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启发学生自我教育。抒写“责任心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对自身表现的缺乏和不良习惯有所警觉,并强烈地意识到危机感和紧迫感。此时,教师就要发动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针对自身问题,自己跟自己的心灵对话,让心中的“我”去说服现实的我,并以简洁的语言,写成责任心语,时时警戒自己,也提醒别人。如有同学意识到自己在电影院大声说话是不对以后,写下了“在为别人创设文明环境的同时,其实也为自己营造了文明的空间。”还有一位习惯于乱扔垃圾的同学在看了《化工残液杀人》一文后,写了“抛弃社会公德的人,社会也将抛弃他”的责任心语。
组织责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责任情感
(1)立足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
①我们每个学期安排十至十五次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使学生的责任行为内化。如一年级开展“迈好小学第一步”活动;开展每周一件孝心事,争当孝敬父母好子女活动,母亲节“母子(女)共叙亲情,营造温馨”活动;进行“小学生行为规范达标”考证;选定班歌;举办“社会责任感”儿歌朗诵。通过活动,使学生产生对班级、学校及社会的归属感、义务感和寻求尊重的欲望,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坐标,不断完善自己在小学阶段应具有的形象,培养初步的社会责任感。
②“学会感恩”系列活动,为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促进学校的两个文明建设,学校在寒假开展假期感恩教育的基础上,在每年三月份深入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
③开展“踏实少年第一步”活动,二、三年级是学生从儿童期向少年期的过渡阶段,学生思想单纯,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渴望长大,有比较强的归属感。同时社会意识也明显增强,开始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周围发生的一切,我们举办了“我有一双勤劳的手”、“环境卫生靠大家”、“讲文明讲礼貌”班队活动,举办“责任征文”活动;勤俭节约活动;“你拉我帮特困生”活动等,使之懂得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增强了求知成才的紧迫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④开展“跨好理想第一步”活动,六年级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学生的思想比较复杂,情绪易于波动,但这个阶段,是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最好时机,正如出炉钢铁,可塑性大,打几锤就可定型。因此我们首先把重点放在“跨好理想第一步”活动,举办“成功掌握在自己手中”、“喜看家乡新变化”等活动;结合思想品德课、班队活动课,从明理激情入手,从讲国家前途、祖国命运、时代特点、当前形势入手,结合学习有关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集体和国家之间关系的知识开展“一滴水和大海”的主题班会;开辟“学生演讲”探讨热点问题,关注国家大事。
(2)延伸校外,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
①利用社区优势,营造责任感整体教育网络。我们通过召开家长会,建立家访常规,制订家校联系制度等形式,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每周开展“我为家庭尽一职”活动,通过平凡而又简单的家庭小事,以逐步养成良好的家庭美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促使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学生定期上门为福利院的老人服务,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包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在交往中,许多学生与老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老人就像一本书,有些阅历学生在书上根本谈不到。开展社区服务,使学生懂得怎样为老人着想,得到家长和居民的认可。
②建立德育基地,定期开展活动。德育基地,具有其他教育渠道不可替代的作用。
③开展文明共建活动,增强公民意识。文明共建是进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我们与桥南居委会、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结成文明共建单位,并举行隆重的共建挂牌仪式,签订责任书,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创办了警校共建文明学校,学生上街开展“讲文明树新风,争创文明城镇”活动。经常配合交警队开展告别不文明交通行为、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宣传活动。
(3)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引导学生自觉奉献社会,社会责任感培养是把学生作为积极的主动的主体,它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以唤起学生内心责任感为最终目的。因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自发参与责任活动。“志愿者服务队”和“爱心站”的建立,是学生主动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是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具体深化。
利用“责任目标,责任评价”机制
责任感是主体意识的表现。一般地说,主体意识越强,则责任越强;反之,主体意识越弱,则责任感也会随之减弱。因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而且也要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我们主要采用了“责任目标,责任评价”机制,来调节学生,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内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1)构建责任评价体系。我们学校要把评价作为激励学生道德发展的“加油站”,激励不同层次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调整、改进和激励功能,对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和行为表现进行激励为主的评价,使每一位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通过“评价——激励”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追求新的成功,使自己获得最大的发展。
(2)学生自我评价。老师随机评价,家庭跟踪评价,共同激励责任实践学校开展自评、他评、互评、教师及家长参与的多种形式的评价活动。
(3)学会自我教育。基于学生对自我责任的清醒认识和改正缺点和不良习惯的愿望,教师可鼓励学生制定目标。责任目标要体现最近发展原则,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在目标制定时,我们学校要注意引导学生主体意识的积极参与。
通过自我评价和教师的激励评价,可推动学生制定更高的目标,向更高层次的责任感迈进,逐步由任务过渡到责任,最后达到责任向义务的过渡。中高年级小学生责任感的养成最终取决于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7.中小学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指导
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人身心品质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公民诞生的标志。
一个人有着渊博的知识,掌握着最前沿的科技,却不能尊重他人生命、不理解为什么要对社会负责,那他不能算是公民,他只能是爱因斯坦所说的“只懂技术的狗”。一个人平凡地活着,却能意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并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以他人的痛为痛,以他人的忧为忧,那他就是一个伟大的公民。像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很多普通人放下工作,奔赴灾区,成为默默无闻的志愿者。危难唤醒了我们身上的社会责任感,它是公民社会中一种最基本的人文关怀,也是每个公民对社会和他人所必须担当的一种使命。
当然,社会责任感从来不是只存在于危难时刻,更多时候,它渗透在日常社会生活和国家治理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并非与生俱来。培养它,基础教育能够做些什么?
