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国强在研究生院学的是高分子化工专业。当时他就曾被派到上海石化,参加了一项关于腈纶“两步法”生产新工艺科研项目的联合攻关。他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腈纶工业的生产实践,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乐趣,激发了对腈纶事业的热爱之情。特别是当他看到工艺技术滞后的现状,心中充满着挑战国际先进水平,迅速改变国内腈纶工业落后面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任国强深深懂得,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虽是必要的,但不能一味依赖别人。完全靠别人,不仅靠不住,还会使我们的设备制造水平和创新能力停滞不前,甚至加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因此,必须在学习、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同时,致力于抓改造创新和国产化。
于是,1989年秋,当任国强挑起筹建上海市重点工程——上海金阳腈纶厂的重担后,他不仅参与建厂的全过程,还不畏艰难,锐意创新,致力于金阳厂硬件和软件的国产化。
腈纶生产装置中有一个关键设备叫聚合釜,形状像个巨型热水瓶。生产腈纶的原料丙烯腈,就是在这个聚合釜中,经过化学反应,聚合成颗粒,再经后加工而产出腈纶纤维。过去这一关键设备我国不会制造,必须依靠引进。任国强在大学研究生院时,已开始把研究的目光投向聚合釜。他曾经先后参加研制供实验和中试验证用的两个聚合釜,容量分别为1立升和400立升。如今,他要扩大容量,实现这一关键设备的国产化。
聚合釜的容量和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腈纶生产的产量大小与质量优劣。而扩大容量,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容量越大,设计制作的难度也就越高。为解决制作这种加大容量聚合釜的特殊材料,和减少釜内结疤等高难课题,任国强和同事们一起多方考察,数十次地反复试验。
任国强从事的是腈纶化纤的高科技领域,却进行着常人难以想像的单调乏味的实验操作。实验中,他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在拍成底片放大的荧屏前,仔细观察着釜内丙烯腈聚合成的微小颗粒。这些高分子性能的微小颗粒关系着产品的优劣。他总是从早到晚一连十几个小时,不停地注视、察看着成千上万颗微粒的状态,并作出细致入微的统计。强烈的化工有毒气味熏得他头昏脑涨,两眼酸痛,流泪不止。这一切困难与障碍并没有阻挡他前进的步伐。
就这样,任国强终于掌握了聚合釜的放大技术,攻克了聚合釜特殊材质的难关,并开发出树脂分子筛除杂新工艺,成功地研制出第一台国产72立方米聚合釜,应用于金阳腈纶厂的扩容改造,打破了这一制造领域外国人一统天下的局面。
此后,任国强又在年产66万吨腈纶改造工程中,创建了容量为83立方米的聚合釜。这一次扩大容量,又倾注了他无数的心血与艰辛。
任国强还在多年潜心研究的基础上,一举攻下了腈纶生产工艺软件包的科技高地,为国产腈纶大工业生产铸造了“灵魂”。从此,我国腈纶工业生产的成套技术实现了全面国产化。
2001年8月1日,由任国强挂帅的上海石化四期工程重点项目——年产66万吨腈纶改造工程胜利建成投产。这项工程创造了国内单线生产能力最大、建设投资最省、成套技术国产化的奇迹。从此,上海石化腈纶部跻身世界腈纶三强的行列,成为国内同行的“龙头老大”。
任国强如今是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这位被誉为“腈纶少帅”的青年化纤专家,为我国腈纶工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之功,并在继续为之作不懈的努力。
20.创新夺金
2000年3月初,日本东京的新轮王子饭店内热闹异常。第三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的发奖仪式就在这里举行。经过3天的比赛,激动人心的时刻即将到来。
“面点金牌,新亚集团新亚汤臣大酒店张菁!”随着日本烹饪理事长的宣布,一位年轻的中国女孩上台来,从理事长手中接过奖牌,眼中激动的泪水在打转。台下,她的授艺恩师葛贤萼拿着照相机照下这难忘的一刻。爱徒终于成功了,她的成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1992年,年方19的张菁,因偶然的机会成了一名点心学徒。她的吃苦耐劳和对工作的认真态度,促使当时任技术顾问的全国点心状元、全国劳模葛贤萼大师收她为弟子。在葛大师的亲授下,张菁开始中式点心工艺的学习。
