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农业合作社。农业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就农业合作社与农业生产者的联结机制来讲,其特点有:①从内部行为规则上遵循国际公认的合作社原则。国际合作社联盟章程规定农业合作社的组织原则是合作社赖以建立、运作的准绳和基本规范,也是保证合作社性质,维系各类合作社共性的根本依据。各国农业合作社内部的一切活动按国际合作社联盟规定的合作社原则进行,合作社原则包括自愿与开放的社员资格,民主控制,社员的经济参与,自治和独立,教育,培训和信息,合作社之间的合作,关心社区发展等。②农业合作社与农业生产者的联结机制的两重性。第一,从业务上看,两者的联结靠合同。参加合作社的每个农场主与合作社订立农业生产和销售合同,合同规定各种条件和双方应承担的义务、结算和支付方式等。第二,农业合作社与农业生产者自愿结成的经济组织,其分配原则是有偿服务、盈利返利。内部实行年终盈余分配制,年终利润按10%~15%留作储备金或公积金后,其余利润按比例返还给社员。这样,社员不仅可以得到初级农产品的利润,还可以得到农产品加工、销售后那部分增值利润的一大部分。即通过农业合作社的经营,农业生产者可以得到比单纯的合同制更多的利润。③农业合作社是在一定的法律、制度规范下发展壮大起来的,享受国家政策支持和减免税待遇。一是,其设立须依法进行,如日本的《农协法》,美国的《合作社法》都规定了设立条件和程序;二是,其运营要依法进行如民商法,企业法等。各国政府对合作社在销售领域的经济活动都通过立法给予优先权利和照顾。许多国家的农业合作社依靠政府鼓起勇气,不仅掌握了一部分食品工业,并且为此建立了跨行业机构。如法国的“全国甜菜、甘蔗和制糖、烈性酒工业行业集团“负责甜菜生产、海外属地的甘蔗生产以及糖和烈性酒的生产。这个行业集团在国内和国际贸易中都出色地维护了会员的利益。美国政府对合作社也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扶持,联邦和州政府有关合作社的法律达85部。1996年美国联邦政府给予合作社和农村社区发展的总投资达20亿美元。政府对合作社返还给农民的利润免税措施也鼓励了它的发展。④农业合作社的组织构造多样化,综合型和专业型合作社相结合,一些生产专业化程度较高、规模较大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丹麦等以专业性合作社为主,一些农场规模较小的国家如日本、韩国等,既有综合农场又有专业农协。
农业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的条件。①按国际合作社原则规范农业合作社的内部行为是最关键的因素。农业合作社内部如何运作是合作社能否维持下去的关键。许多合作社都经历过这一严峻的考验,国际合作社的章程和原则是一个半世纪合作社运动的结晶,应成为各国合作社正常运行共同遵守的原则。②政府支持和立法是促进农业合作社发展的保证。历史经验表明,当政府采取扶持政策时合作社的发展就很快,当政府采取参与政策时,合作社就会向全国性、行业性发展。总之,政府的支持是促进合作社发展的重要条件。政府的立法是合作社发展的保证条件,它能保证合作社沿着规范的、正确的方向发展。③农业合作社可以利用农工综合体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采用合同协议的方法与农工综合体实行横向联合;或者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向上游或下游产业扩展;更多的则以合同的方法同其他企业组成一体化服务体系。合作社这种横向、纵向的联合,既能克服农业生产的盲目性,扩大产品销路,又能减少产供销之间的中间环节,节约开支,提高经济效益。④销售合作社、加工合作社和服务合作社作为龙头,带动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3)农工商综合体。农工商综合体是指把农业生产本身同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或农产品加工、销售过程的若干环节,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经营体内融为一个企业。综合体实行统一核算,形成完全垂直一体化的综合经营。这种方式主要是由工商企业渗透到农业中,通过购买或租种土地兴办农场或与从事高度专业化生产的大农场合作实现的。其特征是:①联合形式多样。第一,后向联合。即大农业链条中的产后环节与生产环节实行一体化经营。比较突出的是食品加工企业和商业销售部门与农业生产部门的联合。他们有加工企业,甚至有自己的包装厂、运输队、冷库和销售网络。第二,前向联合。即与大农业链条中的产前生产环节实行一体化经营。前向联合方式以农用品供应部门为主,其中饲料生产企业最为活跃,其好处是为自己的产品提供销路,肉鸡生产最为典型。第三,跨行企业集团把业务扩展到农业领域的农工综合体,如20世纪70年代,波音公司等一批大公司相继建立起大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及制造业垂直联合的农工综合体。