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荆棘丛,不失风度地摆脱尴尬
尴尬局面的出现,往往是刹那的事情,如果缺乏镇静,就会大惊失色,或是缺少智慧与口才,那只能是手足无措,乱上添乱。遇到这样的场合,女人一定要保持镇静,随机应变,或是巧妙地转换一个话题,或是风趣地自嘲化解危机。
有人冒犯你,别急着发脾气
生活中免不了会上演一幕幕闹剧,每个女人都有可能遇到难堪的误解、不公平的批评、辱骂,或者是恶意的言语攻击。这样的现实确实有点残酷,但女人千万不要因为对方有意或无意的冒犯,就变得和对方一样失去理智。
相互争吵辱骂,不会给任何一方带来好处,只会扩大烦恼和怨恨。更何况,在对骂中没占得上风,无异于当众出丑,对自己的鲁莽和冲动懊悔不已;就算占了上风,把对方羞辱了一番,那又怎样呢?在旁观者眼里,也不过是一个满口脏话、没有修养的女人罢了。
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与人争执上,实在是不值得;为了不值得的人和不值得的事,在众人面前丢了自己的内涵,毁了自己的形象,更是得不偿失。对于他人的冒犯,女人就算做不到“爱敌人”的好修养,也至少要爱惜自己,别让他人来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形象。
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向来是一个敏于行、讷于言的人。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曾经多次受到一些小人和无聊小报的谣言攻击。对于这些事,他是这样说的:“我唯一的态度,就是不理!”
对于他人的言语侮辱和冒犯,同样理智的还有胡适先生。他在《胡适来往书信选》中有一封写给杨杏佛的信,其中有这么几句话:“我受了十余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的太过火,反损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会很情愿地挨一顿骂。”
气大伤身的道理,几乎每个女人都懂;与人争执吵闹有辱形象,这一点也是多数女人不愿看到的结果。可是,要每个女人能做到跟巴金、胡适一样,平静、幽默、宽容地面对他人的辱骂和挑衅,显然又不太现实。那么,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既不在言语上有失礼仪,又不被对方轻易捉弄呢?
给对方的捉弄找一个高尚的理由。有时,他人的捉弄也许并无恶意,只是开玩笑过了头,如果因此而动怒,会显得很没有风度。不如顺势给对方的行为找个台阶,既让他意识到问题所在,又避免了自己难堪。
街头,几个正在打闹的小伙子,在人群中摘下了一位姑娘的帽子,看看姑娘有什么反应。没想到,姑娘非但没生气,还慢条斯理地说:“我的帽子很漂亮吧?”小伙子笑着说:“嗯,和你一样漂亮。”姑娘接着又说:“你是不是想仔细看看,给你女朋友也买一顶?”小伙子有点不好意思了,说道:“是啊,现在看完了,给你吧!”
转变话锋,不要让自己卷入漩涡。闲聊时,如果觉得对方的话锋不怀好意,或者是针对你时,就不好继续再说下去,以免落入对方的陷阱。
有些人喜欢搬弄是非,造谣生事,办公室里的某女就是典型的八卦者。一日吃饭时,她眉飞色舞地对身边的某女讲:“昨天,你们部门的主任和助理吵得可精彩了,整个办公区都能听到,到底因为什么事呀?是不是助理抢了主任的功,他不高兴了?”
