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军51师在上高会战中几乎全歼第20独立混成旅团,而且和58师一起收复了官桥镇。战后,51师获得了第一号武功状。守卫上高的57师获得了第二号武功状。
武功状的全名叫“陆海空军武功状”,抗战时期共颁发过107张,而李天霞的部队就荣获了14张,包括参加上高会战的第一张和参加雪峰山会战的第107张。在上高会战中,李天霞任74军51师师长;在雪峰山会战中,李天霞任100军军长。
李天霞极为珍视他在上高会战中所获得的第一张武功状,他将原件复印了很多张,发给士兵,还邮寄了一张给儿子。在给儿子的那张复印件上面,他写了一行字:“创建最伟大之战绩,获得本一号武功状……”
51师战歌也与第一号武功状有关,51师的战歌是这样的:
听!这气壮山河的吼声,是勇士的呼号。
看!这沸腾的热血,奠下了万世不朽的武功。
51师的同志们,站在民族解放的前哨,担任保卫中华的先锋。
发冲冠,吹起冲锋号,踏平三岛,光我华胄。
我们有钢铁的意志,我们有空前的武功。
挺起胸膛,举起刀枪,不让太阳升到三岛上,
歌颂吧!我们有第一号武功状。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74军51师和57师分别获得第一号武功状和第二号武功状,第一号武功状写进了51师的战歌中,57师还获得了虎贲师的称号。58师呢?
从手头能够找到的《上高会战忠勇官兵表彰表》中,我看到57师有59名官兵受到表彰,而58师只有12名官兵受到表彰,没有找到51师的表彰表,想来也会和57师相当。张灵甫没有获得武功状,原因在于官桥的失守。
上高战役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1941年4月19日,罗卓英向军事委员会军令部部长徐永昌发了一封电报,电文编号4555号,电文内容是与34师团长大贺茂有关的。
电文内容说,4月14日,大贺茂在南昌市上海酒楼召集34师团的残兵败将开会,讲述了此次上高会战的惨败,讲到动情处,涕泪俱下,痛不欲生,拔出手枪自杀,血洒酒楼,左右急忙抬着大贺茂送往医院,经抢救才活过来。
老兵曹立刚也讲到了这个情节。他当时潜伏在上海酒楼对面的一家茶楼上,看到上海酒楼前戒备森严,任何人不让进入,而一名名老鬼子却鱼贯而入。不久,就听到里面传来一声枪响,几名鬼子抬出了一名老鬼子。那就是自杀未遂的大贺茂。
也许大贺茂是真的自杀,也许是逢场作戏。我怀疑这家伙是演戏,如果你想自杀,何必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自杀的方式有很多种,总有一种适合你。你莫非就这样不中用,连枪都打不准?
大贺茂出院后,就被解职,成了无业游民。这名日军师团长以后是什么结局,不得而知,因为他很早就退出了战争的舞台。
上高会战能够取得胜利,和中共地下党员、上高县县长黄贤度组织的良好后勤供给是分不开的。淮海战役结束后,陈毅在总结这次战役的时候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上高会战的胜利,也是上高百姓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第19集团军总司令部重新规定各部向各县购米数量表》中,写明每日要向驻地购买大米53304斤,每月1599120斤,这么多的大米,仅仅一个上高县是远远无法供应的,表中还列举了上高周边的奉新、靖安、宜丰、丰城、清江、新余等几个县。
在采访上高会战的时候,我在上高县档案馆看到了保存至今的一份《民国政府三十年代案卷一号》,上面有这样的文字:
陆军第74军司令部副官处义民字第85号函开:
……此兹指定代购乡镇分列于后:
一、禾草五万斤指由四乡代购每乡一万二千五百斤
二、黄豆二十五石指由两乡平均代购每乡一十二石五斗
这封信函是上高县县长黄贤度写给74军副官处的回信。74军副官处请求黄贤度帮忙代购战马草料五万斤和黄豆25石,黄贤度回复说交代哪几个乡镇采购。
这份案卷还有一份会议纪要,是《上高县出钱劳军运动会议议程》,里面写到了“第一、二区各募足1750元,三区募足1500元,各机关团体募足1000元。”募足钱干什么?当然是交给中国军队打鬼子。
黄贤度和上高百姓给74军57师老兵尹同道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尹同道在接受我采访的时候说:“黄县长太好了,上高百姓太好了。”
尹同道年近百岁,很多事情已经忘记了,然而,他还能清楚地记得上高很多地名和当年很多战友的名字。
那一年,我去上高采访,在上高县档案馆找到一份当年的上高地图,对照对尹同道的采访记录,上面的地名,包括村庄名称,全都能对上。尹同道还向我说起过一个名叫孔献庸的炮兵营营长,一个名叫代梅山的连长,我在《上高战役表彰名单》上,也全都找到了。
在整个上高会战中,上高百姓不但出钱,而且出人。上高县政府工作人员王道平的回忆文章说,上高县百姓组成的支前大队,冒着敌人飞机的扫射,冒着敌人的炮火,把粮食和弹药源源不断地运到前线。淮海战役中,支前民工还有小推车,而上高会战中,百姓全部是肩扛手提,因为道路已经全部被日军的飞机炸断了。
这些支前民工去前线的时候背的是弹药和粮食,回来的时候抬的是伤员,“部队打到哪里,运输队和担架队就跟到哪里,他们已经成为作战部队这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有一天,锦江上的石桥被日军飞机炸断,运输队与前线的联系中断了。县政府的工作人员冒着危险,组织人员架起了一座简易的浮桥,然后组织运输队快速通过浮桥。敌机在空中扫射,炸弹在浮桥旁边爆炸,掀起冲天巨浪,但是没有人停下来,“人流滚滚,粮食弹药源源不断地流入前线阵地,一条钢铁运输线飞架锦江两岸。”
在后期对日军34师团的包围中,中国军队迂回穿插,从修水调来了两个师,可是来到凌江口,面对浊浪翻天的江水,束手无策,上高县政府在县长黄贤度的带领下,又紧急动员附近的民众,搜集所有材料,帮助军队过河,于是,木排、竹排甚至门板、棺材板都送来了,一座浮桥很快就搭成了。经过一夜急渡,两个师的中国军队顺利切断了34师团的退路。
战后,罗卓英也盛赞上高百姓:“民众效力,尤其是彻底破坏交通,使敌解除装备优势,达成‘以破坏战保障歼灭战’的成功。”
70年后,我采访当年参加过上高会战的74军58师老兵魏杰,他和尹同道一样深有感慨地说:“上高的百姓太好了,到哪里能够找到这么好的百姓?”
对上高会战很有研究的上高县前博物馆馆长方向老先生曾写有一篇《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巨大胜利》的文章,文章中说:
上高会战大捷,是指挥人员运用战术的巧妙,是抗日将士血肉换来的硕果,是军民协作取得的成就,是国共双方共同抗日的杰作。
上高会战,是抗战以来一场值得大书特书的大胜利,也是国共两党通力合作的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