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转变初显成效
小学阶段的儿子,性格偏内向,比较胆小,不愿多讲话。读三年级时,曾流露出伤感情绪,暗自嗟叹,茫茫人海,他很孤独。
儿子的话刺痛了我,哪个做母亲的不想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我得让儿子快乐起来,要培养他开朗乐观的性格。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是件多么难的事啊,没有足够的耐心与智慧是办不到的,庆幸的是我成功了。
开始,我投儿子所好,带他去吃他喜欢的洋快餐和西餐。儿子高兴了,话就多,讲他学校的事,讲他内心的想法;渐渐地,我们变得很容易沟通,无话不谈;再后来,交谈成了我们的精神需求和生活的一部分。
每天晚饭成了我们家精神与物质会餐,一家三口话题不断。大到国际形势,小到身边琐事,儿子与我们那份无话不说的亲密感情,正是伴着饭香培养起来的。
儿子的孤独感主要来自学校,他性格内向,不爱也不善于和同学交流。我积极与老师保持“热线”联系,希望通过学校、家庭双管齐下重塑儿子的性格。我们鼓励儿子多与同学和小朋友交往。有几家的孩子年龄与儿子相仿,我们经常相约结伴出行游玩,使儿子受益良多。
在与同伴无拘无束的玩乐中,儿子的笑容多了起来,冰冻的心扉逐步融化敞开。老师也尽可能创造机会锻炼儿子,如上课鼓励他积极发言,要求他踊跃参加学校活动与竞赛,等等。
经过三年调整,儿子性格越来越开放、大气,各方面表现越来越突出。小学六年级当上了班长、竞选上了校大队委、获得了市三星雏鹰奖章。
找好同龄伙伴一同出游
刚进中学,我想趁热打铁锻炼他,鼓励他去竞选班长,儿子却用貌似很充分的理由拒绝了。其实我很清楚,儿子这时还不够自信,顾虑较多。
如果利用寒假,找一个外向型性格的孩子一起出去旅游,一定会对儿子有所帮助。初一寒假,我便约一位好朋友和她性格外向的儿子一起去越南玩。
这两个孩子很有缘,他们是前后届校友,我和他妈是家校委员会委员。他们学校有个惯例,每年国庆要举行升旗仪式,谁当上升旗手谁就享有莫大荣誉。儿子当升旗手那次,这个朋友的孩子做主持人,他俩配合得很好,仪式圆满成功。
这个孩子长得帅气,人很大方,善于交际,口才好,很惹人喜欢,这正是我儿子欠缺的地方。
2002年大年三十,我们乘飞机来到南宁,与大学同学及他们家人吃了一顿丰盛的年午饭。晚餐就惨了,我们四人满街找吃的,走来走去,只有麦当劳在营业。虽然不太愿意用西式快餐来过中国年,但没有选择。
饱餐一顿后,大家带些薯条炸鸡回酒店,一边看春晚,一边吃炸鸡,倒是另有一番趣味。
第二天大年初一,我们跟随当地旅游团,坐火车到凭祥过友谊关。过关时,边检看我们是福建身份证,就把我们四个人叫到一旁询问。
谢天谢地,只是问问而已。当时福建长乐一带偷渡成风,连累了所有福建人,边检对福建人查得特别严。
过了友谊关,就踏上了越南的领土。如果不是国界碑立在那儿,我们以为还在南宁呢,两边的风土人情差异不大。
从南宁到河内路上,两个小孩玩得很欢,一会儿比谁的英语单词记得多,一会儿比谁知道的国家与首都多,当时儿子能说出108个国家和首都。
两个孩子性格不同,待人处事的风格也不同。
朋友的孩子特别结人缘,团里的大人都很喜欢他。他拿着他姨妈从马来西亚带回来的免水洗手液到处给别人用,显得非常大方。给自己买饮料也很大方,都是买最贵的,一二块钱的看都不看,但跟越南渔民砍起价来有板有眼,特别狠。儿子就显得比较拘谨,很少主动跟团友讲话,买东西少,还尽买些便宜的,不敢跟人讨价还价。
