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子奇屡战不胜,后来采取了增兵围困的策略。他先后调动了二十余万人,把睢阳城围的水泄不通,守军坚守了几个月,城中的粮食没有了,这是对睢阳的最大威胁。张巡派南霁云杀出重围,向附近的唐将贺兰进明求救。但贺兰进明等人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又嫉妒张巡的声威,竟然观望不救。贺兰进明在一座大庙里设宴款待南霁云,想把他留下。南霁云想起主帅张巡等的艰危处境,流着泪说:“城中将士已一月无食,我不忍独享。”说着拔出佩刀,斩下一指,然后骑马而去。座中陪饮的将士全都被感动的流下了眼泪。出门的时候,南霁云回马一箭,射向庙门的佛塔,愤愤地说:“我破贼回来,必灭贺兰进明!”
求救无望了,面对强大的敌人,怎么办?张巡和他的将士们没有动摇,他们约定,就是饿死、战死,也决不向叛军屈服。他们把一切可吃的东西都吃光了,甚至把甲胄上的皮革也煮了充饥,最后饿得都站不起来了。但将士和居民们坚守睢阳的士气丝毫不减,站不起来,他们就坐在城上向敌军投掷石块。最后,全城只剩下了四百人。叛军攻进城的时候,剩下的守军们饿的连武器都举不动了,但是还都怒目斥敌。睢阳的微弱的兵力,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在内外无援的情况下,经过十个月的苦战,终于悲壮地失守了,张巡、南霁云、雷万春、许远等三十六名将领全部遇难。
睢阳虽然最终没能守住,但它却长期地拖住了数十万叛军,并且消灭叛军数万人,为唐朝廷整个平叛战局的扭转和国家的重新统一,张巡和他的将士们,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杨继业忠心保大宋
公元960年,赵匡胤(yìn)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大宋朝。历史上称为北宋。北宋时期,北方契(qì)丹族建立辽国,经常侵犯宋边境,伤害宋朝百姓,掠夺宋朝财物。这时期宋朝出了一个爱国将领。他就是金刀“杨无敌”。
金刀“杨无敌”,原名杨继业,又叫杨业,山西太原人。他镇守北方边陲雁门关。有一年辽国派耶律沙、耶律休哥带兵十万,前来犯境,宋军探马早已报知杨继业,杨继业在代州附近就是今天山西省代县,设下伏兵。等敌军一到,杨继业等三声炮响,带兵冲出,敌军出乎意料顿时乱了阵脚。杨继业更是一马当先挥动金刀连伤数名辽将,辽兵死伤惨重,急忙带残兵逃走。从此辽兵给杨继业送一绰号叫金刀“杨无敌”。
公元983年,辽国老王病死,12岁的耶律隆绪当了皇帝。他的妈妈萧太后替他管理朝事。北宋王朝想趁此机会,收复以前被辽国占领的地方。于是就派潘仁美、杨继业和呼延赞等带领三路人马去完成这个任务。
杨继业和潘仁美很快收复了好几个地方,可呼延赞等却打了败仗,因此北宋王朝立即命令三路人马全部撤回。
部队撤狼牙村时,辽兵已尾追上来。杨继业对潘仁美说:“敌人追得凶猛,咱派出一支人马吸引敌人,然后再派战斗力强的人马,布下伏兵出其不意杀退敌人,这样才能掩护大部队撤退呀!”
可是,不懂兵法的监军王侁(shēn),不同意杨继业的建议,还说杨继业害怕辽兵。这下可把杨继业给气坏了。“王监军,我杨继业并不是贪生怕死的人,不过现在情况对我军不利,如果这仗硬打,会让战士白白送死。你说我怕死,给我三千人马前去攻打头阵。”然后他又对潘仁美说:“潘将军,前边有个地方叫陈家峪(yù)。我要是打了败仗,会撤到陈家峪,希望你能带兵在那里接应。这样两面夹击定能转败为胜。说完带兵冲入敌阵,好一个金刀“杨无敌”,金刀上下翻飞,敌人纷纷落马,杀有几个钟头,敌军蜂拥而上,越来越多,杨继业的白盔白甲,都被血染红了,他也多处受伤,终因寡(ɡuǎ)不敌众,败进陈家峪。满以为能够得到潘仁美派兵的接应,可是连一个援兵的影子也没见。杨继业气得直跺脚,这时敌军又追上了,杨继业带领残兵又和敌人拼杀起来。战着战着杨继业身边的战士只剩下一百多人了,可辽兵却越来越多。
杨继业含着眼泪对战士们说:“你们都有妻儿老小,赶快冲出逃命吧!”战士们也感动地说:“老将军何出此言,要死咱们死在一块。”
