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问题,避免冗繁是我们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
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曾任苹果电脑公司总裁的约翰·斯卡利说过:“未来属于简单思考的人”。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采取简单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去解决问题,是每个人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有一家杂志社曾举办过一项奖金高达数万元的有奖征答活动,内容是:在一个热气球上,载着三位关系着人类命运的科学家。
第一位是一名粮食专家,他能在不毛之地甚至在外星球上,运用专业知识成功地种植粮食作物,使人类彻底脱离饥荒。
第二位是一名医学专家,他的研究可拯救无数人,使人类彻底摆脱诸如癌症、艾滋病之类绝症的困扰。
第三位是一名核物理学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核子战争,使地球免于遭受灭亡的绝境。
由于载重量太大,热气球即将坠毁,必须丢出去一个人以减轻重量,使其余的两人得以存活。请问,该丢出去哪一位科学家?
征答活动开始之后,因为奖金数额庞大,很快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并且引起了某电视台的关注。在收到的征答信中,每个人都使出浑身解数,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来阐述他们认为必须将哪位科学家丢出去的“妙论”。
最后的结果通过电视台揭晓,并举行了热闹的颁奖仪式,高额奖金的得主是一个14岁的小男孩。他的答案是:将最胖的那位科学家丢出去。
这个故事为我们提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很多事情其实很简单,但人们往往把它们复杂化了。
化繁为简,把复杂的事物简明化,是防止忙乱、获得事半功倍之效的法宝。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人善于把复杂的事物简明化、办事又快又好,效率高;而有的人却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迷惑于复杂纷繁的现象中,结果陷在里面走不出来,工作忙乱被动,办事效率极低。
美国贸易委员会主席唐纳德在《提高生产率》一书中讲到提高效率的“三原则”,即为了提高效率,每做一件事情时,应该先问三个“能不能”:能不能取消它?能不能把它与别的事情合并起来做?能不能用更简便的方法来取代它?
我们接受的普通教育和大多数训练都指导我们把握每一个可变因素,找出每一个应对方案,分析问题的角度应尽可能多样化。因此,事情变得异常复杂,我们当中“最优秀”的人提出了最佳的建议和方案。这些建议和方案也无疑是最复杂的!
久而久之,我们开始习惯于一种定式思维—最复杂的就是最好的。复杂化的问题从小就开始伴随着我们,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其实,处理复杂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简单。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说:“你简直无法想象让人们变得简单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他们恐惧简单,唯恐一旦自己变得简单就会被人说成是大脑简单。而现实生活中,事实正相反,那些思路清楚,做事高效的人们正是最懂得简单的人。”同理,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也应当注意从简单的地方入手,利用简单的手段解决复杂的问题。
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航海家哥伦布的故事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
哥伦布在发现美洲后回到西班牙,女王为他摆宴庆功。酒席上,许多王公大臣、名流绅士都瞧不起这个没有爵位的人,纷纷出言相讽。
“没什么了不起,我出去航海,一样会发现新大陆。”“只要朝一个方向航行,就会有重大发现!”
“驾驶帆船,太容易了!女王不应给他这样高的奖赏。”这时,哥伦布从桌上拿起一个鸡蛋,笑着问大家:“各位尊贵的先生,哪位能把这个鸡蛋立起来?”
于是一些自以为能力超群的人物纷纷开始立那个鸡蛋,但左立右立,站着立坐着立,想尽了办法,也立不住椭圆形的鸡蛋。
“我们立不起来,你也一定立不起来!”
哥伦布拿起鸡蛋,“砰”的一声往桌上磕了一下,大头破了,鸡蛋牢牢地立在桌子上。
众人嚷道:“这谁不会呀!这太简单了!”
哥伦布微笑着说:“是的,这很简单,但在这之前你们为什么想不到呢?”
哥伦布的方法很简单,但除他之外却没有一个人能够想到,这就是一种思维的惯性。我们在工作中就必须突破这种思维的惯性,适时地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这样会让我们的工作更有效率。
很多事情解决起来很简单,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复杂,只是我们把它想得太复杂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时代,大大小小的问题,被描述得复杂不堪,使人望而却步。我们要参加繁琐的会议,要阐述复杂的概念,要面对复杂的管理,要接受复杂的企业文化……然而我们却发现企业的效率越来越低,管理成本越来越高,我们把时间浪费在繁杂的事务上。这个时候就一定要学会把烦琐累赘一刀砍掉,让事情保持简单!
效能来自于单纯。对于遇到的问题,首先不要把它想复杂,然后简单灵活地去处理,你会发现,成功并不那么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