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指导
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具体点说就是社会并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尽管社会不可能脱离个人而存在,但是纯粹独立的个人却是一种不存在的抽象。简单点说就是没有人可以在没有交流的情况下独自一人生活。所以每个人一定要有对社会负责,对其他人负责的责任感,而不仅仅是为自己的欲望而生活,这样才能使社会变的更加美好。
在一份针对学生调查的问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让他们说说,学生应该有哪些权利、哪些义务,应享有什么样的自由,有什么样的责任和担当。结果一些学生权利写了,义务不写;自由写了,责任不写。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在社会开放进步的同时,我们的孩子过于崇尚个性,往往是讲自由、要权利,却不愿意承担与它们相配套的责任和义务。
一个人对自己都不负责任,你还指望他对社会尽多少责任?
一般来说,学生只有首先对个人有责任感,想到自己应该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会想到应该按社会要求做点什么,从而逐渐表现出对他人、对集体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对自我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的表现。
学生的学习可以大致分成三类模式。第一类是“自主当家模式”。这类学生非常清楚自己知识掌握得怎么样,会自主利用课余时间。这类学生常常很优秀,但遗憾的是,这类学生较少。第二类是“老师当家模式”,差不多有80%学生都是这种学习模式,老师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完全围着老师的指挥棒转。第三种是“无人当家模式”,就是老师把大量的自修时空还给学生,他不会自己当家,连时间都不知道怎么用,这样一来事情就糟糕了。
凡是“自主当家模式”的学生没有考不好的。凡是“老师当家模式”的学生,除非老师特别优秀,把要考的内容都讲到了,不然的话,他成绩不会很优秀。而且,由老师当家的学生在大学里还会有很痛苦的适应期。所以我们现在考虑的,不是用一个什么样的分数把学生送出去。我们关注的是他们将来能够走得更远。用陶行知先生的话来说,教是为了不教。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提倡学生在学习上要自主当家,其实这也是一种自我责任意识。自我责任意识有了,你才会去尽社会责任。一个人对自己都不负责任,你还指望他对社会尽多少责任?即使尽了,也可能是一时冲动。
在生活上,对学生强调:自己的前途自己负责,不要过度依赖父母和家庭,依赖他们的金钱和权势。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是有钱、有势、有地位的父母,那真是舒服,躺着享受就好了。所以我现在在学生里边倡导,城市孩子、富裕家庭的孩子要让他自立、自强,要让他知道,父母的是父母的,物质也有靠不住的一面,你要通过自己的奋斗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我们提倡学生对自己负责,其实也是在帮助他们从“自在”走向“自为”。自在的人是有奴性的,没有自我,完全依靠别人。到了“自为”阶段,才能是一个真正自由的人。
担当责任,让一个人从平凡走向卓越
实践中,我们是把学习责任感、自我责任感、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结合在一起的。你不能说,我这件事情准备培养他的家庭责任感,那件事要培养他的自我责任感,不是的。
当下责任教育比较难的地方,一个就是价值取向上的单维,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这两对关系,我们始终没有处理得很好。社会开放了,应该有更大的自由度,学生应该有他的权利,这个对不对?对的,但相应的,有了自由后,责任也要配套。有这样一个故事,11岁的孩子玩球不小心把邻居家的玻璃打破了,父亲说,我先把12美元赔了,但是你要利用星期天帮家人搞卫生或者是做公益活动,用挣的钱来还我。言下之意,就是你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这就是一种自由与责任相配套的文化。这个孩子长大后,就是美国的前任总统里根。
其实人总是在承担各种责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我们提出,进入杭州长河高级中学的学生要有“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高雅的志趣”——这三“志”,是学生承担责任的精神基础。
告诉学生,做人要立志。“志”既是个人之志,也是报国之志。不要把志向理解为考上一所好学校、找到一份好工作、得到一份高收入、享受一种安逸的好生活。它们绝不是一个人志向的主要部分,更不是全部。一个人如果不倦地追求这些,那么达成目标之时,就会是他的精神家园荒芜之时。我把高远的志向比作一座山,每个学生的心中都应该有,而且要从小耸立在心中。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等等,都是我们帮助学生树立志向时常讲的例子。
至于“志气”,现在很多学生志长气短,甚至有志无气,缺乏一种践行责任的意志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想了不少法子。比如说高一时请学生写下自己高中三年的目标,不只是学习方面的,思想、生活各个方面都要有。到了高三请学生回忆一下高一时的志向,再对照高一的规划,定一个将来的人生规划。这个规划里就要包含对自我、对家庭,特别是对国家、对社会的一种担当意识、责任意识了。这个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鼓励学生要朝着一定目标走去,这是志;二是要一鼓作气走到底,中途绝不停留,这叫气。凡事的成败都取决于这两个字。
志气到了极点,容易走向高傲和狭隘。所以我们还要求学生养成“高雅的志趣”。即对人生有一种稳定的爱好和执着的追求,对学习、工作和生活表现出兴趣、乐趣和情趣来。有了高雅的志趣,人才会阳光起来,柔和起来,生活也才会美好起来。
什么叫“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当你有了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和高雅的志趣后,不管暂时是成功还是失败,你都能承载,都有会继续生长的能力,这就叫厚德载物。所以这“三志”就是一个人从平凡走向卓越的基本路径。
从知到行,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时候,我们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理念清楚,但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中间就有很大的鸿沟。问题出在哪里?还是出在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上。我们说知、情、意、行,但工作却总是做在“知”、“行”两端上,“情”、“意”被忽略了,中间出现了断层。学校里司空见惯的做法是:老师先讲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然后就开始检查,没有遵守就扣分。我们缺乏情感的激发和意志的强化,责任教育也好,德育也好,难点都在这里。
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开展一个比较独特的活动,凡城市家庭的孩子,在高中三年一定要利用假期,到家是农村的同学家里生活两星期,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量人口是农民,你去感受一下,真正了解我们的国情,不要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一个人要对社会负责任,一定是先从对社会有所了解开始的。
