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因场合和时间而异,时机是否成熟是很重要的。人,总是在一定的空间和一定的条件下生活,这是个变化的过程。我们应该懂得分辨什么才是最好的时机,什么才是合适的场合,然后再选择相应的语言。只有在适当的场合适当的时机说出适当的话,才能有适当的效果。否则,如果你严重错位,从而会造成误会甚至更为严重的结果。
说话要看场合
在同一个社会环境中表达同一思想内容,不同的场合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语言形式,否则就达不到说话的目的。有些话只能在某些特定场合说,换一个场合就显得不合时宜。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场合说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鲁迅先生有一篇散文《立论》,非常生动地揭示了说话应注意场合的特点: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子,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自然是想讨点好兆头。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一般来说,在非正式、非公开场合,可以轻松随便一些,不必有太多的顾虑,那样反而会让大家显得很拘谨。同学之间的聚会或者朋友之间吃个便饭,大家就可以畅所欲言。
说话时要掌握分寸,对其成就、荣誉不妨声音大点,多说几句;对于“短”,如果不得不说的话,最好用词婉转、准确,在心理精神上给予更多呵护,有些方面、有些话最好不说。否则无疑是给他心理上重撞一击,他将受到难以治愈的创伤。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言,有所不言。在正式的场合,比如,开会,答记者问,媒体见面会,外交会谈等,就必须严肃认真,用词要注意准确无误,把握分寸,特别是有影响力的人,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如果不注意当时的环境,任由自己的兴趣发言,可能会无形之中伤害了别人。比如去到一个民族部落时,要根据风土民情发言,而不要一味地乱说,要了解他们的禁忌和避讳,更要照顾他们的感情动态。比如在参加丧礼的时候,一定要记得衣着庄重肃穆,语言得体。你在大家庆祝考试结束的party上大谈考试成绩将会怎么样当然不讨人喜欢;在场的有戴眼镜的人,就不要大吹自己做了激光手术之后视力恢复,不需要再戴恐怖的眼镜之类的话。
说话的时境具有客观性的风格,对于说话的主体而言,时境构成的诸种要素都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有没有说话行为发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是以客观的形式独立,这一点早已为哲学家们所证明。心理环境和语言环境虽然可以在说话过程中随时生成,但一经生成,就是以客观的形式存在的,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一样对说话行为产生制约作用。人的说话行为只能在具体的时境中发生、进行,谁也无法随着自己的主观意志去摆脱它、超越它,说话行为也只有与具体的时境结合并保持统一,才能准确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
谈话要尽可能地考虑措辞,要多考虑能不能说,该怎么说,而不可以想起什么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例如在商业性交谈时,如果没有达成预想的结果,一味强调此次接触失败是不理智的,正确的做法是应该表达出一种遗憾的心情,并告诉对方“希望下次有机会再光临”。给下一次合作留下余地。
说话要注意场合。不看场合,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是愚者的表现。人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一定的条件下生活,在不同的场合,面对着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从不同的目的出发,就应该说不同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说话,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说话要把握时机
说话要选择时机,重要的不是说过什么话,而是选择了在恰当的良机说了话表了态。适当的说话时机有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在适当的时间里,利用有限的几个语句,充分地表达自己完整意愿的能力。“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放在银网子里。”懂得合宜的说话会使你更受欢迎。