技术活儿要做好,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不行的。中式点心的制作也是如此。发面、拌馅、搓条、摘坯、擀皮、包馅、打褶等,这些是中式点心技术中最一般、最普通却是最重要的基本功。必须练得熟、学得透、做得好。
张菁是位有志气的姑娘。她认为,“人的一生不能碌碌无为”,不论在什么岗位,都要干出个样儿来。她的学艺宗旨是“勤学苦练基功,永攀技艺新高峰”。为了学好基本功,张菁放弃了无数的休息时间,经历了长达6年的艰苦训练:练手势,练手感,练力度均匀、成形美观、层次分明和大小如一,甚至剪硬纸板当作烧卖皮子练,练得手心手指皮绽肉破,“血泡之后是老茧”。
刻苦学习使她出类拔萃、脱颖而出,取得了累累硕果。然而张菁并不满足。她深知攀登技术高峰仅仅依靠扎实的基本功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技术上的创新。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参赛,张菁坚持不断创新,从原料创新、口味创新到款式创新,给人以新的口味、新的感觉。作为葛派传人,张菁把创新看作自己始终不变的目标。
1999年11月,在杭州举办的第四届全国烹饪大赛中,张菁参赛的点心品种是“韭香酥盒”和“太极马蹄盏”。这次比赛她听取师傅的意见,将原来传统的酥盒点心的馅心,改为潮州点心中韭菜盒的馅心。
问题是:油酥类点心,放在油中炸时油温较高,炸的时间不能长;为防止馅心不熟,一般传统用熟馅。但韭菜不能久热,否则会影响口感,怎么办?
张菁大胆地决定改变传统做法,将熟馅改为生馅,用生韭菜,这样能保持它原有的清香,加上用鲜虾作辅助用料,必定是鲜香无比。
然而这又很冒险,因为如果这道点心的馅是夹生的,就完全失败了!
于是张菁拿着秒表计算时间,无数次的探索,使之熟到好处,并防止酥盒变成焦色。在比赛中,这道有特色的点心,终于博得评委的青睐,她拿到了面点组的个人金牌。
在日本东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对27岁的张菁来说又是一场挑战。她和恩师经过好几天的讨论,想以“蟹粉小笼包”作为参赛品种,因为,在日本“小笼包”非常受欢迎。可是,凭师传的经验,她得知日本人的口味不同于中国人,以清淡为主,不喜油腻,而“小笼包”的汤汁是用肉皮熬制的,要它不油腻怎么可能呢?怎样才能把油去掉,又保持“小笼包”的汤汁鲜美呢?
张菁通过反复思考,再请教老师和单位同事,打算用鱼胶粉代替肉皮中的胶汁,起到凝固作用。同时采用西菜中的熬汤法,将母鸡与猪蹄熬出了又清又鲜美的汤汁,再加入鱼胶粉。
“搞定了!”张菁开心地自言自语。但接着小笼包的装盘又成了问题:一般小笼包是装入竹笼后蒸好上桌。若竹笼太一般,缺乏新意,也不能给人以美感。于是,她决定逛商店寻找思路。一连逛了几天,脚都走酸了,还是想不出好的办法。那天是星期日,她与朋友一同闲逛,突然看到一家卖蜡染布的商店。
“太好了,就用它!”张菁一下子窜进这家店。一位外国人手中的一块蓝花布吸引了她,她要用这种花样的布作衬底。因为这块蓝花布非常富有中国的民族特色。说来真巧,那位外国人买剩下的一小块零布正好够用,晚一步,也就没了。
在日本比赛中,中国小笼包这个参赛品种少说有4个。但张菁的作品以高超的中点技艺、审美情趣和富有新意征服了所有评委。它用蜡染蓝花布作衬底,铺在形似葫芦的展板上,配上一个个红木墩子,放上一只只精致的小竹笼,竹笼内的小笼包洁白、晶莹,十分神气。在小笼包一侧再爬上两只栩栩如生的由张菁创作的面塑大闸蟹,显示蟹粉小笼之诱人,构成了一道特别富有中国文化韵味的美食佳作。而且那小笼包的味道也正合日本评委们的口味,于是评委们纷纷亮出了高分……
年轻的张菁已得到不少奖状、奖牌:获得“上海市青年岗位能手”“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提名”“三学状元”等光荣称号。但她认为“成才的路还很长”,她又为自己订下了新的奋斗目标。
21.改进插座
1985年3月25日上午,12岁的上海市和田小学学生徐琛站在东京三越百货公司影剧院的领奖台上。她的小发明作品“防触电插座”获得了第三届世界青少年发明创造最佳作品奖,她是免费到日本旅行领奖的。
9点钟左右,影剧院已经来了许多日本人士和日本小朋友。影剧院正中放着3张桌子,第一张桌子放着徐琛的“防触电插座”模型,旁边一块小牌子上写着“中国徐琛,12岁”。第二、第三张桌子分别放着瑞典佩迪·乔纳森(14岁)的“自动播种机”模型和美国威廉·爱德华(18岁)的“电脑调查装置”模型。
3个最佳作品获得者分别站在自己的作品旁边,准备随时回答别人的提问。
9点20分,日本创造发明协会总裁、日本天皇的侄子长陆宫殿下和他的妃子来了。殿下一边跟徐琛握手,一边亲切地发问。
“徐琛,你是怎么想到要搞这个小发明的?”
