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耐之草是苦的,但最终会结出甘甜而柔软的果实。”辛姆洛克的这句话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忍受吃亏,会得到更多的补偿;忍受退让,会获得更强的反弹力量;忍受别人对你的不公,既能解放自己,也能赢得朋友……
学会忍耐的艺术,懂得放下的哲理,会让你受益终生。
1.不怕吃亏的人结果不吃亏
生活在社会中,总是要和别人打交道的。在和人们交往的过程中,不要过于斤斤计较,不要总想法算计别人,要抱着吃亏的态度和人相处。
时时处处想占便宜、一点亏都不想吃的人,到头来终究要吃大亏的!凡事不怕吃亏,可能会吃一点亏,但终究不会吃大亏。一个主动吃亏的人,看似失去了很多,但他未来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一个年轻人刚大学毕业就进入某一产品的销售部,负责产品推广。他拥有一流的口才,但更可贵的是他的工作态度和吃苦精神。那时公司正在着手新产品的销售渠道,新老产品都同时赶着销售,每一位员工都很忙,但领导并没有增加人手的打算,于是负责旧产品销售的人员总是被指挥去新产品销售团队去帮忙。不过整个销售部只有那个年轻人欣然接受老板的指派,其他的都是去一两次就抗议了,觉得跨越了自己负责的范围。那些觉得有社会经验的老将们有意无意地嘲笑他傻,他听了以后则不以为然:“吃亏就是占便宜嘛!”
老员工们很奇怪,他有什么便宜可占呢。总是看到他跟个苦力一样四处奔波,为新产品贴广告、发传单,暗自想这真是一个傻人。后来他又常去下层生产部,参与现场的生产,只要哪儿缺人手,他都乐意去帮忙。
两年过后,正是这位被嘲笑的傻人,积累了很多经验以后,自己成立了一家设备销售公司,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前景很乐观。原来他是在以前公司任劳任怨的时候,把销售公司的基本流程都看透了,这样说来,他真的是占了大便宜啊!现在,他仍然抱着这样的态度做事,对下属、对客户、对合作方,他都以吃亏来换取合作者和客户的信任,换来下属员工的一致拥护。这样高尚的修养使他在年轻一辈中,脱颖而出。
你瞧,吃亏不一定是普通意义上的利益损失,还可以表现为一种气度、一种给予。这种面对利益得失的淡泊,能够审时度势的气魄才是大将的风范。上天是个喜欢开玩笑的人,那些懂得付出,不在乎吃亏的人反而能够得到更多的补偿,而那些处处耍小聪明,锱铢必较,只想得到不愿付出的人,必定是平庸之辈。
工作中,大家如果都想占便宜,肯定会有许多事情就没有人去做,这样只会使你们这个集体的利益受到影响,正所谓占小便宜吃大亏,如果大家都不怕吃亏,有什么事情都抢着做,也许这次你吃亏了,也许下次他吃亏了,但是,要做的事做完了,大家感情融洽了,集体利益得到了保障,你的重要性得以体现。这样不也很好吗,何必为多干了点活纠结呢?