听到有人背后议论自己的上司和下属之间吵架的事,某女当然知道,怎么回答都不合适。说“不知道”的话,显得有点假;说“知道”吧,最后可能被冠上造谣者的称号。所幸,她话锋一转,反问八卦女:“这么说,你知道是吗?”八卦女摇摇头,说:“我也是听说的。”
当对方无理挑衅时,不要暴跳如雷,横加指责,可以悄然无声地来一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戏。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给了对方巧妙地回击。
萧伯纳写的剧本《茶花女》即将上演之际,他派人给丘吉尔送了两张戏票,还附加了一贴短笺:“亲爱的温斯顿爵士,献上戏票两张,望阁下能携同一位朋友前来观看演出,如果阁下这样的人也有朋友的话。”
很显然,萧伯纳是在嘲笑丘吉尔只有对手,没有朋友。对于这样一封算得上无礼的“邀请信”,丘吉尔很淡定,他给萧伯纳回了一封信,上面写道:“亲爱的萧伯纳先生,十分感谢您赠送的戏票,我和我的朋友因为有约在先,无法分身去看《茶花女》的首场演出,下一场我们肯定会去,如果你的戏有第二场的话。”
言语中没有透露出任何的愤怒情绪,却在礼貌的拒绝中,嘲笑了萧伯纳的剧本会短命,没有生命力。两人虽是针锋相对,却都显示出了各自的智慧,以及语言上的天赋。这样的回应,远远比直接地回击和指责要高雅得多。
著名翻译家傅雷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
女人应该培养宽广的胸怀和气度,想想看:十个手指头还长短不一,更何况是成长环境、身份地位不同的人呢?当别人说了冒犯你的话,不必暴跳如雷,让对方的话激起自己的情绪,那样只会显得你定力不足,修养不够。你只要继续保持自己的优雅,不急不躁,用巧言妙语来回应对方就行了,如若真的觉得不可理喻,也可以保持沉默。别忘了,聒噪不如沉默,息谤得于无言。
冷场时巧妙地转换一下话题
聊天的时候,最平常也是最令人尴尬的事,莫过于冷场。可能是你说的话题对方不感兴趣;也可能是因为对方有过一些特殊的经历,对某些话题极为敏感;或是朋友不慎谈到了你不熟悉的事情……彼此熟悉的朋友还好,沉默片刻也不会觉得太别扭,或者干脆直截了当地说明原因;若是不太熟悉的客户,或是刚刚结识的朋友、同事,那就有点麻烦了。
怎么办呢?这时,就要考验女人的智慧和口才了。一个话题卡在那里动弹不得,交谈难以持续,女人就要巧妙地转换一下话题,把谈话引向自己和对方都感兴趣的方向,让彼此“有话可说”。要注意的是,变换话题可不是乱打岔,要转变得不露痕迹,非常自然。
前后两个话题衔接要很自然,不要给人感觉是刻意而为之。
在某单位举办的一次退休欢送会上,一位老同志感慨万千,说他这辈子从来都没得过“优秀工作者”的称号,实在太遗憾了。恰好,这番话让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听见了,他与老同志曾在同一部门工作,之前跟这位老师傅有点过节,于是就来了一出“火上浇油”,不饶人地说:“真不是您不优秀,要说,还是我们不好,我们从来没有提您的名。”
可想而知,不管是开玩笑还是怎么样,老同志听到这样的话,自然很生气,只是碍于面子没有跟年轻的小伙子争执。当时,场面显得很尴尬,谁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这时,一个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女孩站出来,说:“是啊!老同志们平日里都把机会让给我们了,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指导年轻人上了,我就经常受到李老的指点,以后您不在厂里了,我找谁倾诉烦恼呀?李老,您以后有什么安排呀?什么时候方便,我要找您拜访取经!”大家顺着女孩的话题附和起来,都说要找老同志去聊天,刚刚的尴尬烟消云散了,气氛又重新活跃了起来。
无疑,女孩的话题变换得非常巧妙,本来大家都关注着“从来没有提你的名”这件事,她却把老同志“被动评不上”的问题变换成了“帮助年轻人,主动把机会让给年轻人”,瞬间把老同志的素质“抬高”了。同时,还表达出了自己对老同志的尊重,感激他给予自己的帮助,以此引出“以后找谁来倾诉烦恼”和“退休后有什么安排”的话题,这是所有退休的员工都很关心的话题,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气氛活跃了,老同志自然也不会有“人走茶凉”的惆怅感。女孩不动声色地转换了话题,不仅避免了难堪的场面,还挽回了老同志的面子,确实值得效仿。
转换话题时,前后谈论的事情跨度不要太大。
假设你跟朋友在谈论某位导演的一部电影,对方表示没有看过,这时候你完全可以转换到这个导演的其他作品。千万不要生硬地转换到经济领域,之后又谈运动,这样左一句右一句,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以为你什么都不精通,故意卖弄。
