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普通女人,虽很少有机会出席这样的大场合,也不必像女政要这般谨小慎微,但在说话这件事上,仍然要考虑到他人的合理需求,照顾别人的面子。做人可以直率,说话却不可以太直接,千万不要觉得,绕弯子、兜圈子太浪费时间,记得有位哲人说过一句话:“两点之间最短的拒绝并不一定是直线。”平面上,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时候,却是“曲线”最短。
一辆公交车进站后,一位抱着孩子的女士随着拥挤的人群涌了上来。此时,车上早已经没有了座位,就连站着都显得有些拥挤。售票员对车厢里的乘客们说:“哪位同志给这位抱小孩的女士让个座位?”一连喊了几遍,都没有人回应。
售票员知道,继续这样说下去,也没什么意义。她站起来,用期待的目光朝着靠窗口的几位年轻人看去,故意说道:“抱小孩的女士,您往里面走走,靠窗户的几位年轻人都想给您让座呢!您先过去。”售票员的话音刚落,靠窗的两三个年轻人都自觉地站了起来,想要给那位女士让座。
抱小孩的女士坐下后,只顾得喘气定神,忘了对向自己让座的年轻人道谢,售票员看得出来,让座的年轻女孩的表情有些不悦。售票员连忙打圆场,逗着女士怀里的小孩说:“小朋友,阿姨给你让座了,快谢谢阿姨。”这句话点醒了孩子的妈妈,她连忙拉着孩子说:“快,谢谢阿姨。”孩子用稚嫩的声音道了谢,让座的年轻女孩笑着回应:“不客气。”
售票员说的话,无非就是希望“让年轻人给抱小孩的乘客让座”、“让抱小孩的乘客向让座的同志道谢”,如果是以命令的口吻去说这样的话,绝不可能达到后来的效果。毕竟,没有人愿意听别人下命令,也没有人愿意当众被人指责不懂礼貌、修养不够。换一种口吻,用暗示的方式来点醒对方,巧妙地向对方发出某种信息,以此来影响对方的心理,让其不自觉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改变行为,才是最恰当、最可取的说话之道。
遇到一些意外的情况,特别是直言说出实情会引发激烈的争论或是危险时,更要把握好话语的分寸。千万别小看一句话的力量,它可能让危险一触即发,也可能化干戈为玉帛。
美国20世纪30年代时,正赶上经济大萧条时期,不少人都面临着失业的噩梦。一位17岁的女孩,幸运地找到了一份在一家珠宝店做售货员的工作,对此她很珍惜。
那天,店里来了一位衣衫褴褛的年轻人,满脸愁容,双眼紧紧盯着那些钻石珠宝。突然间,店里的电话铃响了,女孩连忙去接电话,也许是太过慌张了,她不小心碰翻了一个碟子,里面有6枚宝石戒指掉在了地上。女孩连忙低头去捡,结果却只找到了其中的5枚,第6枚怎么也找不见了。这时,女孩留意到,刚刚站在柜台旁边的年轻人正慌张地朝门口走去,她立刻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就在年轻人走到门口时,女孩叫住了他:“对不起,先生!”
年轻人紧张地看着女孩,问:“什么事?”
女孩看着他抽搐的脸,一时间没有说话。年轻人又问:“什么事?”
女孩神色黯然地说:“先生,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您也知道,现在找一份工作很难,对不对?”年轻人看着她,点头答道:“没错,是的。”
女孩说:“如果你是我,也会做得很不错!”
终于,年轻人走到女孩面前,将手伸向她,说:“我可以祝福你吗?”
女孩也伸出手来,两个人的双手紧握在一起,女孩真诚地说了一句:“祝你好运。”
等到年轻人转身走了,女孩走回柜台,把手里握着的第6枚戒指放回了原处。
很显然,这是一桩盗窃案。如果女孩大呼小叫,让所有的人都知道那位年轻人偷了东西,年轻人在情急之下会做出怎样的举动,谁也不知道。说不定,女孩还可能因此受到伤害。聪明的她,用彬彬有礼和寻求理解的暗示,保住了年轻人的尊严和面子,也给了他体面地改正错误的机会。这样的处理办法,显然把对彼此的伤害都降到了最低。
为人处世要尽量与人为善,切忌处处结怨。学会绕个弯儿说话,让人体面地“下台阶”,也是为善的一种。一个女人若懂得处处维护别人的自尊心,在言语上给人留面子,把刺耳的话说得悦耳,生活和工作都会减少许多麻烦。
让你的逐客令多一点儿温度
与知己秉烛夜谈,无疑是人生中的一大乐事和幸事。当年,宋朝词人张孝祥与朋友夜谈之后,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感慨:“谁知对床语,胜读十年书。”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不总是知己,许多不请自来的“好聊”分子,重复着你不感兴趣的话题,出于礼貌,你在嘴上只好一直敷衍,可心里却很焦急,希望他能识趣一点儿,早些离开,还你一点自由的空间。明眼人感觉到了氛围不对,可能就会起身离开,而那些心思不够细腻、大大咧咧的人,唯有听到“逐客令”,才可能意识到自己打扰了别人。
对于好面子的女人来说,下逐客令俨然就成了一道难题:舍命陪君子吧,实在是浪费时间,毕竟自己还有其他的安排;直截了当地下逐客令,又恐怕伤了彼此的感情,让人觉得自己有点不近人情……遇到这样的事,到底该怎么处理呢?