央视主持人董卿一直以大气亲和的风格赢得万千宠爱,董卿在主持青歌赛时最后在送别落选选手时说道:屈原之所以能够伟大,除了他的才华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爱国情怀和高洁的志趣。所以我想对于我们的年轻人来说,如果今天的这次小小的失利,能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歌唱水平上有所差距,除此之外,还能够磨砺我们的意志,还能够坚定我们的情怀,我想,那真的就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了。所以在最后我也想用屈原在《离骚》当中的诗句,来作为告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有一个选手哭了,董卿说:“不要哭,真的,知道吗?当你们一个个和大家告别时,我突然想到了莎拉·布莱曼的那首歌,《告别时刻》!但是我倒是更愿意和各位分享这个歌曲背后的故事。1996年德国最著名的拳击运动员亨利·马斯克要自己举办一场退役告别赛,所以他特意邀请了她最喜欢的歌手莎拉·布莱曼来为他比赛结束之后进行助兴演唱,莎拉·布莱曼为这个优秀的运动员精心挑选了这首歌time to say goodby。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亨利输了这场比赛,他以一个败局为自己传奇般的运动员生涯画上了一个句号。但是这首歌曲却因此在全世界传唱。所以有人说一个悲伤的告别,造就了一个音乐的传奇,故事到这里原本应该结束了吧,但是没有,谁又能够想到十年后,也就是在2007年,亨利再一次复出,他已经43岁了。他复出之后一举击败了十年前的那个对手,也创造了自己运动生涯当中的又一个奇迹。所以我想说的是:人生是难以预料的,告别无时无刻不存在,什么时候告别并不重要,今天还是明天,重要的是当你走了之后,有没有人记得你,记得你曾经来过,记得你曾经笑过,记得你们曾经用年轻的生命歌唱过。谢谢你们。”
从董卿的话语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来自心底的温暖,她知道鼓励那些勇敢追梦的人,也用语言的力量给予他们方向,而例子的采用更是可以看出董卿的内涵和智慧。
假如你是一位领导级的人物,那么当部下尽了最大努力,但事情最终没有顺利完成时,最好不要向他们提出忠告。如果你这时不适时宜地说“如果不那样就不至于这么糟了”之类的话,即使你指出了问题的要害,并且也很在理,部下心里只会产生反感,而不会是欣然接受。相反,如果此时你能说几句“辛苦你了”、“你已做了最大的努力”、“这事的确比较难办”的安慰话,然后再与部下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最终部下是会按照你的忠告继续完成他未完成的事情。
说话,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却是一门相当高深的学问,要如何把话说动听、如何把话说到心窝里,的确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有些人天生性急,总是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往往等到察觉说错话的时候都为时已晚了;有些人则是沉默不语,该说话的时候不说,以为“沉默是金”,不懂说话适当时机的人,也往往会错过许多大好机会。
要想把话说得恰到好处,卡耐基强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握住说话时机。孔子在《论语·季氏篇》里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有时去参加聚会或各种集会必须发言时,需要特别注意时间问题。所谓机逢,就是临场应变、妙语言重所激发的奇光异彩。从开始说话到结束话题,无论任何段落,说话的时间都是相当重要的,即使平常我们写一封信,把它当广告或直接投递的推销信,也必须注意发函时间,因为对方收到资料的时间对我们的目的来说有着重要的关系。不要忘记,时间是一切行动的指南,这和良好时机是工作中必须考虑的要素一样重要。
不该说话的时候却说了,叫做急躁,应该说话了却不说,叫做隐瞒,不看对方脸色变化便贸然开口,叫闭着眼睛瞎说。这三种毛病都是没有把握住说话时机。说话是直接的语言交往,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双方当场对面,还要受到周围环境的种种限制。该说话时不说,马上时过境迁,失去成功的机会。一句话说到点儿上,很快拍板,事情就办成了。说话时机的把握,有时就在瞬息之间,稍纵即逝,时不我待,失不再来。因此,说话时机的把握,比掌握、运用其他说话技巧更难更重要。
说话的时机是由说话的时境提供的。说话的时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涉及的范围相当广,可以说,一个人说话是以整个社会生活为背景的。要把握准说话的时机,就不能不对说话时境与说话行为之间的变化规律及特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说话的时境具有客观性的风格,对于说话的主体而言,时境构成的诸种要素都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有没有说话行为发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是以客观的形式独立,这一点早已为哲学家们所证明。心理环境和语言环境虽然可以在说话过程中随时生成,但一经生成,就是以客观的形式存在的,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一样对说话行为产生制约作用。人的说话行为只能在具体的时境中发生、进行,谁也无法随着自己的主观意志去摆脱它,超越它,说话行为也只有与具体的时境结合并保持统一,才能准确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
话选择时机和为人处事一样,时机的“分寸”是无所不在的。为人处事讲究的是要视时机、事件、对象和场合而定的。说话时机的分寸同样如此。在与人相处中,如果说话的时机把握不好,他的话就很难打动他人,求人帮忙时就更难说服他人。更别说做到愉快地与人交往了。既然是交往,那么在语言上就应该与人为善,同时也应该学会维护彼此的尊严和权利。要做到二者兼顾,就必须把握好每一句话说出口的时机。时机是分寸的调和剂,摸清这种调和剂的真义了,得心应“口”的说话能力你就能轻易地把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