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子被重重地踩了一脚,被踩扁了。梅花鹿“咯咯咯”地跑远了,红桃子又大哭起来:“哇,我好痛呀!”
石头说:“哭什么呀!这是好事呀!你瞧,你已有一半陷进泥土里了。”
“可是我被踩扁了,我痛呀!”
“你要变成美丽的桃树,怎么能怕痛呢?”
红桃子想了想不做声了:石头说得对,为了变成美丽的桃树,我不能怕痛。
过了一会儿,一只大狗熊哼味哼着过来了。
这回红桃子忍住痛,还一边暗暗说:大狗熊,你使劲踩我一脚吧!大狗熊过来了,果然狠狠地踩了她一脚,这次红桃子整个身子都被踩进了泥土,一下子晕过去了。石头看了看被埋进土里的晕过去的红桃子,说:“好样的,红桃子,你一定会变成一棵美丽的桃树的。”
过了几个月,红桃子变成了小树苗。
几年后的春天,这儿出现了一棵美丽的桃树,粉红色的花像节日彩灯开满了树枝。呀,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桃树,红桃子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130.大禹治水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13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人们从此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大禹也成为人们深深爱戴的英雄。
131.卧薪尝胆
春秋末年,吴国和越国长期争霸,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被迫带着夫人到吴国做奴仆。
在吴国,勾践被差遣去给吴王做马夫,给吴王养马。一次,吴王来骑马,上马时不要马凳,却要勾践跪在地上,踩着勾践的头上马。这样还不算,吴王又自己坐在马上,让勾践牵着马走,大臣们则跟在身后喊:“快来看哪,昔日的越王今天给我们吴王牵马啦。”街市上的行人纷纷将杂物扔向勾践,勾践低垂着头,一声不吭。
就这样,吃的是糟糠野菜,穿的是破衣烂衫,忍受着奇耻大辱,在吴国待了整整三年,勾践才被放回国。
回国后,勾践不敢忘记灭国的耻辱。他不住在宫殿里,而是住在宫外的草房里。草房里也没有床,只是在地上随便铺了一点柴草,就睡在柴草上面。他还在草房中挂了一颗苦胆,每天吃饭、睡觉之前,都要先尝一尝苦胆的味道,以此激励自己。
当时正值春日。为了鼓励百姓多种粮食,勾践亲自下田插秧,同时让夫人带领众大臣的夫人们纺线织布,带动了越国的生产发展。没过几年,越国渐渐富裕了起来,军力和财力都大大得到了增强。
越国终于发兵,打败了吴国,报了仇。
132.墨池
晋代有位大书法家王羲之,人称书圣,他写的《兰亭集序》,灿烂如图画,和谐似音乐,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成就登峰造极,无人能和他相比。
王羲之很小就喜欢练字,七岁开始跟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他学习很努力,并且刻苦练习,卫夫人很喜欢这个勤奋的学生。
后来王羲之又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到了许多书法名家的手迹。他一个一个地临摹,把每个字的特点弄清楚,然后回家练习。
王羲之家院子里有一方池塘,就在他书房的外面。池塘边有一株老树斜长着,树枝拂着水面,池里的水很清澈,能见到小鱼去咬浮在水上的树叶。王羲之有个小表姐,最喜欢在池边玩。后来,他的小表姐到其他地方去了几年,再来他家时,惊奇地发现池水已变黑了,再也看不见里面的小鱼儿了。原来,是王羲之每天在池水中洗砚、洗笔,将池水染黑的。
在这样的刻苦练习之下,主羲之的笔力大进。有一次,有人请王羲之在木板上题字,工人在用刀刻字时,竟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
王羲之终于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书法大师。
133.葛洪抄书
葛洪是晋代人,他13岁的时候,父亲死了,全家的生活重担,一下子压在他的肩上。祖上只留下几亩薄田,他便亲自耕种起来。披星星,戴月亮,风里来,雨里去,一年苦到头,还是吃不饱,穿不暖。可是,他是有毅力的人,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仍然千方百计克服困难,钻研学问。
葛洪的祖父、父亲都是读书人,他们收集了不少书籍,但由于屡遭战火,有的被焚毁,有的被劫掠,一本都没剩下。