②组织形式规范。农工综合体内部采取的组织形式有三种:个人独资经营,合伙经营和股份制。每种组织形式都有法可依,依据的法律是《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公司法》,各国都有相应的立法。完全依法规范内部组织管理和操作。农工商综合体一般为大型专业化企业,如养禽厂、养猪场、饲料加工厂等。③农工商综合体除本身系统之外,还通过合同制与其他经营实体联合。复合、交叉的联合方式进一步拓宽了农业产业化的经营范围。④农工商综合体有多种类型。农工商综合体集服务与生产于一身,表现为单一实体内部相互关联的经济过程。农工商综合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如降低成本,加快了产品投入市场的速度。尽管有优势,但它并未成为各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因为各国为了保护家庭经营农场,对农工商综合体的一体化经营实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另外,综合体通常为大规模经营,需要大量投资,只有财力雄厚的公司才能承担得起,而有财力的大公司未必都会选择风险性大的农业投资。所以,在许多国家如美国除了农工综合体外,大多数涉农公司采取了“公司+农户”的合同制经营方式,合同制适合美国家庭农场独立经营的国情,又对双方都规定了明确的责任和义务,在税收上享有一定的优惠,因而成为战后美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导类型。其他如澳大利亚、西欧、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也是如此。
农工综合体的适应条件。①农工综合体一般是工商资本或金融资本直接投资兴办的工厂式的农业企业。这类企业规模很大,资本集中垄断程度高,都有自己庞大的销售集团和网络系统。例如意大利著名的费鲁齐集团公司,除了石油不是自己生产的以外,从农业生产、农用生产物资的供应,农产品加工到销售全部由本公司完成,经营规模相当大。②农工商综合体的业务范围一般是农业机械、养鸡养牛等容易形成工厂化经营的领域。例如养鸡行业、从育雏、养殖、屠宰、加工包装到销售全部形成工厂化生产,在美国、日本、韩国、泰国都有养鸡业的大型的农工商综合体。
(4)联营体。联营体的概念和特征。联营体又叫混合型公司,是指由工业、商业、金融及农业企业等多种资本以相互控股投资形式混合而成的联营体。其特征是:①联营体的组织形式有合作制和股份制。合作制中合作各方提供合作条件,按合作协议完成自己的工作和取得报酬。股份制按公司法的规定设立,各股东按自己的投资比例在股东大会中行使权力,分取利润。股份制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的企业组织形式,其内部治理结构能保证股东的利益得以实现。所以近年来一些公司互相投资,形成了许多股份制企业,例如法国的国有矿化公司组织的综合体,其股东包括几十家工矿企业、商业运输公司、银行服务和几百家合作社等。经营范围从农产品生产、加工、收购、储运、销售、出口,到矿山开发、化肥、农药、机械制造和科研服务等样样均有。在美国、加拿大、比利时、刚果都有它的分公司,这种内容丰富的联合体或联营公司,比农业合作社更为灵活。与一般合作社不同的是,它可以收购和销售非社员的产品。②联营体往往是跨国农业集团,参与农产品国际贸易。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通过跨国公司或本国公司与外国公司联营等形式,疏通国际农产品市场渠道,已经成为一种有效途径。因为农业公司利用跨国公司业已形成的广大的国际销售网络,可以降低开发市场成本,跨国公司则可以利用农业公司的农产品优势,扩展自己的营销范围。如可口可乐公司1990年收购了与食品加工有关的年销售额达39亿美元的华斯食品公司,成功都进军国际食品市场,成为跨国农业综合企业。③联营体还包括政府办的各种行业管理委员会,一般由政府、农业、合作社、相关的企业和农场主共同组成。如法国的各种大宗农牧产品协会,澳大利亚全国羊毛协会。协会根据国际、国内市场行情,确定产品的收购价格,质量标准,与农场主签订种养合同。建立这样的组织的目的,一是政府为了掌握大宗农牧产品以稳定市场,二是统一出口价格,保护本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这种行业管理委员会属于官办,政府参股投资,但在行为上均是公司性质,政府是最大的股东。