我们的城里孩子和农村孩子一起坐公共汽车回乡下,在田里割稻,挖地瓜,摘茧,在水沟里洗衣服,都是自己做。这种体验是非常真实的。只有真实的体验,才能激发感情、强化意志。
平常我们讲社会责任感,总是在文字里、书本中和黑板上,可真正的社会责任感是在社会中,而不是在封闭的校园里产生的啊。也许学生当时会很不习惯这种生活,但当他回到城市以后,参加工作以后,再去回顾那段经历,慢慢地,他的真切情感会出来:“当时那个家庭我还想再去看看”,或者是在城里看到农村来的人,他就会马上想到宏志生家庭贫困的情景、热情招待他的情景,他就会想,“我要关注他、帮助他,他们不容易的”。情感一下子出来了。
现在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从知到行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一则消息,美国人调查说,中国20岁~29岁喝星巴克咖啡、吃比萨、享受西方生活方式、最近几年收入增长最快的这个人群,是最反感政府拿钱去帮助农村贫困地区的。为什么这样?就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国情,不了解社会,对农村没有感情,也就没有相应的社会责任感。所以我责任教育刻不容缓,责任教育任重道远。
多元价值的冲击下,如何进行责任感教育?
现在,多元价值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冲击不小。整个社会风气,归纳成6个字:重物质、轻精神。教育也免不了受这股风气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校环境,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好是整个学校都有一种担当社会责任的文化和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班主任作用很大。他的文化底蕴越深,人文情怀越厚,他培养出来的孩子才越可能有社会责任感。因为学生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接受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熏陶着他们。
2.学生认识社会教育指导
小学社会课是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课程计划新外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要求指导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了解一些社会常识;从小培养学生正确观察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社会是由人、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构成的。人生活在社会上,每个人与社会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紧密相联系的。人的生活基本需要是社会供给的,每个人都必须生活在某一群体之中,人们之间应是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现在或将来必须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做贡献。今天的学生将来是社会的主人,今天他们依赖于社会,明天仍然要依赖于社会,同时须服务于社会。所以,指导少年儿童认识社会。教育他们从小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他们服务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是社会课教学的主要任务。
(1)从社会课知识结构理解社会课的教学要求
小学社会课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内容包括社会生活、历史、地理及法律常识四部分。它是以认识社会为主线的。其中社会生活部分要求通过教学,指导学生认识家庭、学校所在社区及社区设施等事物或现象,初步了解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关系,体验自己与群体的关系。理解如何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中各行各业辛勤工作的人们。培养他们从小具有服务于社会的意识;历史、地理知识部分要求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家乡和祖国的历史、地理常识,初步知道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而资源人均占有量少于世界许多国家的国情,知道实行计划生育、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知道我国有光辉灿烂的文化,知道我国近代受侮辱的历史和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争史,现代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设家乡,振兴中华的情感;法律常识在小学社会课中内容不多,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学中要求学生知道我国有为保护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而设的法律,使他们知道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每个少年儿童的权利并受法律保护。其次还要使儿童知道我国有为保护环境而设的《环境保护法》、《森林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有关法制内容是结合思品课中的交通法规和《小学生守则》的学习,教育他们从小遵纪守法,逐步培养他们的法制观念,并知道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社会课中的社会生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内容主要安排在第一、二册中,是五年制小学三年级、六年制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反映了人、家庭与社会事物和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发生着相依存的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这种种的关系,培养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的基矗。
(2)认识社会关系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很多很多。每种社会事物和现象都直接地或间接地和每个人发生着某种密切的关系。如学校是每个人学习的地方,商店或市场是人们购买生活必须品的地方;社会各种事物都必须有人参加其中的活动,每个家庭的成员又都必须参加社会事物的某种活动;家庭的生活必须品又都是依靠社会供给的。在这种供求关系中使我们每个人都和社会从事各行各业的人们发生了密切的联系,所以每个人,特别是小学生应从小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逐步学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使他们明确将来必然要参加社会某种事物的活动中,他们对社会都必将担负建设、改造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的责任。
使少年儿童明确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位置,和哪些人发生了什么样的联系,应如何对待社会事物和从事各种事物的人们,这是社会生活部分教学应注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