葛洪在农闲的时候,苦于无书可读,便背上空箱子,徒步跋涉,四出借书。可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任何一家都很难借到一部首尾完整的书,他常常是跑了东家又跑西家,东拼西凑,才有可能凑全。而借书,总是有限期的,好不容易凑全一部书,还没有来得及仔细研读,又要归还了。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是亲自抄写。可是他没有笔墨纸张,白天又要劳动,只能利用晚上时间,而晚上又点不起灯,但是这一切都没能难倒他。
他挤出时间,上山砍柴。一则卖柴买文具,二则用柴火代替油灯。于是,每天吃过晚饭,他便架起枯树枝,点火抄书。他抄的书数量十分庞大。据《晋书》介绍,他抄的经史着作、百家着作、医学着作足足有四百多卷。要抄这么多书,靠卖柴买纸,当然常常入不敷出,所以一张纸总是写得密密麻麻的,写完正面,又写反面。
就这样,葛洪一面辛勤劳动生产,一面刻苦钻研学问,终于成为晋代着名的思想家、医学家和炼丹术家。
134.孙盛论学忘餐
东晋时,有一位着名的无神论者,他的名字叫孙盛。他曾经专门写文章,驳斥“灵魂不灭”的迷信思想。他写了许多诗篇和论文,还着有《魏氏春秋》、《晋阳秋》等书。
在《晋阳秋》这本书中,孙盛记载着当时的大将军桓温在村头一战中失利的事。桓温见了大为光火,托人捎话给孙盛:“如果不删改这一段文字,就派兵封你家的门!”孙盛的儿子吓坏了,流着眼泪哀求父亲让步。孙盛面对权势,心硬如铁,坚持历史的本来面目。
孙盛一生都在刻苦读书,而立之年就成为远近闻名、博学多才的学者。当时还有一位叫殷浩的学者,也十分有名,并且才智过人,只有孙盛可以与他并驾齐驱。有一次,孙盛专程去拜访殷浩,同他一起探讨学术问题。他们面对面一边谈论一边吃饭。说到激动的时候,用力挥动拂尘(用废尾或马尾做成的排除尘埃的器具),连拂尘上的毛扬到饭碗里也不在乎;饭菜冷了再热,热了又凉,连热了好几遍,一直到掌灯时分,他俩仍各执一词,热烈地辩论着,谁也说服不了谁。
殷浩尽管名震一时,可是无法驳倒孙盛的观点,从此,孙盛的名气更大了。
135.白居易作诗
白居易是唐代着名诗人。他的祖辈都是诗人,所以他从四五岁开始就学习写诗。白居易虽然十分聪明,但他并不以此自恃,而是更加刻苦用功地学习。据史书上记载,白居易白天学赋(赋是韵文和散文结合的一种一文体),夜晚读书,还要挤出时间进行诗歌创作,由于缺乏睡眠而疲劳过度,以至于嘴角和舌头上都长出了疮。由于伏案写作,他的手和肘部磨出了老茧。
后来,白居易到京城长安求学。他拿着自己写的诗稿去找当时的名人顾况请教。顾况一开始看不起这个初出茅庐的少年,看到诗稿上的名字“居易”二字,便开玩笑地说:“长安的东西都很贵,你要‘居’住下来可不容‘易’啊。”但等他读到诗稿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后,便肃然起敬,立即改变了口气说:“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在天下哪里居住都不难!”从那以后,白居易声名大振。
白居易作诗,不仅勤奋,而且创作态度非常严肃,他把精益求精当做是一种艺术享受。他的诗稿几乎每一首都有涂改的痕迹,有些诗的初稿几乎修改得面目全非。史书上曾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白居易每写完一首诗,先读给老婆婆们听,如果老婆婆说“懂”,被抄在稿纸上;如果老婆婆说“不懂”,白居易就立即进行修改。
白居易流传下来的诗歌有三千首之多,他因此而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现买主义大诗人。
136.阎立本千里学绘画
唐代出了许多有名的画家,其中有一个叫阎立本,影响很大。
阎立本从小就非常喜欢画画,经常用树枝在地上画一些小猫小狗什么的。长大一些后,他就找一些前人的画来进行临摹。他看着前人那些栩栩如生充满神韵的绘画作品,不由得心醉神迷。他暗暗下定决心:“长大以后,我要成为一个有名的画家!”
从此,他开始专心致志地学习绘画艺术,每当听到谁画得好或哪里有什么好画,他就会千方百计地去学习。
有一次,阎立本听说荆州的一座古庙里有好些壁画。这些壁画是大画家张僧繇画的,技巧非常高明。于是阎立本就决定去观摩学习。阎立本家住长安,从长安到荆州少说也有上千里地。那时候,那么远的路程,走一趟可不容易!可是阎立本为了把前人画画的技巧学到手,不怕路途遥远,跋山涉水,前往荆州。
阎立本到了荆州,不顾一路上的劳累,马上就跑到那座古庙里去参观。
阎立本在庙里一连住了十多天,学到了许许多多绘画技巧,才高高兴兴地离开荆州回到长安。他千里迢迢学画的事,也很快流传开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