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应从发现问题开始。对问题洞察力和相应的解决能力的修炼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导致我们犯错误的因素通常来自我们自己,是我们的思维欺骗了我们自己,让我们无法看清事情的本质。心理学家把这称做决策的“心理陷阱”。突破“心理陷阱”的前提条件是充分认识自身对判断和决策的认知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扬长补短,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科学合理的决策思维体系。
★善用直觉:提高敏感度
直觉是一种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思维形式,它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在面前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及其关系的一种迅速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以及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简言之,直觉就是直接的觉察。
直觉既是我们可利用的一种思维决策方式,同时也是我们在决策过程中必须克服的一个重要“心理陷阱”。
◎第一反应:直觉思维的特征
由于直觉思维来自于直接的观察和判断,因而直觉思维常常是我们思维过程中的第一反应。概括起来说,直觉思维有其显著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直接性:直觉思维不是通过一步步理论分析或模拟试验得出来的认知成果,它是我们的大脑在经验感知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综合感知产生的。因而它是来自于对事物最直接、直观的感受,并在这种感受上直接形成的认知结果。
·跳跃性:因为直觉思维并非是一步步的理论分析,而是直接的感知,所以它没有中间环节的论证分析,它的产生甚至是超越逻辑的。直觉的跳跃性意味着它会产生一种创造性,如牛顿看到苹果便创造性地设想地球具备吸引力就是一个典型。直觉思维一旦出现,便摆脱了原先常规的束缚,从而产生认知过程的急速飞跃和渐进性的中断。
·个体性:每个人的直觉思维都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直觉是建立在个人的知识水平、经验感知基础上,而个人的知识水平、经验感知总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说,直觉是个体的主观判断,是思维个体的综合思维显现。
·坚信感:当我们以直觉方式得出某个结论时,我们通常会表现出一定的坚信感,这是因为我们的意识是清晰的,我们的目的也是明确的,它不同于一般的情绪冲动。这样的好处在于,我们会因此坚定信念,坏处在于我们会陷入盲目自信的误区。
◎让直觉成为决策力量
没有人能够完全依靠直觉思维得出最佳的思维成果,但直觉思维经常是我们发现问题,同时着手进一步验证分析、寻求解决方案的起点。在与领导的合作中,直觉思维也常常能够成为我们弥补逻辑思维的不足,并与领导的主观经验互为补充,从而得出一致结论的一个重要方式。
那么,如何在职业生活中运用直觉思维的影响力呢?
·创新方案:在科学的发现和发明中,这种直觉创新的例子很多,如牛顿就是从苹果坠地找到了有关引力问题的线索等。创造性解决问题既是你在职业生活中价值的最大化体现,也是你替领导分忧解难的一个重要措施。
·直觉互补:在许多决策情况下,外界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而且会存在许多信息空白点,单凭这些有限的信息很难做出一种判断。此时需要求助于直觉的想象,才能形成一个大致的判断。但是这种判断未必是合理的,所以当我们运用直觉思维的时候,我们通常需要多方面进行直觉补充。这也就是为什么领导总是会召集大家进行“头脑风暴”的部分原因了。
·分析验证:在一个直觉决策形成之后,下属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进一步对其分析验证。由于直觉是个体的知识经验的综合感知和判断,所以它经常会存在大量的或细节或关键点的不合理。因此,下属需要充分地运用实践验证的手段修补这种不合理之处,最终形成有效的行动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以一个决策辅助者的角色参与领导的决策过程时,我们既要表达我们的直觉认知,也要尊重领导的直觉判断,要采用科学合理的办法协助领导形成完整而又科学的问题解决方案。有关如何培养直觉思维或其他创新思维的问题,我们会在后面的训练中加以说明。
★因循守旧:旧思路的局限
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就是因循守旧,这是一种惯性思维。导致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相信经验,害怕改变,担心改变会为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诱发行动力的丧失
在思维形成定势之后,转换思维将难以发生,人的头脑往往会被习惯性的思考方式所束缚。一旦人们能够从充满局限性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奇迹就会发生。
下面这个案例就生动地诠释了因循守旧思想对我们现实的阻碍。
有一天沙皇亚历山大大帝在皇宫中散步,走到皇宫的花园中,看到一个士兵笔直地站在花园的旁边。他觉得十分奇怪,就问那个士兵:“你站在这里干什么?”士兵回答说:“这是命令。”他仍觉得非常奇怪,就命令侍从继续追查,最后从一个知情人那里找到了答案。
原来很久以前,还是叶卡捷琳娜女皇执政期间,她在一个冬天的中午去花园散步,发现花园中盛开着一朵十分美丽的鲜花,于是派一名士兵守在那里,不准任何人采摘。这一命令从此就执行下来,尽管花早就没有了,但这个士兵就这么一直站了几十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不守鲜花的士兵”。