想要对付这样的客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巧妙的语言,把“逐客令”说得悦耳动听,既不挫伤对方的自尊心,又能让他意识到你可能还有其他重要的事情要做,不能陪他继续闲聊。换言之,就是让你的话别显得那么生冷不近人情,给它加一点温度,让人听起来觉得温和舒服,不刺耳。
最简单的“逐客”之道就是,用委婉地言辞提醒他,你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做,时间上可能不充裕,不便闲聊。
张小姐是个自由撰稿人,也是一个热情好客之人。邻居家的女主人是个全职太太,习惯每天晚上到张小姐家里来串门,平日不忙的时候,张小姐倒也觉得闲聊坐坐挺有意思,可一到忙了的时候,就有点顾不过来了。
有段时间,张小姐碰巧跟某杂志约了稿,时间上很紧张,只想安静地赶稿。邻居自然不知情,晚上依旧来找张小姐闲聊。张小姐为了保证自己的工作进度,就对邻居说:“今天晚上我们好好聊聊,不过从明天开始我就要全力以赴地写稿子了,杂志社的编辑已经在催了,我也实在不好意思再拖延了。”虽未明说,可张小姐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希望邻居近期不要来打扰了,她需要专心地工作。
就像我们前面说到的,有些人性格上大大咧咧,对委婉的逐客令可能理解不了。对于这样的人,可以考虑用张贴字样的方式代替说话,纸上写得明明白白,对方自然就知趣了。
陈老师的儿子正读高三,在关键的备考阶段,作为父母肯定都希望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可话又说回来,因为孩子高考就拒绝所有人登门造访,显然也不合情理。为了不打扰孩子的学习,又不至于伤人情面,陈老师在一进门的地方贴上了一张字条:孩子即将参加高考,客人们请多关照。
来家里做客的人,看到这样的字条,也知道陈老师夫妇对孩子的一番苦心。那一年来,如果不是有什么要紧的事,很少有人会一直待在陈老师家里大声闲聊。客人也懂得将心比心,如果是自家的孩子高考,肯定也不希望家里吵吵闹闹,带着一份理解,来客们都很自觉。
鲁迅先生说:“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任何一个珍惜时间的人,都不甘心被别人“谋财害命”,可若偏偏遇到了这样的朋友,你对他紧绷着脸,显然也不合适。这时候,你不妨试试“以热代冷”的逐客法。
每次闲聊者登门,你不要摆出一副冷若冰霜的样子,要笑脸相迎,沏好香茗一杯,拿出零食、水果,对他客气有加,用接待贵宾的高规格来招待他。时间长了,他自然也就不好意思了,觉得每次登门拜访都要劳你辛苦地招待,而他也不愿意老是以“贵客”自居,日后贸然再来的次数就会少了。
通常情况下,喜欢串门闲聊的人,多半是希望用聊天来消磨时间,这样的人没什么大志,也没有什么高雅的兴趣爱好。如果能够用疏导的办法,给他一些有建设性的提议,介绍一些有意思的活动给他,他有事可做了,也就无暇光顾你这里了。
在对此类客人进行疏导时,也要考虑到对方的年龄和地位,选择合适的语言。如果是年轻人,你不妨用激励的口吻说:“人生短短几十年,多学点东西总没亏吃,有真才实学才有立足之地,有空的时候可以多充实充实自己。”如果是中老年人,可以依据他的具体情况,诱导他培养某种兴趣爱好,比如:“现在广场上有不少人在教中老年人学跳舞,既能强身健体,还能丰富退休后的业余生活,有时间的话,您也可以去看看。”一旦对方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恐怕你请他来他都不会来了。
此外,你还可以试试以攻代守的逐客方式,堵住闲聊者的来访之路。比如,对方习惯晚饭后到你家做客,那你不妨提前十分钟主动去他家。这样一来,你就由主人变成了客人,交谈时间的主动权也掌握在了你的手里,随时都可以找借口起身离开。你拜访的次数多了,他就会被你“黏”在自己家了,去你家闲聊的习惯很快会被改变。
尽管拒绝别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为了保证自己正常的生活习惯,该下逐客令的时候一定不要难于启齿。只不过,说话做事之前多思考一下,尽量不给人带来心理上的不悦,保持自己的优雅和风度。这样,既不会让自己的时间被荒废,又能让对方知趣而退。
说服别人一定要用心动情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实际上就是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但因为彼此生长环境不同,所处的立场和境遇也不一样,对很多事的看法难免存在分歧,想要别人赞同自己的观点,或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去行事,实属不易。这就好比,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但你永远无法强迫它喝水,我们很难用强迫性的举动,说服别人站在自己这边。
王琳是一家工程公司的安全检查员。工地上的女同志本来就不多,有时候遇到需要沟通协调的事,王琳总是一筹莫展。看着有些男同志在办事时事先递上一根烟,说着说着就跟对方找到了共同话题,可作为女同志,想跟工人们拉近关系,顺带提点意见,就没那么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