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陆玉成在陆柬之的陪同下,来到东宫觐见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正襟危坐,俨然一小大人。但陆玉成见其聪慧的眼神、敏捷的言辞、得体的礼仪,对他颇有好感。
李承乾对陆玉成生擒颉利可汗一事很感兴趣,不断追问其细节。陆玉成就把整个铁山之战绘声绘色讲述了一遍。李承乾听得激动不已,连呼过瘾。
陆玉成认为李承乾才十二岁的孩子,好奇心与玩心都很重,过于古板的教育方式并不恰当,一味地抑制孩子的天性只会适得其反。所以他平素在李承乾面前并不怎么讲大道理,而是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常讲一些有趣的故事,《一千零一夜》、《西游记》、《三国演义》让李承乾听得心醉神迷,与陆玉成甚为亲近。
一日下午,天气比较热,陆玉成用硝石制冰弄了一大桶冰琪淋,让太子府的人大饱口腹。陆玉成趁机给李承乾讲了一番学以致用的道理,李承乾听了连连点头。
陆玉成谈及了占城稻,谓江都县令虞理明已在扬州移植成功,介绍了占城稻耐旱、不择地而生、生长周期短的优点,建议李承乾上书皇帝,在全国普及占城稻。俩人共同拟定了一份奏折,以李承乾的名义上奏李世民。
一天傍晚,皇宫里一位太监来到陆府,宣召陆玉成翌日去皇宫教习长乐公主李丽质琴艺。
第二天一大早,陆玉成来到了广运门,在太监引领下进了掖庭宫。
他首先被引领拜见了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俩人对他勉励吩咐了几句后,才被人引领着带到长乐公主李丽质处。
李丽质一身宫装,娇媚可爱。陆玉成一见赶忙施礼,李丽质也优雅地还了一礼。
俩人刚落坐,李丽质就说:“尔先讲《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待会儿再教琴!”
陆玉成无奈,只得讲起故事来,刚开口说了几句,李丽质就打断道:“这故事听太子阿兄说过了,讲新的听听!”
陆玉成连讲了一个时辰的故事,李丽质才勉强罢休,还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旁边的宫女也听得眼神直直的。
李丽质非常聪慧,她本就有些琴艺的底子,学起来非常快。到了中午,她演奏的《梁祝》就像模像样了,长孙皇后很喜欢这首曲子,夸奖了陆玉成一番。
从此,陆玉成把前世那些优美的音乐,包括西洋音乐,渐渐改编成琴曲教给李丽质,使她的学习兴趣大涨,不久,李丽质演奏的那些曲子成了宫里最受人欢迎的节目。
一天下午,陆玉成正在宫内教李丽质习琴,突然,一位宦官前来,说皇帝要召见他。他随宦官来到太极宫两仪殿,见到李世民正与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李纲、于志宁在一起。
待陆玉成行过礼后,李世民对他说:“李爱卿对尔近来引导太子的行为颇有异议,谓尔好谈论怪诞之事,还弄出什么冰琪淋迷惑太子,卿有何话可说?“
李纲,字文纪,初名李瑗,隋唐时名臣,观州蓨(今河北景县)人。曾当过隋唐两朝三个太子的师傅,李渊建唐称帝后,拜李纲为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后因李建成日渐骄纵,李纲愤而辞职。李世民即位后,李纲又出山担任李承乾的老师,备受崇重。
陆玉成对李纲这位八十多岁的名臣很尊重,他向他们详细阐述了自己寓教于乐、学以致用的观点,强调培养太子办实事的能力。
陆玉成说完后,中书侍郎、太子左庶子于志宁首先发表了自已的意见,支持陆玉成引导太子的方式,并举太子上书言占城稻一事为例。
于志宁(588年-665年),字仲谧,雍州高陵(今陕西高陵)人,唐朝宰相,北周太师于谨曾孙。
于志宁原为隋朝冠氏县长,后投奔唐朝,担任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天策府从事中郎,位列秦王府十八学士。后任太子左庶子、太子詹事,教导太子李承乾。史载他多次进谏,但李承乾不听,终至被废。
唐高宗继位后,于志宁升任侍中,又任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燕国公。他在唐高宗废后之事中,没有表明立场,因而得罪武则天,被贬为荣州刺史,并以华州刺史之职致仕。
李世民对陆玉成制造冰琪淋一事很好奇,让他当场示范一下。陆玉成吩咐宦官找来材料,做了一盆冰琪淋。李世民与众大臣品尝了之后,连连称叹,以后,冰琪淋成了暑季上朝时皇帝对臣下的赏赐之物。
经过此事,陆玉成反而被升为太子中允,官居正五品下。
占城稻之事由于太子上书和陆玉成的极力推荐,引起李世民及众大臣的重视。几番调查与讨论之后,决定全国推广,李世民下旨调江都县令虞理明来京任司农寺少卿,主持其事。司农寺少卿官从四品上,虞理明从江都县县令一步跨入了京城高官之列。
两仪殿之事后几天,程处亮和房遗爱来访。席间,程处亮与陆玉成拚酒,被灌得大醉,留在了陆府过夜。而房遗爱则执邀陆玉成第二天去他家做客,陆玉成答应了下来。
翌日是休沐日,陆玉成一大早就带着陆雄、陆鹰来到房府。陆雄上前给门人递上名刺后不久,房遗爱就出来引陆玉成等从侧门进了房府,穿过中门,来到中堂。
房遗爰唤人引陆雄、陆鹰下去歇息,又唤仆人奉茶,就和陆玉成谈起了近来长安城的趣事。当言及长孙冲昨日又在城里闯祸,被其父长孙无忌得知,关在家里禁足一个月时,不由哈哈大笑。
正谈笑间,屋里进来一位面相儒雅温和,眼神深邃的长者,正是当朝宰相,尚书左仆射房玄龄。
陆玉成赶紧起身上前行礼,房玄龄双手虚扶,叫陆玉成不必多礼,然后坐下与他聊了起来。
房玄龄(579~648),唐朝初年名相。名乔,字玄龄,以字行。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父彦谦,隋司隶刺史。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十八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先后担任秦王府记室、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他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
史载其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他与谋臣猛将密相交结,使他们各尽死力。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秦王弟兄间争夺皇位,太子建成在高祖前谮毁他和如晦,遂同被斥出秦王府。唐武德九年(626)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
李世民即位,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二月为尚书左仆射。十一年封梁国公。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十七年,与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图形于凌烟阁。晋王李治为太子时,他任太子太傅。太宗征高丽时,他留守京师。二十二年病逝。
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二十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