日常生活中“不守鲜花的士兵”的现象到处都是。比如,一些人总是拘泥于某种行为模式,任何事情都遵守固定的工作流程,以至于各种问题都必须严格按照流程去解决。这种思维定势使得他在实践活动中习惯性地忽略了思考的重要性,很少考虑现行的方法是否更有效、更合理。如果按照这种惯性发展下去,一定会出现创造性不足、效率过低的状况。这一理论不但适用于企业,更适用于人。突破因循守旧的思维定势,发展创造性思维,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重要紧迫的问题。
◎留意思维阻碍
在任何组织中,因循守旧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外界的环境总是处在变化中,变化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新问题会不断地出现。但是,因为因循守旧的影响,我们常常会发现我们在新问题面前无能为力。因而,如果我们希望自身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协助领导解决问题,与领导共同面对新环境、新状态,突破因循守旧的心理就十分必要。
下面这些职业生活情景是我们必须加以留意的。
·接受挑战:在领导布置给你一项创造性的新任务后,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这个事情我从没做过。这种说法是极其容易让领导失望的。在领导看来,正是因为没做过,所以你更应该主动挑战。如果你拒绝接受挑战,你就只能是一个原地踏步的人。
·倾同思维:我们经常说:“别人都是这样做的,我这样做有什么问题呢?”问题的关键正是别人都这样做,所以你更应该创造性地完成它。市场的再开拓,新产品的研发,都需要这种突破倾同性,这样,我们才有生命力。
·怯弱心理:改变总是会发生,变则通,不变则痛。大多数领导都喜欢那些迎着变化而上的下属,而那些在变化面前左右摇摆不知所措者,是不可能赢得领导的赞赏和认可的。但大多数人在变化面前,因为对未知的恐惧,总是表现出怯弱的心理并因此使自己与领导的合作陷入缰局。
当下属与领导共同面对问题时,如果能够表现出创造性和积极应对变化、挑战的态度,并能够充分地将问题解决好,下属通常会受到领导的器重。反之,就会严重影响领导对他解决某个问题的信心,这种心理上的不安全感显然会阻碍两者之间的进一步合作。
★肯定证据:倾向性思考的误区
肯定证据是指心中对某个决定已经有一定的倾向,于是我们就收集各种有利证据对其加以强化,而对逆向的、反面的证据就轻视、忽略掉。
◎情境思考
看看下面这个案例。
当领导要求我们提高工作效率的时候,我们说“更重要的是质量”;而当领导强调质量的时候,我们会说“要提高效率”……
这样的情况也是倾向性思考所引起的。因为我们已经形成了关于质量与效率的两个概念取向,所以我们找到了无数有利的证据支持我们的结论。
·心理体验1:如果你认为现在重要的是效率,你会找到哪些证据?
·心理体验2:如果你认为现在重要的是质量,你会找到哪些证据?
·心理体验3:如果你认为要将质量与效率平衡,你会找到哪些证据?
在自主决策、参与决策或者面对一项决策时,要认真反思自己的倾向性观点。你应该做的是直面反对信息,对这些信息做出严格检测,要质疑已选择的方案,避开肯定证据的局限。
★框架陷阱:限制手脚的假设
心理试验表明,当同样的事情以不同的框架形式表达时,人们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比如,有的时候,领导交待事情,往往因为一句没多加解释的话,我们就被局限在一个假设的框架里跳不出来。一个本身有缺陷的框架,甚至可以破坏深思熟虑的选择。当我们不敢探索某个框架本身是否正确时,当然也就做不出最好的决定了。
◎情境思考
下面这个案例是典型的因突破框架思维而成功的例子。
一家韩国玩具生产商生产了一种叫“抱娃”的黑皮肤玩具,它很黑很丑,销路一直不好,各种各样的广告宣传也没有产生效果。面对大量百货商场的退货单,几乎公司所有人都认为这是玩具设计的问题,开始设计这种玩具时就没有调研好,它的市场需求不大。
有一个非常爱思考的年轻人注意到,百货公司里有一种身穿游泳衣的女模特模型,女模特模型有一双雪白的手臂。他想:假如把这种黑色的“抱娃”放在女模特模型雪白的手腕上,那真是黑白分明。有了这种鲜明的对比,说不定顾客会喜欢“抱娃”呢。于是他费尽口舌说服了百货公司同意让女模特模型手持抱挂。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招产生的效果是如此之大,以至于那些从模特前经过的人都纷纷打听这个玩具哪里有售。由于营销方式奇特和市场反应巨大,大量的新闻媒体开始采访生产商,一股“抱娃”热就这样掀起。
突破框架思维经常可以创造出巨大的差异化影响力。
描述一次类似的亲身经历。
◎跳出思维的盒子
框架思维并非不可改变。下面几个方面就是有意识地突破框架思维的有效方法。
·拒绝框架:不轻易接受框架,试着将同一事情和问题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表述出来,分析因为框架方式的改变而导致的原来事情的扭曲情况,更新自己的认识。
·转换表述:对事情最好的表述是保持中立的方式,不要忘记你的目标,在这个表述中关注最终结果,而不是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所以,你的表述要包含你的目标,让自己的思维围绕着目标发散开来。
·假设突破:尝试使用几个不同的方式,用“如果……会……”的假设思考模式,重新设定问题或机会的框架,从不同方面考察问题或者机会,预见不同的结果。
·调整框架:在决策过程中,试着问问自己:如果框架改变了,你的思路会有何变化。有意识地更改框架也是一种方式,比如一篇报告文章是从事件的起始写,还是从事件的结局着手,可以多转换几次,找到更合理的表现方式。
在变化的世界里,任何事情都可以没有最终定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关键正在于,我们不随便定义问题,而是在真实地描述问题后灵活地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