主动吃亏能带来好运,或许是因为肯吃亏者无一不具备洒脱的情怀,或许正是由于他们的这种英雄般的人生态度,才会让他们的“好运”连连。但有时候,被动吃亏也未必就是坏事。在我们的努力下,它也可以转变成幸运。
国内软件行业的旗帜型人物求伯君做的第一桩生意很亏,他以2000元的价格把金山打印驱动程序卖给了四通公司后,四通公司将该程序以500元一套的价格出售,结果卖了好几百套。然而当谈到这些早年的吃亏经历时,这位IT行业的风云人物没有一丝遗憾,相反,他对当年的吃亏心存感激。
求伯君认为,四通没有亏待他,雇用他做了一段时间的专职软件技术员,这为他后来步入金山公司、开发WPS软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这次买卖使他懂得了经营在软件行业中的重要性,后来,他把金山公司总裁的位置让给了有经营头脑的雷军,自己专心开发软件,金山公司也迅速腾飞,求伯君也因此成为IT行业的巨富。
也许,成功人士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他们总能把曾经吃过的亏变成福。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智慧和气度,舍得吃亏,甘愿吃亏,不在是非纷争中斤斤计较,这样你才能真正不吃亏。
2.蹲下,是为了跳得更高
大雪压枝的时候,为什么只有雪松生存了下来,而柘、柏、女贞等同样耐寒的树木却不能生存呢?因为,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这苍翠挺拔的身姿。是啊,雪松懂得退让,它知道对于外界的压力,不能“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的时候,就需要“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刚则易折,柔能持久,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我们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蹲下、退让,积蓄力量,以求下一次跳得更高。
著名作家毕淑敏曾在一篇叫作《柔和的力量》的文章里写道:早年学医时,一天课上先生问道:“大家想想,用酒精消毒的时候,什么浓度为好?”学生齐声回答,当然是越高越好啦!先生说:“错了。太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续的酒精就再也杀不进去了,细菌在壁垒后面依然活着。最有效的浓度,是把酒精的浓度调得柔和些,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进去,效果才佳。”柔和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柔和是一种品质与风格。它不是丧失原则,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坚守,一种不曾剑拔弩张,依旧扼守尊严的艺术。我们的声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渗透到辽远的空间。我们的目光柔和了,就更轻灵地卷起心扉的窗纱。我们的面庞柔和了,就更流畅地传达温暖的诚意。我们的身体柔和了,就更准确地表明与人平等的信念。我们平凡人要做到刚柔并济,实属不易,若能懂得偶而低头,就很不错了。
富兰克林就曾经用以退为进的方法使得宪法会议产生分歧的双方达成了一致的意见。
有一次,美国的宪法会议在费城举行。会议中,对于宪法的通过分为了赞成派和反对派,两派人员之间讨论得非常激烈。由于会议的出席者在人种、宗教等方面的差异很大,利害关系也各不相同,所以整个会议的讨论充满着火药味和互不信任的气氛。两派人员之间的言词都非常尖锐和刻薄,甚至还夹带着人身攻击。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会议的谈判面临着即将破裂的局面。这个时候,持赞成意见的富兰克林适时地站了出来,他不慌不忙地对在场的所有人员说:“事实上,我对这个宪法也并非完全赞成。”富兰克林的话刚一出口,会议纷乱的情形就立即停止了,反对派的人士都用怀疑的眼光看着富兰克林。这时,富兰克林稍作了一下停顿,然后他继续说道:“对于这个宪法,我并没有十足的信心,出席本会议的各位代表,也许对于细则还有一些异议,不瞒各位,我此时也和你们一样,对这个宪法是否正确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我就是在这种心境下来签署宪法的……”
富兰克林的话,使得反对派们无比激动和不信任的态度慢慢地平静了下来,在他们的心里亦然同意了富兰克林的看法——就让时间来验证一下宪法是否正确吧!于是,美国的宪法最后终于顺利地通过了。
试想,如果富兰克林始终坚持自己强硬的态度赞同宪法的话,必然会使双方的争吵愈演愈烈,最后必然会导致会议的失败。宪法之所以能够顺利地获得通过,就在于富兰克林能够对于自己赞同的态度适可而止,反而以退为进,放弃了自己的坚持,才促成了宪法的通过,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当年,项羽与刘邦争雄,因为一战失利,就自杀于乌江边,成为千古遗憾,这是只会伸不会曲的结果。所以,后人评价项羽时,认为他有勇而无谋。认为,他在一战失利的情况下,如能懂得进行战略退却,那么,就“卷土重来未可知”。
而越王勾践就不同,他被吴王夫差打败后,成为俘虏,在睡草棚、为马夫的情况下,仍不失复国的勇气和决心,每天尝一尝自备的苦胆提醒自己。后来,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打败了吴王夫差,完成复国大计。
身在职场,常会有不如意的时候,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该如何去面对困难和不顺。与其怨天尤人、徒增苦恼,倒不如适可而止、以退为进,从既有的条件中尽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发掘机会。
人生,并不是每一次都可以站在浪头上,在没有足够强大时,一定要学会暂时忍耐,适时蹲下,这样你才能跳得更高,表现更杰出。
3.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不能接受的,接受不能改变的”,这是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可什么是该记住,什么又是该忘记的呢?