不要随意转走他人的话题,要照顾别人的情绪。
如果别人谈论的话题你不熟悉,也不太感兴趣,想要转换话题聊聊其他的事,那可以试着把对方说的重点换掉,但千万不要转换领域。比如,对方正在滔滔不绝地说着某旅游胜地的景观,而你并未去过,也不太了解,恰好你了解那边的一些美食小吃,那就可以引申开来,说说美食文化。千万不要在别人兴致勃勃的时候,突然说“我们聊点别的吧”,或者干脆直接转移到毫不相干的领域,这会让对方觉得很扫兴,也显得你不懂人情世故,不给人留面子。
遇到谈话冷场时,可以向对方提几个问题,引出新话题。
提问不是随意的,千万不要问别人难以回答的问题,也不要问超出对方知识水平的问题,或者是别人难于启齿的隐私。另外,尽量避免一问一答式的提问,这会显得非常刻板。比如,家里来了一位南方客人,你若问:“您刚到北京吧?”“南方没有北京冷吧?”这些问题就比较封闭,对方只能一次次地重复说“是”。若是换成开放式的问题,问对方:“这次来北京有什么新的感触?”“您的家乡现在建设得怎么样?”这样不仅能打开对方的话匣子,还能让气氛自然融洽。
向对方介绍一些人和事,转移大家的注意力,引发新话题。
谈话出现冷场时,你可以试着提出一个多数人都比较感兴趣,且有可能发表看法的人和事,重新引出话题。你还可以用闲聊的方式,和一两个人聊聊家常,问问无关隐私的生活情况,引出众人关注的话题。如果实在找不到话题,就看看天气或是周围的事物,发表一点看法,引起议论,一旦进入聊天的气氛,话题自然就来了。
不管以哪种方式来化解冷场,有一点是共通的:聊天的话题一定要有趣有益。曲高和寡会让别人不知如何接话;淡而无味同样让人觉得无聊。讲话多思考,平日多一点“库存话题”,往往都能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正所谓:于闲暇时把握良机,于细微处看清来路。如此,僵局自然也就遁逃无形了。
学会给周围的人打圆场
一家电器公司因为产品的售后问题,引发了不少消费者的投诉。闻讯之后,记者们纷纷到公司采访,恰好看到经理秘书正在跟一群消费者解释。记者把目光都投射在那位年轻的女秘书身上,向她询问情况。
也许是年轻不经事,也许是害怕承担责任,面对记者的轮番“轰炸”,她竟然说:“我们经理正在办公室,有什么问题你们还是直接采访他比较好。”此话一出,记者们一窝蜂似的闯进了经理办公室。经理无处可躲,只好硬着头皮一人应对记者们提出的刁钻问题。
事后,经理得知秘书在公司门口所说的话,非常生气。他指责秘书没有事先跟自己汇报情况,弄得自己措手不及,丝毫没有处理公关危机的能力,一气之下直接把她解雇了。
公司的产品售后出了问题,对公司所有人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此时,公司的领导最希望看到的就是下属能挺身而出,跟自己一起渡过难关,而不是把所有问题一股脑儿推到自己这里。至于那位女秘书,最终遭到解雇,只也能怪她不懂得打圆场,给本来就不明朗的现状来了一出火上浇油。上司正处于尴尬的局面,如果她能换种方式,给上司解解围,打打圆场,事情也许就会出现转机了。可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了。
在人际交往中,不管是主观的、客观的、人为的、意外的,尴尬的场面总会不时地出现,而且往往只是一瞬间的事。若是缺乏镇静,大惊失色,那只会乱上添乱,聪明的女人肯定会冷静地观察局势,随机应变,用机智灵巧的语言及时替人解围,驱散弥漫的硝烟,化戾气为祥和,让双方都不至于陷入无法转圜的僵局之中。
孙女士开了一家鲜肉馄饨铺,人来客往,生意很是红火。
有一次,一位中年妇女排了半天号才等到一个座位,要了一份自己爱吃的馄饨。馄饨端上来之后,她想先尝一口汤,不料汤的味道刺激了她的鼻子,一个响亮的喷嚏“震惊”了馄饨铺里的人,更糟糕的是,她的唾沫和着汤喷到了对面一位年轻女孩的身上和碗里。
年轻女孩顿时就站了起来,冲着那位中年妇女喊道:“你怎么回事?打喷嚏不知道捂着点吗?”其实,中年妇女也没想到自己会这么失态,赶紧向那位女孩道歉。当着那么多人,自己给人赔不是,还闹了这么一出,她脸上也有点挂不住。
缓过神来后,中年女士开始冲着老板孙女士喊:“我告诉你不要放辣椒,你怎么还放啊?这顿饭我没法给你钱,我还得赔人家的饭钱呢!”孙女士问伙计,伙计撇嘴摇摇头,他根本就没往碗里放辣椒,这不过是中年妇女给自己找的“台阶”罢了。
饭馆里的人开始七嘴八舌地嘟囔,客人都想看看这出闹剧该怎么收场。孙女士知道,这么耗下去不是个事儿,就赶紧打圆场,冲着厨房的伙计说:“算啦!再煮两碗馄饨,钱都免啦!和气生财,和气生财!”听她这么一说,两位顾客才平静下来,一场争论就此打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