敌人又冲上来了,战士们擦去泪水,又投入了激战。最后,杨继业的儿子杨延玉战死了,杨继业仍奋力拼杀,忽然一支飞箭射中了他的战马,杨继业被摔在地上。
辽兵抓住杨继业,想尽办法劝他投降,许他高官厚禄,他至死不降。最后他几天几夜不吃不喝为保卫国家献出生命。
5.沈括赴辽保国疆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沈括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他所着的《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一份珍贵的遗产,也是世界科学技术史上的一部杰出的着作,被世界各国科学家称赞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沈括也是北宋着名的政治家和爱国者,他出使辽国,据理力争,保卫宋朝疆土的佳话,被后人广为流传。
那是宋神宗时期(1074),北方强国辽不断挑起边境争端,并向宋朝提出无理的土地要求,遭到宋朝的反对和抵制。于是,辽国在边境陈兵百万,杀人烧房,以武力相威胁。面对事端,宋神宗忧心忡忡,如何既避免战争又不失疆土,唯一的办法就是派使者赴辽,直接交涉。而能担当起这一艰巨使命的,只有才能出众,成就卓越的沈括。
沈括接旨后,马不停蹄赶回东京,面见宋神宗。宋神宗关切地问:“辽方心理难以捉摸,万一中途生变,危及使者安全,卿将何以自处?”其实这一问题,沈括在接旨时就已想过,和强盗般的辽国谈判不仅困难重重,而且还要冒极大的风险,谈判的胜负,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安危,更攸关宋朝的主权和大好河山的存亡。在国家安危和个人生死面前,沈括早已做了抉择,他毫不迟疑地表示:“臣只有用一死来回答!”
在做了紧张、周密的准备之后,沈括率领使团离京赴辽。一路上,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排除了辽方种种阻挠,终于到达辽国。
辽道宗“设宴”招待宋朝使团。只见宴会厅外刀枪林立、戈矛交叉;宴会厅内廷臣云集,冠盖如云;内外戒备森严,阵势咄咄逼人。望着这杀气腾腾,如临大敌的场面,沈括从容不迫,昂首而入,在使者席上泰然就座。
辽方首先用已经确定的河东地界为由进行试探,被沈括明确的回答顶了回去“河东地界早已了当,我等此番是奉旨前来回谢”。辽方见沈括答辞严谨,无懈可击,便原形毕露,提出了代州鸿和尔大山一段以分水岭为界的要求。这是一个实质性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宋朝的领土完整和主权。这个问题早在宋仁宗时就已解决,并专门立石峰为标识。面对辽方无理要求,沈括当场举出辽方于1042年与宋方共同商定以鸿和尔大山北山脚为界的事实,拿出辽顺义军承认以鸿和尔大山北山脚为界和天池子属于宋朝的屡次公文。沈括“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辽方自己的文件反击辽方的无理要求,使环座惊愕,为之失色。辽方还想强词抵赖,沈括严正回绝说:“你再说千般道理,也无济于事。必须有确实的文字根据,关于鸿和尔,只有这几个字大山脚下为界;天池子也只有几个字地理属宁化军。此外,就没有什么可谈的了!”辽方见逼索不成,只得中止谈判,沈括首战告捷。
过了几日,沈括再次率员“赴宴”。辽方又一次提出了原来辽方一百多“部族”在天池子牧马之事,想用这一“事实”,挟逼沈括承认他们享有土地主权。沈括马上给予义正辞严地批驳。指出:地界文字有明白无误的记载,辽方“不应当过界下帐,而且有照据为凭,岂可不凭文字,只据口说!”辽方见在此问题无稻草可捞,转而重新提出鸿和尔界来纠缠。沈括见辽方已理屈词穷,便开怀畅饮,不加理会。好一会,沈括才一针见血地指出:辽方在公文中,故意漏下山脚的“脚”字,现在又处处设防,不敢说出一个“脚”字来。其实,在这次辽使致宋廷的信中,早已承认了这点,即使辽方不承认,也无碍于事。说罢,便起身说:“我喝醉了,不及一一回话,且休见怪!”