这是阿拉伯国家一个名字叫做阿里的作家,与他的两位朋友吉伯、马沙共同旅行时发生的故事。三人经过一处山谷时,马沙不小心,失足滑落下来。幸亏吉伯拼命拉他,才将他救起。马沙于是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三人继续走了几天,来到一条小河边,吉伯跟马沙为了一件小事吵起来。吉伯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耳光。马沙跑到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耳光。”当他们旅游回来后,阿里好奇地问马沙:“为什么要把吉伯救你的事刻在石头上,而将吉伯打你的事却写在沙子上?”马沙回答:“我永远都感激吉伯救我。而对于他打我侵犯我的事儿,将会随着沙子对字迹的掩埋而忘记和结束。”
记住别人对我们的帮助、支持和恩惠,洗去我们对别人的怨恨、不满和挑剔吧!这样在人生的旅程中你才能更自由、幸福和快乐。
人们往往能够对别人的恩惠和支持铭记一辈子,也不能及时忘记对人的怨恨,前者是该记住的,而后者是该忘记和释怀的。
在一个春天的夜里,在一个城市里,有位年轻的学生,走出公寓去寄一封信,当他自邮筒走回去时,被十几个不良少年围起来,拳打脚踢狠狠揍了一顿,不幸的是救护车来到之前,他就断气了。
两天之内,警察将这十几个不良少年一一逮捕。社会大众都要求严惩他们,媒体也希望采取最严厉的惩罚。
后来这位死者的家长寄来一封信,他们要求尽可能减轻这些少年的罪行,并筹措一笔基金,作为这一群孩子出狱重生及社会辅导的费用。
他们不愿仇恨这些少年。无疑,他们内心经过相当的挣扎,而且需要有相当强烈的意志,才能够不恨这些肇事的孩子。他们只恨控制这些孩子内心的病态性格。
他们希望让这些孩子从残暴、粗鲁、仇恨、病态的虐待性格中重生,他们甚至还提供金钱来帮助这一群孩子。
生活中,该忘记的东西总是人们经过思想斗争都还难以忘记的。自夸、自私、贪婪、讽刺、仇恨、嫉妒、自怜、邪念、自我意识强烈,这些性格就好像是寄生在人们身上的水蛭,会带给他们痛苦,使他们生病,甚至夺走他们的生命。你可以仇恨这些害虫,但是应该同情被水蛭所害的受害人。
去爱一个可爱的人并非难事,难的是去爱不可爱的人。要求自己去体谅一个自大、傲慢、尖酸、刻薄、自私、自傲或粗鲁的人,这确实是一项很大的考验。而要求自己去忘记那些在自己身上造成伤害和侮辱的人和事就不那么容易,但这又是拥有智慧人生必须做到的。
这就需要我们忘记一切无须铭记的,以求难得的轻松自由;铭记一切不可忘记的,以获取同样难得的饱满与充实。
上帝耶和华又一次造了两个人,并让他们到人间去体验生活。两人中一人叫作“忘记”,另一人唤作“铭记”。“忘记”是一个快活的小伙子,他对人间的万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整天高兴不已。“铭记”则是一名中年汉子,他到人间之后,将所经之事一一铭记在心。当二人被重新召回之时,上帝询问此行人间的感受。“忘记”一脸快乐地抢先说着:“人间实在是太有趣了!”问及趣在何处,“忘记”一脸迷茫,不知所措。问到“铭记”,他说:“做人太累!”也难怪,“铭记”在人间从头至尾都在铭记,以至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岂能不累?上帝听了两人在人间的境遇,先是哈哈大笑,后来却颇有所悟地说道:“看来,对待万事万物都不能太偏激。”
人生处世,忘记是宝,铭记是福。做人一味忘记,他的人生固然轻松,但空虚乏味,无真正快乐而言;然而一味铭记,又必然为思想压力所累,亦无快乐可言。所以,真正快乐的人生应是忘记与铭记并重的人生。
4.一个人的气度大小,决定他的人生高度
