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旅游这部活“百科”
旅游是一部鲜活的百科,不管什么文化程度和职业的人,都可以在旅游中学有所得,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家长来说,关心孩子的学习是永恒的主题,旅游中的自然、社会、人物、民俗风情,都有我们学不完的东西,内容之丰富,远远超出各种各样的教科书。
美国心理学家理斯基奈说:“世界太大了,而学校太小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走动中的学习,轻松快乐、易于接受;印象深刻、一生难忘。
正所谓“知行行有效,行知知更牢”。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行以求知知更行”,“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行动或者说实践,是知识获得的开始。“平日不肯行,不敢行,终于不能行,也就一无所知。如果有所知,也不过是知人之所知”。
行万里路对孩子如此重要,虽有旅行社组织学生游学,但他们的职业素质中毕竟没有教育专长,而学校方面因为担心安全问题,不敢组织学生到异地参加活动。
因此,带孩子走万里路的重担,就该由家长责无旁贷地挑起来。
旅行中调动学习欲望最重要
每一次希望有收获的出游,都要把激发孩子的兴趣与求知欲放在首位。对外面世界充满好奇,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
低幼时期孩子的一对大眼、一双小手,总是不停地在看、在摸,他们渴望多了解这个陌生的世界。作为家长,要保护好孩子这种求知欲望,让他看到的、摸到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大。
孩子到小学阶段了,家长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对外面的世界不再有兴趣了,只把精力集中、甚至沉迷在电子游戏或网络游戏上。这时,家长要赶快控制和纠正孩子的行为,把孩子从游戏里拽出来。如果到了初中孩子发展成网瘾,要纠正就困难多了。
维持孩子对自然和社会的好奇心,任何时候做弥补工作都来得及——带孩子旅游就是一种好方式。
行前,尽量把旅行地最精彩的部分,稍作放大传导给孩子。
例如,对年幼的孩子可以多讲些某某之谜吊孩子的胃口;对大一点的孩子可以挖掘他们的兴趣点,通过兴趣点,鼓励孩子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究与解谜。家长讲的内容要对孩子有吸引力,由浅入深,深入浅出。
每次旅行前,要多收集一些资料,了解行程中最精彩部分,跟孩子讨论怎么玩最有趣、最有效,先神游一番。出游中,给孩子分派些能做好的活,并及时给予表扬,让孩子觉得自己很能干,越发喜欢旅游;同时也可以减轻家长的负担。
儿子八岁跟我一起去香港探亲游,由于行前“功课”做得好,就当了一次合格的导游。因为儿子不是被动地跟着我玩,而是主动地参与决策,甚至完全由他决定去哪里玩、怎样玩,香港旅游期间,儿子的求知欲强、热情度高,收获也大。
旅游一趟最有意义的收获,是把孩子的求知欲调动起来。一旦把孩子的求知欲望培养起来,孩子就会积极探索如何去学习,而一个擅于学习的孩子,学习成绩自然会好。
案例分析
如今这个网络时代,有很多电子游戏可以玩。如此一来,一些孩子根本不爱出门,这令家长很头痛。
有一次,我讲完《游中学什么》的专题课后,有位家长焦虑地问我怎么办。她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对看世博不感兴趣,只想在家玩游戏。这令我想起第一次组织冬令营时,我一次成功的说服经历。
有个朋友了解了我的冬令营后,很想让她的孩子跟我一起去,可她的孩子不愿意去,朋友让我做做孩子的工作。下面是我跟我朋友孩子俩的QQ聊天记录:
“要不要跟郭老师一起出去玩一下,冬天到北京,夏天到上海看世博会。”
“可是我不想去耶!”
“外面有很多好奇的东西,你没有兴趣吗?”
“我是不想出远门,到公园随便走走还是可以的。”
“公园走走多没劲啊,我去年一月份专门去哈尔滨玩,跑到亚布力零下30摄氏度的地方滑雪,很刺激喔!”
“好冷的哦!”
“不会,滑雪还出汗呢。你知道吗,外面的世界比我们厦门精彩多了。”
“我没什么出远门的欲望。”
“对外面的世界不好奇,对吧?”
“嗯……”
“如果我告诉你外出可以长知识,对提高学习成绩有帮助,同时可以和同龄人交朋友,你还不感兴趣吗?”
“可是……我还是不想出远门……待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多好啊!”
“那你真是愿意做宅男啊?”
“可能吧。”
“你有外出好看的照片吗?等考试完了传几张来欣赏一下。”
“这几年的是没有。”
聊到这里,我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了。找朋友一问,她说这几年忙着工厂的事,忽略了儿子的精神需求,儿子变得有些沉默。尽管这样,这位朋友还不死心,希望我能让她儿子成行。我问朋友“小孩性格怎样,会不会服输?”她说“不会”。这下我有办法了。
我在QQ里跟这个孩子说:“我知道你为什么不出门了,你是怕自己长城爬不上去。”他说:“谁说的,这次就爬给你看。”我一听有戏了,高兴得不得了。参加冬令营回来后,这个孩子开始对一些地理知识感兴趣了。
想到这事,我告诉那位焦虑的家长说,你要找出孩子的兴趣点,顺着这个兴趣,把他的求知欲调动起来。如果不是兴趣方面的问题,就要找性格方面的原因。有的孩子平时较少外出,害怕陌生环境,对这类孩子要有耐心,减少他们的畏惧感、增强兴趣度,减轻外出的顾虑。
有的孩子相反,很喜欢出去旅游,在外面可以不受拘束地玩个够。对这类孩子,要适当控制一下他单纯好动的欲望,提一些孩子乐于接受的要求,算是出去玩的条件。提要求的方式不能太生硬,不要急于求成,让孩子感觉有负担。
不少家长抱怨说:花钱让孩子旅游,要求孩子随便画个画、写个作文,孩子却不干了,说他宁愿不出去。这时,家长就要作些让步,先让孩子答应出门再说。出去之后,路上再说服孩子,实在不行,留待下次旅游解决。只要家长持续这么做,孩子最终会喜欢上旅游,并在旅游中增长学识。
还有一种孩子,有条件出门而不想出门,即使把他拖出去也没用。他不游山不嬉水,只玩手上的游戏机。这样的旅游,既浪费了孩子的时间,也糟蹋了家长的钱,还不如不去。家长要对孩子加以引导,使孩子从旅游中获得乐趣,最终主动要求去旅游。
较普遍的状况是,孩子游了不少地方,也没见在学业上、行为表现上有什么长进,这让家长很困惑。究其原因,一是把旅游当做纯玩与放松;二是旅行前和旅行中家长没有给予足够的引导,提相应的要求;三是没做好行前资料查阅工作,不知在游中能看什么、学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