两次交锋,辽方已无力对阵,但还不甘心就此认输。在以后的几次谈判中,强词夺理,胡搅蛮缠,但都被沈括依据事实,驳得体无完肤。前后六次会谈,沈括都是这样丝毫不惧,坚持斗争。在大量的事实和雄辩的批驳下,参加谈判的辽臣们满面羞惭,不敢再强争下去。不得不放弃了讨索土地的要求,也不敢贸然发动军事行动,沈括出色地完成了这次赴辽使命。
6.宗泽管物价厉杀奸商
宗泽(1059-1128),字汝霖,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元佑年进士,北宋名将。
宗泽曾任岳飞为将,屡败金兵。岳飞被害后,他多次上书,力请高宗还都汴京,收复北方失地,遭到投降派的抵制,忧愤成疾,郁郁死去。临死时,还不忘收复北方失地,连声呼喊:“过河,过河,过河……”
宗泽不仅在战场上威震四方,在整顿首都市场物价方面也有佳话流传。
“靖康之变”,金灭北宋。宗泽出任东京(今开封)留守。由于战乱,一时物资紧缺,物价飞涨,百姓无法生存。
宗泽多次下令控制物价,毫无效果。物价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怎能任其自流呢!宗泽想到这儿,决定从与百姓生活关系最大的饮食业入手。他派人调查了作为食品原料的米面价格,知道与从前价格变化不大,又令府中厨师制作与市场重量相同的笼饼。经过反复计算,每个笼饼的工料费仅值6钱,而市场上卖到20钱。为什么笼饼不肯落价呢?他经过察访得知,是豪商在作祟。他们控制着市场,不准小商降价。
宗泽叫来开封最大饼店老板并各业豪商。宗泽问最大饼店老板:“从前,每个笼饼售价7钱,今卖20钱,难道是因为面粉的价格成倍上涨吗?”
老板满不在乎地回答:“战乱以来,米面价格不定。同行这样卖,我也这样卖。我能违背同行公议,随意降价吗!”宗泽厉声说:“经过察访,你等欺行霸市,故意抬高物价,并捣毁过降价商贩摊点,殴打贱价买饼顾客!”老板无言以对,战战兢兢。
宗泽拿出府里做的笼饼,说:“此饼与你们所卖,重量相同。精细计算,每枚工本费只需6钱;若卖8钱,就已有两钱之利。我今天下令,每枚笼饼只准卖8钱,谁敢超过,立即处斩。今天,先借你的人头用用,来执行降价命令!”于是,令人把这个老板押到大街,砍头示众。并且,重申了降低规定。
商人们知道官府所定价格合理,又看到饼店老板的下场,谁还敢违抗呢!令则行,禁则止,是宗泽管物价成功的原因。
宗泽爱民管物价厉杀奸商的故事,一直传到如今。
7.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出身农民家庭。少年时,他爱读《春秋左传》和《孙子兵法》。他曾经拜名师学习弓箭和枪法,由于虚心求教,勤学苦练,练得一身好武艺,不满20岁,就能拉开3百斤的硬弓了。
当时,正值国家多灾多难,金兵灭了辽国,一直打到宋朝的京城汴梁,到处烧杀抢掠,连皇帝、太上皇及大臣等三千多人也被俘虏了。
国难当头,为了保家卫国,岳飞毅然应募,参加了抗金的队伍。临行前,岳飞的母亲在他背上用钢针刺了“精忠报国”4个大字,对他说:“不要挂念家里,希望你永远为国效忠,誓杀金贼!”母亲的希望,岳飞牢记心中。
从军后的岳飞英勇善战,立了许多战功。南宋政权建立后,岳飞以下级军官身份,上书反对宋高宗南迁,要求北伐。不料触怒了主和派,他们以“越职言事”的罪名,革掉了他的军职。“欲将心事付瑶筝。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一腔爱国热情,换来的只是无情打击!但是,岳飞毫不气馁。他所记挂的不是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是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存亡。他相继投奔在张所、宗泽手下,带领队伍转战黄河南北,深入到太行山下,屡建战功。
懦弱无能的南宋小朝廷,坚持妥协投降的政策,金兵则乘机南进,跨过黄河,打到了江南。时局的混乱,使岳飞的军队和朝廷失去联系,成为孤军。岳飞不畏艰险,主动出击,在广德六战六胜,打的金兵闻风丧胆。在常州四战四捷,金兵死伤惨重并相继收复了建康(今南京)和襄阳六郡,使“岳家军”声威大震。赵构特赐岳飞一面军旗,上面绣着四个赫赫大字“精忠岳飞”。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念念不忘抗金收复失地的大业。1140年,岳飞率军挥师北上,岳家军以锐不可当之势,连克数城,“精忠岳飞”的战旗所向披靡。7月,岳飞亲自率领一支轻骑进驻郾城。金将兀术则纠集了一万五千名精兵进逼郾城,并拿出了他的王牌军——铁浮图(三骑一组人和马都披上厚重的铠甲,看起来像铁塔)、拐子马,企图一下子吃掉“岳家军”。
岳飞观察了形势后,先命令儿子岳云带领一支骑兵闯入敌阵,冲乱了敌人的阵脚,然后派步兵和骑兵一齐出击。步兵手拿麻扎刀,低着头,专砍敌军的马腿。骑兵专门对付马上的金兵。他们先用长枪挑去金兵的头盔,再用大斧砍掉金兵的脑袋。马上马下紧密配合,把金兵打得人仰马翻。这就是有名的郾城大捷。之后,岳飞乘胜追击,在朱仙镇,把金兀术的十万大军打的作鸟兽散,狼狈逃窜。金兀术感叹地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