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短文:多读书养才气,慎言行养清气,重情谊养人气,能忍辱养大气,温处世养和气,讲责任养贤气,系苍生养底气,淡名利养正气,不媚俗养骨气,敢作为养浩气。这则短文的意思,即是告之大家,气度是人的内在修养,看不见但感受得到。有气度的人,必然是谦虚、大气的人,而一个人的气度,可以决定他拥有怎样的人生。
一个有气度的人,可以忍人所不能忍,容他人所不能容。就像苏轼在《留侯论》中说的:“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有气度的人必然有着坦然的心境,无论遇见的是顺境还是困境,他都同样地努力,而不得意忘形或者怨天尤人。
2004年8月16日凌晨,雅典奥运会上,匈牙利老将纳吉以15:10的优异成绩,击败亚特兰大奥运会个人冠军——法国剑客弗莱塞尔,成功卫冕。在比赛之中,弗莱塞尔的比赛装置在赛前临时出现了问题,纳吉主动走上前去帮她整理好服装,然后双方才正式进入比赛。纳吉的这一细微举动赢得了全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可以说,她拿到的不仅仅是一枚金牌,更赢得了对手和所有观众的尊重与欣赏。
输要输得光明磊落,赢也要赢得堂堂正正。纳吉的举动体现了一个优秀运动员的英雄气度和宽阔胸襟。她的气度是对功过胜负的超越。气度有与生俱有的成分,更有后天培养的结果,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家庭环境抑或是学校环境等,都是影响人的重要因素。
18世纪的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是一对论敌,他们对定比定律的争论长达9年,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最后以普鲁斯特的胜利而告终,普鲁斯特成了定比定律的发明者。然而,普鲁斯特并没有因此而得意忘形,居天工为己有。他真诚地对曾激烈反对过他的论敌贝索勒说:“要不是你一次次的质难,我是很难深入地研究下去的。”同时,他还特别向公众宣告,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的功劳。
这就是气度。允许反对意见的存在,公开地接受它,并吸收其营养。这种气度让人敬佩,更令人感动。这样的例子在科学界并不少见。
1900年,在巴黎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德国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提出了“希尔伯特第十问题”。它要求寻找判定整系数代数多项式方程是否有解的算法。究竟是什么算法呢?当时没有明确的定义。这一困难使“希尔伯特第十问题”在提出后的整整30年里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直到20世纪30年代,对算法的研究才逐步深入。后又经过美国学者戴维斯、普特南和罗宾逊夫人相继十余年的研究,才提出了“罗宾逊猜想”。此成果虽距离“希尔伯特第十问题”的解决只有一步之遥了,但这一步却难似登天。
1970年1月4日,俄罗斯数学家马蒂亚塞维奇成功地证明了“罗宾逊猜想”,从而一举解决了“希尔伯特第十问题”,当时的马蒂亚塞维奇还不满23岁。2月15日,罗宾逊夫人的同事在电话里告知了她这一消息。
虽然罗宾逊夫人曾经那么接近答案,却仍然失之交臂,但她却没有觉得遗憾,她对数学真理的追求远远超过了任何个人的荣誉。她在给马蒂亚塞维奇的贺信中这样写道:“让我特别高兴的是,当我想到我最初提出那个猜想的时候,你还是个孩子,而我不得不等待着你长大。”戴维斯也非常兴奋,他在自己的经典著作《可计算性与不可解性》的平装本序言里这样写道:“我一生最大的快乐之一,是1970年2月读到马蒂亚塞维奇的工作。”
面对别人的成功,罗宾逊夫人和戴维斯没有嫉妒、不痛快,而是真诚地为马蒂亚塞维奇喝彩,这样的胸襟与气度,令人赞叹!