最近,教育部领导同志多次指出,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今后工作的主题,把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摆在教育工作最核心的位置。这就要坚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抓好中小学阶段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是教育战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理应引起全体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班主任的高度重视。
社会责任感: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行有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需要我们提高对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认识。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人类理性与良知的集中表现,是社会得以存续的基石。特别是在今天的社会发展中,社会责任感作为最普遍、最广泛、渗透性最强的社会规范,是现代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阶段,牢固打下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基础,不仅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的、基础性的建设。
人的素质是一个综合的立体,它由道德、文化、智力、体力等多个环节构成,而社会责任感则是这立体结构的中心环节。正如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在1996年提出的那样,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是21世纪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
因此,在中小学阶段,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综合素质培养的中心环节,格外重要。尤其是在今天,社会变迁带来了青少年学生生长环境的巨大变化,也给青少年的社会价值以及行为选择带来了新的挑战,其成长也必将愈加艰难。
(1)生产资料所有制多元、生产方式多元、分配方式多元等经济基础的多样化,决定了意识形态的多样化。青少年的成长将长期面临着东西方思想意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科学民主与封建传统的尖锐冲突。原有的社会主流教育在意识形态上的强势地位被日渐打破,青少年独立、理性选择价值目标的任务长期而艰巨。
(2)现实化、物质化、契约化的市场价值直接影响着社会道德观念,给青少年一代精神家园的构建带来挑战。从本质上说,市场经济的根本价值是崇尚物质和现实,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本位观念、为己观念、金钱万能观念将直接影响到一代人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价值的产生,也挑战着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和责任感教育。
(3)传播方式走向大众化、草根化,给青少年道德自律带来挑战。传统意义上,我们习惯于组织传播领导讲、精英传播作家记者讲、权威传播教授老师讲,这种传统的传播方式具有单向性“我说你听”,强制性“我说你必须听”的特点。而现今社会,互联网加速了大众传播、草根传播,谁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听,权威社会逐渐让位于平等、沟通、民主的新格局,这就对每个人的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课题,给公民素质的教育,特别是社会主流价值的传播提出了新要求。
(4)社会组织发生变化,青少年和儿童健康社会化面临新挑战。随着社会的变迁,我们社会原有的正式组织,如共青团、少先队的社会影响力日趋下降;非正式的社会组织,特别是青少年的自组织日益活跃,逐步从文艺、体育、娱乐等方面的影响转向对青少年深层次的观念、社会价值、思维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影响。而网络组织的发展,更是对一代人的社会化提出了新挑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对中小学生进行有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和培养,不仅对一代人的健康发展极其重要,而且对教育内容、方法的变革提出了新要求。
社会责任感教育:知、情、意、行要统一
社会责任,简单地说,就是指作为社会的成员对社会应当承担的职责、义务,也可以说是为保证自己能在社会中持续生存和发展而必须对社会的付出;社会责任感,则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
从人的成长角度来看,一个人发展的根本任务就是实现社会化。而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化有三项基本要求,即学会基本生活技能、学会社会规范和承担社会角色。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内容,相对应的,它的形成与发展也有三个组成部分,即社会正义的原则和价值、扬善抑恶的情感支持和利他的社会实践行为能力。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中:
(1)树立责任意识和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如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团队精神、诚信做人等,这是社会责任感的价值基础。一个人是不是从小就树立起国家观念、团体意识和利他的思想基础,将直接影响到他一生在处置家庭及社会事务时的价值取向,进而影响他的社会行为。四川汶川地震时被称为“范跑跑”的范美忠之所以在危难时刻丢下弱小的学生于不顾,归根结底就来源于他信奉的“个人至上”的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价值,值得我们教育者深思。
当前,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需要警惕两种不良倾向:
一是脱离社会现实,片面地将主流价值抽象化、空洞化,不愿意也不敢把社会上的多种价值现象放到课堂上来进行讨论和辨析,结果造成了“小学共产主义、中学社会主义、大学爱国主义”的尴尬局面;
二是不负责任地将社会上一些非主流价值传递给学生,甚至混淆一些基本概念,特别是少数青年教师,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自身缺乏正确认识,有意无意地将一些片面的、非主流的、被混淆了的观念传递给学生,这也势必会影响孩子们一生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模式。
(2)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个性品质。社会责任的承担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被动的责任,更是一种内化了的情感,是一个人人格社会性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责任感在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是健全人格的基础和良好个性品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很多时候,教育工作者习惯于狭义地从道德的视角来认知和解读人的责任感,认为只能在学生道德教育的层面上进行责任感的教育,这是极其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