷。整天忙忙碌碌地去挣钱,尽管他们通过自己的辛苦打拼、辛苦工作挣了不少钱,但是他们的消费观念偏差导致入不敷出,收入一个,花销两个甚至更多,习惯于超前消费,因此总是两手空空,存不下钱,甚至负债累累。
富闲族为什么能够有更多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生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呢?因为他们知道量入为出、合理消费,而不会随意挥霍。
穷忙族的超前消费观念导致他们两手空空,有句话说:“没有钱就没有底气。”因为没钱,他们总是坐立不安,通过更拼命地工作来提高自己的收入,他们的观点是:只要我们的收入能够增加一些,我们所有的忧虑就统统都解决了。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美国第一理财大师苏茜曾经说过:“对绝大多数穷忙族来说,增加收入只不过是增加花费的一个动机,或者说是一个理由而已。”
简单明了的理论,看似毫无动机,但只要我们静下心来,仔细琢磨他的话,就会领悟到其中的深层含义。
不知道节约的超前消费意识,等于让除了你自己以外的所有人——包括服装店老板、面包店老板,甚至是街头的一个零食销售商来共同享用你的钱包。
源头在花钱的动机上,要将动机消灭,选择计划开销。将动机消灭,是在告诉你删减掉一些比较不重要的消费项目,以节约日常的花销,为必须做好的消费项目做准备。
这里的消费项目并不单纯地指消费行为。如买车和买房,同样属于消费,但却隐藏着深层次的内容。一辆车使用了三年,绝对不会出现增值的现象,而房子却不一样。在如今将买房当做一种投资方式的思维下,买房同样属于消费的行为,却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进入新千年以来,受国外思想的冲击,中国传统的“细水长流”的消费观念被“超前消费”的思想取代,很多人认为人活着不能为钱所累,加上当时一些企业、经销商推出的“先享受、后付款”的推销模式,很多人默默地接受并认可了这种消费观。
然而,一场金融风暴将超前消费打回了原形,曾经追求享受的美国人,也开始居家过日子,整天为缺少金钱,不知如何度日而烦恼。
超前消费和量入为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消费观,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结果。
穷忙族往往选择超前消费的模式,今天花明天的钱,花完之后呢?透支今天的时间来偿还明天的债务。
为什么美国会发生金融风暴呢?简单来说,就是今天花明天、后天,甚至明年、后年的钱,当明天或明年的钱不足以偿还债务的时候,就出现了金融危机。
美国的很多银行,为了盈利盲目地扩张业务,通过住房零利率、零首付等方式,给一些尚且不具备购房能力的人提供购房的机会,当超过银行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发生金融危机。
这次金融危机,让越来越多的人明白,消费方式还必须靠量入为出。事实上,这种量入为出的消费方式,一直是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
对于穷忙族而言,能不能走出穷忙的怪圈,不在于你赚了多少钱,而在于未来你有多少钱可以花。
想走出穷忙的怪圈,首先就要克制自己的消费欲望。富兰克林说:“致富的唯一方法就是赚得多花得少,不要让你赚的任何一分钱从你的手中轻易地流走。”
看到有钱人悠闲的生活,没有必要去羡慕,想实现他们的生活方式很简单,只要拥有正确的理财意识和良好的理财习惯便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