与之相反,一个没有气度的人会很容易走向气度的反面,那就是嫉妒和仇恨,就是小肚鸡肠与睚眦必报,就是凡事钻牛角尖儿。嫉妒者的人生表现形式一般只会有两种:一方面是悲哀自己的不幸;另一方面是恼恨他人的幸福。如果气度是命运,那么嫉妒就是命运的奴隶,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作茧自缚。
气度很像是一种高营养成分,一旦拥有了它,将给你的人生带来一种高层次的人格和品质。上天总赋予胜者非凡气度,而赐予气度非凡者以胜利。
你是一个有气度的人吗?你的气度有多大?问题的答案将决定你人生的高度。
5.原谅别人的同时,其实是在解放自己的心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叫海格力斯的大英雄。一天,他在一条坎坷不平的山路上行走,突然发现脚边有个袋子似的东西很碍脚。他便用力踩了那东西一脚,没想到那东西不仅没有被他踩瘪,反而膨胀起来,体积迅速增大了一倍。海格力斯恼羞成怒,操起一根碗口粗的木棒砸下去,结果那东西越砸越大,最后竟然把路堵死了。
正当海格力斯束手无策的时候,山里走出一位圣人。他对海格力斯说:“朋友,赶快停止吧,忘了它,离它远去吧!不知道吧?它叫仇恨袋,你不侵犯它,它会小如当初,你要是侵犯它,和它为敌,它就会迅速膨胀,和你敌对到底!堵死你前行的道路。”海格力斯听从了圣人的劝告,离它而去——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条坦途。
其实,我们很多人的心中都有这样的仇恨袋,只是我们平常没有发觉罢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难免会和他人产生摩擦,发生矛盾,如果不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凡事陷入苛求,就会扩大纠纷,加深隔阂,从而陷入永远无法解脱的纠葛和痛苦之中。这便是我们心中的“仇恨袋”,它阻碍了人与人之间良好的沟通,影响了我们的快乐,或许还会隔断我们通向成功的道路,而惹怒它的恰恰是我们的狭隘和自私。
扔掉那可恶的“仇恨袋”吧!即使舍不得,也要用它盛满理解和宽容。
曼德拉1991年当选为南非总统,在总统就职仪式上,他邀请了当初被关押了长达27年的监狱里的3名看守,让在场的人十分感动。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出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人们常常因为挫折和失意而怨天尤人。当我们经历过人生的痛苦和磨难后,便会懂得人生的真谛。不要觉得有多少人伤害过你,有多少次你觉得别人对你不公平,要向前看,原谅他们,这不仅是为他们,而是为你自己。如果你把别人过去对你做过或没做过的事当成借口而不去继续前进的话,那你就永远也不会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功。因为你把注意力放到曾经伤害过的人身上,你就很难集中精力关注自己的未来。许多伤痛的感情只是自怜而已。说别人伤害了你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是一个借口,那你就很容易在责备的流沙中越陷越深。
恨的生命力不仅比爱强,而且还非常长寿,在人的心田寄生下来之后,人活多长,它就活多长,正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研究大脑机制的神经内科学的研究发现,人在恨的同时伴有愤怒和强烈复杂的化学反应。每恨一次,恨就通过心理和化学机制强化一次。由于人类大脑拥有回忆功能,每次回忆都在激化恨的生长。
“以牙还牙”、“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有仇不报非君子”。报仇是记恨的一种方式。中国文化讲究义气,讲究恩怨相报。“冤冤相报何时了”。记恨是人类的天性之一。恨在人的心里疯长,就会占据和消耗人的大部分能量,妨碍了人原本能做的许多事。仇恨压在心里,人会变得虚伪,成为两面人。劝人放弃仇恨,是帮人活得好一些。好比是帮人把心里的破砖烂瓦扔掉。因此,我们更提倡化干戈为玉帛,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人们在受到伤害的时候,最容易产生两种不同的反应:一种是憎恨,一种是宽恕。如果憎恨的情绪持续在心里发酵,可能会使生活逐渐推动秩序,行为越来越极端,最后一发不可收拾。而宽恕就不同了,原谅了对方等于给自己的心灵一个解脱。记恨是拿以前的不快来扼杀现有的快乐,报复仅仅成为一个人奋斗的动力是允许的,耐久的实施却是愚蠢的,“忘掉过去的一切”是对伺机报复者的最佳劝导。