联营体的适应条件。由于联营体是市场竞争中较高层次的组织形式,它一般会形成对某个或某些行业的较大垄断,因此它的适应条件比较严格。①已经有规模比较大的某个行业或企业的发展,只有当某个行业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时,才有可能形成行业协会,政府对其投资才有利可图。只有某个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并有良好前景时,其他企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才会对其加大投资,以获得更高的利润。或者某个农业生产行业已经在全国形成了规模化经营,有农业合作社网络。②有多种资本投资。例如,在泰国养鸡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着三种资本,即华侨资本、泰国资本与日本资本的合资、华侨和日本的合资。这三类资本的共同渗入,垄断了肉鸡的生产与进出口业务。正大集团就是由多种资本形成的东南亚最大的农工商综合企业集团的联营体。
以上四种类型,有的国家以一种为主,有的国家有两种或多种。不能简单地说哪种好,不能照抄照搬,一切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宜形式,上述几种形式可供参考。
3.国外农业产业化产生的原因。国外农业产业化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原因,存在着客观必然性。
(1)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为农工商一体化提供了物质前提。农业是最古老的农业部门,但一直到18世纪资产阶级产业革命以前,一直停留在手工劳动水平上,没有突破为解决粮食问题和维持人类生存而生产的局面。然而自从进入产业革命以后,由于各种农业生产机械的发明、制造和推广,化肥的运用,良种的培育和推广,以及各种现代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应用,农业生产力得到迅速地发展。例如在美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联邦政府采取了加大投资高速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政策,1940年农机动力占农业总动力的94%,1980年最终以拖拉机全部代替了畜力,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劳动生产率。与此同时,在各州实施和推广农业、教学、科研“三位一体”制,使生物技术和化学革命等农业方面的重大研究成果,以及水土保持、土壤改良,先进的灌溉设施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广泛用于农场,使农作物单产显著提高。在农场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产品的商品率和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很快。1949年美国人均占有粮食1059千克,每个农业劳动力供养15人,50年代初美国基本上实现了农业现代化。70年代末,美国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全部实行了机械化操作,部分作业实现了自动化,农业生产率达到非常高的水平,1978年每个劳动力能供养59人,并有大量农产品出口。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农业内部的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因为专业化生产有许多好处:它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经济资源和有利的自然气候条件;可以减少农业机械和设备投资,提高机器设备的利用率;便于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有利于增加产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可以提高农业的管理水平。总之,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取得规模经济,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农业专业化通常按地区、生产阶段和生产单位实行种植业和养殖业专业化。例如美国的玉米带、棉花带、牧草乳酸区等区域专业化生产,就是区域专业化的典型。在这些专业化生产区域内,农场则是专门生产某一种或几种作物或畜禽,从而实现了生产的专业化。工艺专业化又称作业专业化,即在某种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中,生产单位只生产其中某个环节的产品,如在养肉牛的生产过程中,有的农场主专门生产仔牛,有的农场主专门负责把小牛育肥等等,各自都是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自己所从事的工艺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