两个孩子的为人处事谁优谁劣?我跟儿子在路上进行了交流。如果一个人对别人大方是会惹人喜欢的,如果对自己大方就不太节俭;同样是节俭,对自己算是种美德,对别人就显得小气。进而我们很深入地讨论了一些性格问题。
性格培养,“适合”最重要
性格有优有劣,如何判定,却很难用统一的标准去划分。
如果一个很外向的人,嘴巴整天像缺个把门似的讲不停,谁敢把会计和秘书工作交给他?如果整天沉默寡言、不善言谈,怎么当得好记者与律师?关键看我们做什么事,有什么样的身份就需要训练相应的素养,把握好性格中的度是一门很高的学问。
想当优秀学生,就需要有良好的性格,比如说落落大方而不失分寸,勇敢果断又细致周全,心存高远又脚踏实地。虽然对孩子提这些要求有点过高,但我们只要朝着至善目标努力就行了。儿子很认同我的观点。
我们俩讨论的结论是,孩子太内向,不跟人交往,甚至有些自闭,不好。内向的孩子要学会热情与交往。对这类孩子,家长应多关心少责备,多鼓励少限制。比如旅游中的住宿登记、用餐结算、购物还价、结交团友这些事,有意识让孩子去做。孩子多做几次,就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了,慢慢会变得善于交际起来。
性格太外向,静不下心来,也做不了什么事。这类孩子一般话多,自控能力差,时常打断别人的讲话。这样的孩子不善于学习,不懂得时间管理。这类孩子要学会安静与思考,特别是女孩子,更要表现得稳重、有涵养些。
什么事太过了都不好,这个度需要家长帮着把握。家长可以利用旅游深度交流的机会,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帮助孩子顺利成长。
我们一边这么聊着,一边游玩。
看得出,儿子跟这个小伙伴间有种默契,他们暗中较着劲学习对方的优点。儿子变得开朗主动了,那个小朋友变得沉稳爱思考了。我们两个母亲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觉得这趟越南游太有收获了。
邻国越南游
在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国家越来越少,越南算是其中的一个。它现在的发展怎么样呢,我们充满了好奇。
从友谊关出境后,我们坐上汽车,直奔越南首都河内。沿途的房屋建造得很有意思,门面窄小,房型瘦长瘦长的。据说是因为路边的土地少而珍贵,居民只好把房子往纵深建。房屋前的装饰,很有些中国人过年的味道。
河内的交通,以摩托车为主,其数量之多,让人恐怖。几乎在每个红绿灯路口,至少有五六辆摩托车并排等着通行,把马路都占满了。摩托车开起来很凶,速度超快,呼地从身边开过,让人心惊肉跳。国内的嘉陵牌摩托车在这里销得很好。
去越南,当然要游世界自然遗产八大奇观之一的“海上桂林”下龙湾。
在这里,我们第一次看到水上交易场面。在我们大游船周边,有许多只能坐两三个人的小船划来划去,叫卖着他们手上的越南特产。同行的那个孩子,居然只花了五元人民币就把叫卖一百元人民币的东西买到手,同团的人都夸他能干。
人民币在这里很值钱,比值高,很多商店都愿意收人民币。我们花起钱来也显得大方,有种百万富翁的感觉。但有些物品并不便宜,一个冰淇淋要五元人民币。
越南虽然比中国开放得晚,但步伐绝对不慢,投资政策很有吸引力,不少台商来此投资办厂。
据说会汉语的人,找工作既容易,薪水又高。华人很吃香,中国游客在这里受到欢迎与尊重。
在越南,我们还长途跋涉到涂山赌场转了转。按照越南国家规定,这个赌场只对国外18岁以上游客开放,国内人不允许进去。我们坐了好长时间的车才到涂山风景区,这里距离市区非常偏远,也非常清静,风景宜人。