“因为我的弟弟调皮,触电了……”
“呀!你弟弟触电了?”
“是啊,所以我才想到要做‘防触电插座’的呀!”徐琛回答。
那天放学后,徐琛正在家里做功课,弟弟在隔壁房间玩耍,忽听弟弟大叫一声,她连忙跑过去,只见弟弟跌倒在地上,面如土色,身子不住地哆嗦。
“不好了,弟弟触电了!”她急忙关掉电闸。奶奶赶过来,看着孙子这个样子,吓坏了。经过一阵子折腾,弟弟才渐渐恢复了常态。奶奶开始唠叨起来:“你这个讨债鬼,真是作孽呀,谁叫你去碰电插座的?!你不知道,它会要了你的命的……”
原来顽皮的弟弟一直觉得电插座的两个小孔很神秘。那天,他拿起一根铁钉去戳那插座孔。金属是导电的,一股强烈的电流,猛地将弟弟击倒在地。
弟弟虽然已脱险,但是徐琛心里却像压上了块石头:这种插座总有一定危险性,说不定还会有更多的顽皮孩子闯祸,怎么办呢?
爸爸是个“电子迷”,熏陶和感染了她,使她从小就在心里树立起一个目标:要像爸爸那样,学会自己装电视机,自己装录音机……甚至超过爸爸,将来做个科学家,创造发明更高级的东西。这就是她的理想。少年时期的理想是任何东西所无法代替的宝贵财富。
她在小学3年级时,就在爸爸的指导下,学会了装“单管半导体”。不久,她又创作了一杆天平秤。后来,她参加了星期日创造发明奖俱乐部后,又搞了“防爆热水瓶盖”、“磁控台灯”等多项小发明,获得了近10个全国、市、区小发明创造奖。
这天晚上,她心事重重地问爸爸:“弟弟差点闯大祸,能不能买一个防触电插座?”
“防触电插痤?”爸爸摇摇头说,“到哪里去买呀,这种插座还没有发明出来呢!”
“为什么不发明防触电插座呢?我要发明!”她脱口而出,说出了一个刚刚才萌生出来的念头。其实,究竟怎样才能发明成功防触电插座,她心里还是白纸一张,她只是凭着一股敢于创造的勇气才说出这句话的,但没有勇气就不会有任何创造。
话是说出来了,可要真正搞出成果,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些日子,她读了《十万个为什么》物理分册、《中学科技》、《电子世界》等许多关于电的知识的书籍;学习了《少年报》上登载的《聪明的办法》、《十二种创新思路提示法》;还画了一张又一张图纸……最后总算搞成了一个“防触电插座”的模型:用有机玻璃做插座,导电的铜片藏在插座里面,插头是直角弯曲的,使用时只要将插头伸进插座小孔,然后再横着向插座盒中间移动一点就行,这样无论怎样顽皮的小孩都碰不到电源,没有触电的危险。
她兴冲冲地拿着模型跑到学校,给“星期日创造发明俱乐部”的老师和同学们看。
“你的小发明是好,可是……”
没想到大家用“缺点列举法”一推敲,竟推敲出不少缺点。
有的说:“这个防触电插座,一般常用的插座头不能使用。”
有的说:“三相插头的使用也受到限制啊!”
……
总之,这个防触电插座的实用性不够强。
对呀,这个插座确实存在许多缺点……可是,怎样改进呢?她又陷入了沉思。
进一步改进,有时比走第一步更艰难。但她相信,在一个崇高目标支持下,不停地努力,即使慢也一定会获得成功。放学后,弟弟邀她下棋,她拒绝了;同学来请她跳橡皮筋、跳绳,她也不去;电视机开响了,她却悄悄地跑到外间……那个防触电插座呀,几乎侵占了她所有的课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