因此,我们应学会宽容。宽容,就是给别人一个理解自己、喜欢自己的机会。如果你忘记别人的好,记住别人的坏,那么你的心里永远充满仇恨;如果你忘记别人的坏,记住别人的好,那么你的心里永远充满阳光。如果你多看到别人的优点,这个世界就是美好的。但如果你只看到别人的缺点,这个世界就是灰色的。
如果因为生活的意外打碎了你的理想,你便在悔恨和烦恼中徘徊,那么,你会永远为烦恼所左右,会永远在失意中度过。而这一切,非但不能使你前进,反而只能让你停滞不前,甚至失去理想。对于已经破碎了的梦,千万别再看,请往前走。
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包容可以使我们真正放下心中的烦恼和不平衡的情绪,让我们在失意之余有机会喘一口气,恢复体力。包容是一种心理平衡。我们没有必要念念不忘那些不愉快,对于那些不愉快的往事和不值得一提的小事以及没有意义的琐事,我们就应及时地忘掉,别放在心上,以免伤害自己。只有既往不咎的人,才能脱下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进。
当然,原谅别人并不是很容易。相反,它可能会是一个很浪费时间的挑战,它是一个过程,所以你要对自己有耐心,永远记住,原谅是为你自己而不是为别人。原谅是为你好,它是一个让你受伤的心灵痊愈和重新获得自由的过程。
6.折磨你的人,是帮你走向强大的朋友
感谢伤害你的人,他让你变得坚强;
感谢欺骗你的人,他让你有了慧眼;
感谢欺负你的人,他让你明白了抗争。
这不是一种悲观,这是一种成长;这不是一种退缩,这是一种成熟;这也不是一种残酷,恰恰相反,这是一种成长的催化剂!
在生活中,你常常会遭遇许多不快和打击:对手对你的攻击、世事对你的刺激、上天对你的不公……这些使你的内心受着折磨。但是,不可否认成功者往往都是在巨大的折磨中诞生的,他们把折磨当作一种历练,把折磨当作一种激励,把折磨当作一种教训……可以这么说,折磨是人生的炼金石。
人要是惧怕痛苦、惧怕折磨、惧怕不测的事情,那么他的人生中就只剩下“逃避”二字。
其实,重要的并非你受到什么折磨,而是被折磨之后得到什么。接受折磨并不难,接受折磨之后如何善加利用,那才是真正的困难。
如果你想出人头地,就必须调整自己的想法,让积极的想法代替消极的看法,如此,才能看见自己生命的阳光。
每个人都需要自信,因为唯有自信心,我们才能靠着自己的力量,建筑起坚固的信念。当这一切转化为动力时,也正是我们实现目标的重要时刻。
法国文豪罗曼·罗兰曾说:“从远处看,人生的不幸折磨还很有诗意呢!一个人最怕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
的确,我们必须体验折磨的痛苦,才能体会到获得的喜悦,一个真正的成功者,能够忍受折磨,因为,害怕大雨,只不过是假花而已。
你只有感谢曾经折磨过自己的人或事,才能体会出那实际上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意义;你只有懂得宽容自己不可能宽容的人,才能看见自己心中的远阔,才能重新认识自己……
李嘉诚在茶馆里当过跑堂,每天天不亮就开门迎客,面对三教九流、达官贵人的冷眼和漠视,他还要强颜欢笑,迎来送往。但正是在这茶楼里他练出了识人的眼力,一个人什么职业、什么性格、什么习惯、为人怎样,一见面就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这样的本领,对他后来的事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他最终登上了香港首席大富豪的宝座。
毫无疑问,一个人能在折磨中成功,往往取决于在遭受折磨时的生活态度。