这个涂山赌场是越南唯一的赌场,若论规模,简直微不足道,它只及澳门赌场的百分之一,而澳门赌场又只及拉斯维加斯赌场的百分之一。然而,这样一个赌场,对于一个刚刚打开国门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其影响非同寻常。
我们既然来了,我就想让儿子进去开开眼界,看看赌场是什么样子。好在儿子长得高,跟我们一起混进去了,同行的那个小朋友被拦在了外面。
我们进赌场转了一圈就出来了。培养孩子应该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正反面的东西都应该让孩子看看,既培养孩子用开放心态去看待社会,对待人生,同时通过正反的对比,增强孩子的免疫力。
踏出国门半只脚,雨打芭蕉南国情
儿子越南之行说来很有趣,不需要办护照签证,用边防证就可以出国;越南北部自然风貌和广西南部几无差别;同为社会主义制度,同有着浓厚的经济发展味道,同样是一张张期待变化、盼望美好明天的脸孔……我们确实离开了中国,却进入了一片与中国如此神似的土地。
越南肯定不是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但越南的风情的确值得一看,因为它新奇但并不令人感到陌生。看来,我只是半只脚踏出了国门。
先说说河内。在河内的那两天细雨濛濛、时断时续。冬季南国伏着一层纱一般的水雾,韵味十足。可大街上丝毫没有这种韵味,到处是熙熙攘攘的摩托车,那气势可以和当年北京的自行车大阵一较高下。
抬头看,河内的大街许多林阴茂密,亚热带风情罩住了整个路面,把每个路人都罩得严严实实,也抵挡了细雨的凉意。街边店面很多,销售各种物什,还有小摊小贩在景点附近兜售吃喝和小玩意儿。
我记得当时买了只几千越南盾的雪糕,还沾沾自喜有大款般的挥霍感。
河内两个景点让我印象深刻。一是越南战争博物馆,二是胡志明纪念堂。我没去过祖国的首都,却先去了他国的首都;没瞻仰过中国党和人民的领袖毛主席,却凭吊了毛主席的国际战友、越南人民的领袖胡志明。
战争博物馆的第一展厅说的是越南抗法和抗美历史,庆幸的是我之前已依稀知道这些历史,展示的内容还能看得懂一二。
第二展厅展出的是中越战争内容(我们叫“对越自卫反击战”)。自卫反击战我不太了解,但是可以猜出其中的意味:试想,日本客人参观中国的抗日战争纪念馆会是种怎样的感触?而胡志明纪念堂的气派修得不比毛主席纪念堂差,葱郁的树木环绕、庄严的楼宇静卧。
胡志明的相貌现在我一点都不记得了,但映在脑海里的情景是,天空中淅淅沥沥的小雨和缓步排队前行的游客们——游客们步子缓慢得仿佛在穿越历史时空隧道。
越南的一处胜景是被誉为“海上桂林”的下龙湾。在海中,船就是我们的脚,我们踏着翻腾的波浪在山的森林中穿梭。越南渔船踏浪而来,欢欢喜喜地兜售着鱼虾贝壳和各式海里捞上来的玩意儿。
海中矗着山,山中还藏着洞。外有浪拍石岸,内有水滴钟乳——你怎么也想不到,任凭大自然的磅礴伟力也要千百万年,才能塑造这片海上峰群的奇景。自然之美要赏,可再沉溺于小山小水就索然无味了,要赏就要赏天下奇景、万钧磅礴、鬼斧神工。
异国、美景实在让人流连忘返,越南之行似乎也满足了老妈的初衷,我感到自己多少有些变化,与人交往没那么费劲了。但遗憾的是,我没有留下文字记录。初中以来学业渐忙,有时想偷懒省事,节约几百个字的墨水钱,却不料流失的却是弥足珍贵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