艾柯卡曾是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总经理,后来又成为了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总经理。他的座右铭是;“不怕遭遇折磨,往往是折磨让你奋力向前。”
1946年,同每一个刚刚走向社会的人一样,年轻的艾柯卡在福特汽车公司只是一名普通员工,后来他凭借自己的能力当上了福特公司的总经理。但是,几年之后,他被妒火中烧的大老板亨利·福特开除了。当了8年的总经理,在福特工作已有32年;事业一帆风顺的艾柯卡,突然间失业了。昨天他还是英雄,无数的人对他顶礼膜拜,今天好像成了传染病人,人人都远远避开他,原来的同事,一向要好的朋友,都抛弃了他,这是他生命中最大的打击,这种打击对艾柯卡来说无异于从珠穆朗玛峰坠入深渊,几乎置他于死地。妻子气得心脏病发作,女儿埋怨他无能。他愤怒、彷徨、苦闷,甚至想到自杀。但他最终没有向命运屈服,相反,他是一定要“活出样来,给那些人看看我的能力和价值”。艾柯卡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勇敢地站立起来,接受了一个新的挑战:应聘到濒临破产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出任总经理。
上任后的他,大刀阔斧地对企业进行了整顿、改革,并以超群的智慧从政府那里取得了巨额贷款,使这个即将走向死亡线的企业重振了雄风。1983年8月15日,艾柯卡把面额高达8亿多美元的支票,交到银行代表手里。至此,克莱斯勒还清了所有的债务。而恰恰5年前的这一天,亨利·福特开除了他。
艾柯卡的成功有很多的假如,假如亨利·福特不开除他,假如同事和朋友不抛弃他,假如妻子女儿不埋怨他……假如艾柯卡在遭遇无情解雇后不能勇敢地站起来,而是一味沉浸在悲痛和绝望之中,在巨大的打击面前一蹶不振、偃旗息鼓,那么也许历史上将不会出现辉煌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
很显然,一个人在饱受折磨的背后隐藏着未来的成功,折磨也是人生需要的,他和成功一样有价值。因此在生活中,当我们遭遇批评、伤害、欺负、背叛、欺骗、责罚、讽刺等等这些折磨时,不要愤恨抱怨,更不要以牙还牙,相反,我们要感谢那些折磨你的人。
道理很简单,伤害你的人往往会磨炼你的意志。当你想放弃时,你会抱着坚持下去的信念,面对很多挫折,你会有更多不服输的精神……所以,如果说对你好的人是在“帮你成功”;那么折磨你的人是在“逼你成功”。只要在折磨中看到一个积极的一面,一个人就会在折磨中走向成功。
7.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而告终
古希腊一位哲学家认为在盛怒之下常常会做出不理性的行为,他说:“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培根则告诫说:“无论你怎么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在现实生活中,一时愤怒,酿成大错或大祸的事,绝非少见。愤怒是人类的正常情绪。合理的愤怒是必要的,但是过度的不可抑制的愤怒,却往往会使人失去了解决问题和冲突的良好机会,或正中别人的圈套。
武林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古代有一位大师,因其武艺与禅道均十分高超,故长期担任着一家著名大寺院的主持,他已经80岁了。按照规矩,在他的弟子中,谁能够战胜他,谁就可以立即接替他的位置。他的众多弟子中没有一个人试图向他挑战过。后来,终于有一位站出来,向他提出挑战。这位弟子想,师父年岁已高,体质已经下降,自己肯定能够击败他。他连续几次向师父挑战,师父都未作答理。但他还是坚持,师父便说:“你如果真的坚持要向我挑战,那么你先到附近的某寺庙去,找到里面的一个年轻和尚。那是我的一个徒弟,但后来他放弃了武术,一心读书悟道,成为文和尚了。如果能够战胜他,你再来向我挑战。”
他立刻出发,找到那位和尚,并说明来意。那位和尚听后哈哈大笑,说:“你来向我挑战?就是你的师父也不敢向我挑战!”听了这话,这位弟子气愤得不行,立刻要求文和尚一起到花园去,并说:“我给你带来了剑,我知道你现在已经放弃了武术,也许没有剑了。立刻起来,走!”可是这位和尚仍然十分平静地说:“你不是武士,你只是个孩子。你会被杀死的。你为什么要无端送死呢?”
这使他更为生气了。和尚又说:“我不需要剑,真正的大师从来不需要它。我不会进攻你,我只是给你进攻我的机会,好让你的剑折断。你只是个孩子,如果我拿起剑对着你,我是会被天下人耻笑的。”
这话立刻使得那位弟子暴跳如雷,拿起剑就向他刺来。可是那和尚不慌不忙,用脚挑起地上的蒲团,飞快地向他的腿部撞去。那位弟子匆忙于急躁中被飞去的蒲团一绊,甩了一跤,手中的剑正好刺在一块大石头上,断成两截。年轻人爬了起来,承认自己输了。
他立即回到师父身边,向师父谢罪。然后又愤愤地说:“但是,那个和尚,您的徒弟,他不该出语伤害您!他竟然说:‘即使你师父也不是我的对手!’”师父听后哈哈大笑说:“那家伙耍了一个花招。他是在激你生气,激你发怒。因为你一发怒,你的身上便出现一个破绽,一个漏洞,他就能够看清你的弱点,然后就可以利用这个弱点来战胜你。你上当了!”
的确,当一个人处于极度愤怒状态时,他的整个身心便失去平衡,出现分裂、漏洞和破绽,而出现分裂、漏洞和破绽即意味着生命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当你作为一个平衡、完整的人出现时,你的能量是凝聚的,因而你是强大的;当你是一个整体时,对方便看不透你,他就不会利用你的弱点和破绽来战胜你。而一旦你发怒,一旦你失去平衡,出现漏洞时,对方就会立刻看穿你,利用你的弱点来攻击你。
这一手段其实在武林中使用十分普遍,许多武士在决斗时都曾采用过这一套战术。他们摆开架势前故意地讲一些侮辱对方的话,使他发怒,使他失去平衡,出现漏洞。这时候,如果对方上当,他就必败无疑。因为此时他失去了整体性,他的身心的各个部位已不能够互相协调地配合,他的整个阵势已经乱了,能量自然就聚集不起来,因而不会有战斗力。这时候,你只要窥准他的弱点,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制伏他。
武林中如此,生活中也一样,不少人曾因愤怒而做出追悔莫及的事情。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奥赛罗》中的主人公奥赛罗就是一个心眼小又缺乏自控力以致酿出人间悲剧的一个典型。他听信小人谗言,冲冠一怒,回到家中不问青红皂白地把自己的爱妻一剑送入黄泉。及至觉悟,已为时晚矣。痛不欲生的奥赛罗自尽身亡。试想,如果当时奥赛罗稍冷静下来,多一个宽容的心眼好好想一想,对事件有一个理智的估计的话,就不会做出这样的非理智的事情了。
当受到侮辱或攻击时,过度的愤怒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它只能使你陷入困境。由于情绪失控,头脑不清醒,就更难达到摆脱困境的途径。唯一可取的是保持冷静,冷静是一种积极的、由静转动的心理活动过程。冷静,能使自己客观地从对方的攻击中寻找出他的不符合事实、不近情理之处,抓住他的弱点,分析他的目的,然后采取对策,加以揭露,予以反击,使自己从劣势转为优势,转危为安。
冲动是魔鬼,面对讥讽、嘲笑、谩骂、侮辱、欺凌、嫉妒,请不要被激怒!我们应切记,发怒就是玩火自焚。当你胸中怒火中烧时,千万要冷静,把激动的强度减低到最低的限度,这样,才能避免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失败,或做出令人痛心、后悔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